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要略(惠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要解脫這個所謂的世間的束縛,他不會繼續和夢中人打交道,這就是大乘與小乘的差異。

  在這個比喻裏邊,我們可以體會到大乘菩薩對于自我的解脫和所有生命的解脫是統一起來的,把外在的生命和自我連成一個共同的生命體,這就是大乘的同體大悲的精神,所以要覺悟,不只是自我解脫就可以了,一定要所有的生命都得解脫,才能夠達到徹底解脫。我們學佛就要有這樣的眼界和胸懷,把我們的生命擴展到無窮無盡的時空中,因爲我們的生命不只是一個肉體,不只是短短的七、八十年,我們的生命其實像大海一樣,所以我們修行不要追求速成。

  什麼是上上乘禅呢?上上乘禅也叫最上乘禅,它是達摩所傳的禅,要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此心即佛,依此來修,就是上上乘禅。這類禅下手處就是真心,因此就與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而有根本性的差別。凡夫禅、小乘禅所運轉的心性僅屬于意識的層面,大乘禅是以阿賴耶識爲修行的基礎,而上上乘禅一下手就是真心。

  什麼是意識呢?意識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有的,它不只是單純的腦筋去想而已,實際上生命中的每個細節裏都有意識去運作。在我們生命的精神層次裏意識是主導,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掌握這個意識,轉化這個意識,把意識裏的昏沈和散亂去掉,從而達到凡夫禅的境界,把意識裏我執去掉,從而達到小乘禅的境界。

  阿賴耶識是什麼呢?它是種子,意識只是它的一個部分,可以說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顯現的。我們用阿賴耶識來修行,那我們成就的境界就屬于阿賴耶識這個層次,在這個層次是把山河大地、宇宙萬事萬物都看作夢幻一般,《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乘禅就是阿賴耶識在這個層面上觀察的。

  那麼什麼又是真心呢?它跟阿賴耶識又有什麼不同?阿賴耶識是染汙的,是煩惱性的,真心卻是清淨無染的,所以上上乘禅認爲你就是佛,當下承擔就是了。這個層次很高,就不是以我的能力可以解釋的了。

  二、怎麼做

  禅定的層次很深、很廣,進入禅定的角度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所謂的法門就是走入禅定的路,它是修行禅定的一個過程、一個入口、一個技術,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理論方法。我打個比方,佛法就像一個蘊藏著無窮寶藏的大海,只要你走對了方向進入大海了,就是入到佛法,只要入到佛法裏就能拿到寶,怎麼入、入多深、拿多少寶,各人完全不一樣。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對佛法修行的理解就能夠存異求同,所以我一開始提出止觀的理論,就是因爲在所有的方法裏止觀是具有共通性的。每個人都可以有相應的不同的方法,而且佛陀、曆代祖師也隨著衆生的根性發明了很多的方法,因而宗派的差異也由此出來了。那麼我們要選擇出一個與我們最相應的法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下面我介紹一下在我們這個時代比較常用,跟大家比較相應可行的辦法,供大家參考。

  1、數息法門

  數息法門,真一法師已經向各位講過了,在這裏我只簡單地提一下。這個方法可以說很簡單、很基礎,是入禅定最直接的一個方法。雖然數息還處于呼吸的層次,但它決不是以意導息,不是用意念控製、引導呼吸的運動,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數息的理論是以意觀念,呼吸自有它本來運行的過程,我們的意識絲毫不去接觸這個呼吸,意識注意的重點是我們的念頭,即使數息在某一個層次裏可能會達到隨息或觀息的層次,那它也絕不是用意念去觸摸呼吸的運動,意念只是注意呼吸的出入,這叫以意觀息,所以“導”和“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

  因爲數息的重點不是運作呼吸來改變生理狀態,而是透過對呼吸的觀察來觀察意念的變化,所以注意力和數目字是兩個相製衡的東西,就是用數目字來控製意念不至于散亂。因爲注意力一散亂,數目字馬上就錯亂,數目字的錯亂就反映出注意力失掉了控製,所以數息的巧妙處就在于注意力必須要全部地統一在你的鼻尖上。數息的關鍵就在于注意力裏面的那個慧心所,通過不斷地數息過程,慧心所慢慢地增強,最後強大到某一個程度以後,把所有的妄念都去掉,慢慢地我們的心就甯靜了,數目字、呼吸也消失了,最後整個修入寂靜——入定。

