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指導一(衍空法師)

  禅修指導(一)

  衍空法師

  (2010年7月21日下午于普賢閣)

  

  主持人明影法師:從今天下午開始,我們的禅修由衍空法師來講授。衍空法師出生于香港,在香港和日本接受中小學教育,並在美國的俄勒岡州立大學取得了電腦和國際商貿的學士學位。回到香港後,法師跟隨父親經商並從事股票行業,成爲香港聯合交易所會員。因緣成熟,隨羅時憲居士和葉文意居士學習佛教經典,勇猛精進。其後爲求專心學佛而投入弘法工作。1990年法師毅然放下塵世事業,于香港大德聖一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同年在香港寶蓮禅寺受叁壇大戒。法師跟隨聖一老和尚修學之余,不斷講經弘法利生。1993年法師赴英國倫敦亞非學院進讀宗教系,取得碩士學位。現在法師挂席于大嶼山寶林禅寺,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寶蓮禅寺董事等工作。法師除了在香港弘法之外,也經常在香港講經說法。2002年法師協助香港大學創辦佛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佛學碩士課程的教導工作。同時法師自己主持一個心靈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以關懷你的心爲理念,同時也爲醫管局員工提供輔導,現爲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總監。總之,法師有非常廣泛的弘法利生的事業。去年的禅修就是由衍空法師指導的,我們能夠再次請到衍空法師莅臨來指導夏令營禅修是非常榮幸的,下面我們就請法師來開示。

  大和尚慈悲,諸位法師、諸位菩薩,大家好!首先,我說聲對不起,因爲昨天你們已經領教過——我的普通話不行,所以今天我請了一位翻譯來幫忙,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了。

  的翻譯是許珮锜老師,所以現在開始,我說廣東話,許老師幫我翻譯,希望各位包涵。

  今天我來和大家講一下禅修的入門。來柏林禅寺講禅修,就好像是在孔夫子廟前賣弄文章,班門弄斧,壓力特別大。但是來到了,還是有了解禅修的需要,因爲禅修的法門是有不同的層次,柏林禅寺的禅修當然就是趙州禅,趙州禅最出名的就是“吃茶去”。“吃茶去”的故事相信大家也聽過了,就是有一位僧人來到柏林禅寺的山門,看到趙州禅師,趙州禅師就問他來過沒有,那位僧人就說沒來過,趙州禅師就跟他說“吃茶去”,那位僧人就立刻開悟了。然後就來了第二位出家人,禅師又問他來過沒有,那位出家人就說來過,禅師又說了一句:“吃茶去。”後來當家師父又問了:“師父,爲什麼沒來過的和來過的都吃茶去呢?”趙州禅師又來一句:“吃茶去!”當家師也開悟了。

  其實,以前的人善根深厚,只要輕輕的指點,就已經得到利益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看到一位有善根的人,就對他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意思就是說,你這位有善根的仁者,你現在看到佛陀了,你的頭發和胡子就自然地落下來了,並且現出比丘相。當時有很多弟子一刻間就證得了初果、二果,甚至阿羅漢果。