  2、生活禅法

  生活禅法可能跟各位比較切要。在生活上面提得最好的是我們中國禅宗曆史上的兩個大祖師,一位是達摩祖師,一位是惠能大師。

  達摩祖師提出的是二入四行論。二入就是從理上面入,從事上面入禅。從理上入,就是從道理上面知道這一切生命境界都是虛幻的,從事上入,就是從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事物上去體會怎樣跟修行、跟禅相應。從生活上入禅主要從後者來談,入也叫行入,即所謂的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隨法性行。在我們生命中常常會碰到一些挫折、一些苦難,面對這樣的生命境界我們要以怎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呢?達摩祖師提報冤行,就是要我們必須思維到今天的苦難都是我們自作自受,是我們自己前世做出了不合理的事情而在今生現出了果報,所以我們要甘心接受。也就是說,對于一切苦難的來臨我們要心甘情願地去接受,正如佛法裏所講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第二是無所求行,就是我們不要去追尋一切外在的東西,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這樣我們對生命就不會過于執著,其實佛法講無所求就是隨緣,它的尺度就是與衆生結緣,與法性相合,而且我們不追求自我的滿足,而常常爲衆生謀福利。

  第叁是隨緣行,就是有什麼因緣就做什麼事,一個人的心要很調和、很柔軟,自己很清楚你應該如何面對你生命的境界,能夠隨這個境界恰如其分地運轉,而不是以你的思維、你的見解爲引導的一個取向。

  第四是隨法性行,就是說做人處事時常常能夠跟法性相應。法性就是一切萬物空,一切萬物虛幻,要把《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道理常常地思維。隨法性行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就是我們在生命中間的每一個時刻,對于每一個面臨的事物,我們都用空,用夢幻、用無常、用無我的道理來把它消融,這就是隨法性行。各位不要小看這個道理,真正的禅師絕不會弄玄顯乖,完全到生活當中去體認事物的虛幻不實,把我們對事物不執著的心性顯發出來,弄虛顯乖搞神通,完全是對佛法的真意不理解之下的作爲。所以在生理上、肉體上做文章的人,那是邪魔外道。真正的禅就在生活當中老老實實做人,孝順父母,恭敬師長,與衆生結善緣,犧牲奉獻。時刻保持腦子清醒的話,就能體驗到世間一切是虛幻無常的,所以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應該怎麼樣真正地腳踏實地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我再舉惠能大師的說法,《六祖壇經》在“忏悔品”裏講道:所謂戒學就是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無嗔、無劫害;定學是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慧學是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憐恤孤貧。講到戒定慧叁個道理,各位知道,我在一開始就提出佛法的本質不外戒定慧叁學。《六祖壇經》告訴我們怎樣修戒定慧呢?首先你心裏不要存惡念就是戒,任何境來心裏始終不要有惡念,面對任何境,心裏不要起波浪;你心裏也不要有善惡的念頭,這就是定;你常常和衆生結善緣,而且不自以爲善,這就是慧。這個道理很簡單,它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教導弟子修學佛法的本色。

  從這樣的一個教誨裏邊我們可以看到禅,看到我們柏林禅寺所提出來的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去體認我們的心性。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禅。所以各位知道不是躲在深山絕壁之中就叫修行,生命的解脫、智慧的開發,不是躲起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真正的生命的智慧,它不是單獨孤立起來的,不是孤立自己、關閉自己、躲避大衆就可以得到的東西,它必須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檢查我們內心,開發我們內心,與佛法相應,與法性相應。

  我們相信我們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是與禅、與達摩祖師的四行二入、與惠能大師所提出的戒定慧叁學相應的這麼一個理論實際的方式。所以各位不要以爲修行就是一天到晚誦經打坐,怎麼樣在生命中調整自己的心性,了解佛法的真意,了解修行的本義、方法和理念,從佛法的本質的立場去理解禅定的過程,這更爲重要。

  生活入禅這個課題,怎麼做的方法很簡單。下面我介紹鳥巢禅師的幾句話,從他的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禅宗的開山祖師,他們所提出來的修行方法,我們自然就照著去做。它不是很玄妙的東西,就是在生活當中的體認,而我們可以從這裏邊很明確地看到它就是我們生活的細節問題。唐朝的大文豪白居易有一天去看鳥巢禅師,他問鳥巢禅師佛法大意,禅師就給他講二首偈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跳起來說:“啊!就這麼簡單,連小孩子都知道。”鳥巢禅師就講:“叁歲小孩也道得,八十老翁做不得”。這就說明在生活中間體驗禅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不要小看這句話,不要小看二入四行,不要小看戒香、定香、慧香。它所揭示出來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而禅的境界在這樣一個體驗當中就可以進去,所以各位不必刻求高明玄妙的理論,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去實踐你的生命,對佛法作一個很誠心、很踏實的實踐。這就是學禅的一個最高最直接的近路。

  3、參話頭

  參話頭是佛學入門常識裏都要提到的禅宗很獨特的法門之一,它是宋朝以後幾個宗師所提出的一個修習禅定的最簡單的方法。參話頭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給你一個話頭,比如念佛是誰,那我們就參到底是誰呢?不是嘴巴,也不是舌頭,也不是意識,那麼是誰呢?又比如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說:沒有佛性。那我們就要感到奇怪了,佛經上明明講衆生都有佛性,爲什麼狗子沒有佛性?于是這樣就參了,爲什麼趙州和尚說狗子沒有佛性?你就參他爲什麼這樣講,趙州和尚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爲什麼講這麼一句話?你去參吧。

  下面我舉幾個最主要的問題跟各位講,參話頭怎麼樣入門?入門以後你會碰到什麼境界?我看《大慧宗杲禅師語錄》時生起無比信心,那個時候我幾乎全天參,參了兩個多月,感到非常有味道,現在我就把我整理好、分析好的大慧禅師的說法告訴你們,對不對我不敢做保證,你們自己要去了解。除了《大慧宗杲禅師語錄》以外,我還要介紹叁本著作,這叁本著作和《大慧宗杲禅師語錄》的後半部分是同類性的,都是參話頭的寶典。如果我們要學參話頭,這些書是必讀的經典。這幾本書閱讀的次第是先讀《高峰禅師語錄》、《中峰禅師語錄》,然後再讀《大慧禅師語錄》和圓悟禅師的《圓悟心要》。

  很多禅師講道,你要參禅的話,就抱定一個決心叁十年。趙州和尚講過,你要一句話叁十年不放下去,你要是墮地獄我替你去。有人說如果今生不開悟的話,來生墮哪一道也不知道。這不對,大慧宗杲禅師講過,你要是認真參二十年,就是不開悟,下世再換一個客體的話,還是一個大聰明人,繼續修行,生生世世與佛法相應,得個大智慧者。所以參禅要有決心,我們要決定相信只要一個話頭參下去不改題,二十年、叁十年決定成就一個大智慧者。一句話頭參下去,任何困難都不要問,什麼都不要問。假使釋迦牟尼佛來了,他說你不要參念佛是誰,狗子無佛性,我告訴你一個馬上開悟的法門,你用棒子把那家夥打跑,你什麼也不要,就參這個話頭,能有這樣的決心,你絕對能開悟,否則的話很難。

  那麼在參話頭的過程中仍有一些昏沈和散亂,還會有一些懈怠,參得既進不去也出不來,參得很沒有滋味,那不要緊,這都是一個過程,甚至參得好像有什麼境界,你都不要管它,你就把它參到底,這一句話參到底,保證你能開悟。有一次我對我的學生開玩笑說:“我這個人業障大,福報比不上你們,參話頭這個法門太好了,現在我要到處講經弘法,先讓你們跑二十年,隨後我再追來”。我的學生說:“老師,你不要跑得太快了,先讓我們跑二十年,被你追上不好意思”。參話頭時你不要老想著開悟,要開悟,那你就開不了悟,因爲你老有一個開悟的心,那就是一個大貪心,所以你要把心放的平平的,默默地參下去就夠了。

  對于參話頭,我只能把我感受到的、看到的講給各位聽,實際的詳細的情形很難一一地講。我想強調的是要我們對于參話頭這個方法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與認識。要知道這個方法是真正的讓我們開悟的方法,是一個直接了當的方法,雖然很沒有滋味,很淡薄,很寂寞,可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好辦法,舍此很難有其他的路。比如病人或老人手中的一個拐杖,這個話頭就是我們修行的拐杖,用這個拐杖我們就能慢慢地走到開悟的路上去。

  

  

《禅定要略(惠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