  昨天晚上,我也聽到大和尚請大家喝茶,可能開悟的人並不多。其實我想帶出的信息是,古人,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句“善來比丘,須發自落”,已經可以證得聖果了。現在,趙州禅師留下來的只有趙州塔。那麼我們現代人,聽到幾句“吃茶去”可能並不夠,因爲我們的煩惱很多,妄想多,還有貪嗔癡特別的多,這令我們去體會自性、開悟更加困難,需要有更有層次和初級的介紹,才能容易在修行上得利益。如果大家看過袋子裏面一本介紹去年禅修開示的書本的話,其實去年我也是講這個題目,今年也是講同一個題目。第一課的內容其實是差不多的。爲什麼呢?因爲大家在學英文的時候都是從ABC開始的,你們學算術的時候也是從加減乘除開始的。如果要是學普通話的時候,千萬不要學我這樣,我們要先學好基本功。那麼禅修的基本功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如果大家能夠把握好這個基本功,令你們的心靈得到甯靜,並且對禅修的基本要求有一個初步的把握,將來大和尚請你們喝茶的時候,可能一句“吃茶去”就令你們開悟了。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在大家現在手上的講稿第一段,“如何才能禅修成功”。你們要成功地學習禅修,就好像在學習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樣。首先你們要知道,學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還有不學這件事情有什麼壞處。禅修的好處,第一就是讓我們可以調養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對我們自己來說,是非常的重要。其實今天大家可以來到柏林禅寺,主要就是你們的心所引導的。你有一個怎樣的發型,也是由你們自己跟你們自己的心說“你們要一個怎麼樣的發型”。將來你們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嫁一個什麼樣的老公,娶一個什麼樣的老婆也是由你們自己的心決定的。所以說,如果你們的心如果是不好,還有沈迷的話,也會給你們自己帶來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禅修簡單來講就是修心。修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培養正念,就是正確的念頭。我們自己的心常常會想一些混亂無章的念頭,現在我就要教大家怎麼讓自己的心有一些正確的念頭。而禅修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讓我們自己培養一個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讓自己成長,有自知之明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才能百戰百勝。在佛教來說,稱之爲“自覺覺他”。所以,不管你是自知之明、知己知彼還是自覺覺他,其實就是對我們自己心的了解,和對他人心的了解。你們可能會說,爲什麼一些師父常常會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呢?因爲師父的心比你們的心靜。一個甯靜的心是可以看破一個亂的心,一個站著的人可以看到動的車,一個動的車是看不到一個站著不動的人。所以說,禅修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你們來參加這個夏令營,如果可以記住這幾句話,已經是非常受用了。其中一句話,我希望大家記住的就是:你不一定要聆聽自己的心所說的話,你是可以改變你自己的心;你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你不喜歡的東西可以去學。你應該知道怎麼才是對你來說是有長遠利益。簡單的說,什麼是禅修呢?就是爲你們自己做思想工作,令你培養正念。

  禅修既然這麼好,我們就要決定去學。好像學其他的東西一樣,起初學的時候是困難的,就像學腳踏車、彈琴一樣,都是最初的時候困難的。你要克服最初的困難,你們就要有決心,也要有願望。有決心和願望的話才能夠克服困難。還要珍惜機會,能夠接觸禅修,其實機會並不是很多。在忙碌的生活裏,要找一段時間來禅修其實並不容易。所以,大家在禅修的時候要對自己講:“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和珍貴的。”

  然後禅修還需要我們有知識和資糧,學所有的東西也要有相關的知識。如果你將來做律師,要有做律師的知識;你做農夫,要有做農夫的知識;禅修也要有做禅修的知識,有一套修行的指引和方法,要把這個指引和方法弄明白。你不清楚就去修,就是盲目的修煉,很容易會有錯誤出現。所以要有知識培養的過程。第二,我們要有“資糧”。“資糧”就是禅修的福報,大家現在也非常有福報,你們坐的座墊,這個空間也是特別設計來給大家來學禅修的。將來你們回家後,沒有這些學禅修的工具,當然你可以繼續去學。但是你們家要禅修的地方是不是足夠甯靜的呢?你會不會趕時間要去上課呢?這些都是你們要累積的資糧。

  剛才我說了講義上第一到第叁點。第四點我要說的,在禅修裏面特別的重要,選取合適的“所緣”。什麼是“所緣”呢?就是我們的心所想、所專注的目標。禅修並不是我們坐著然後空白一片。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心是有一個專注的對象。我們的心所專注的,就是我們的心所攀緣的。這就好像我們想著“吃茶去”,“吃茶去”就是我們的心所緣。如果你們想的是《心經》裏面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兩句話就是我們心的所緣,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作爲你們的心所緣。可是你們的心所緣不同,後果也會不同。所以在禅修裏面選擇一個合適的所緣,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選擇“念佛是誰”作爲他們禅修的所緣。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所緣,就是我們自己的呼吸。我等一下會再詳細地跟大家介紹。

  選取了合適的所緣之後,我們就要培養把心專注于我們的所緣。我們的心通常是不習慣專注的,我們很喜歡看看這,看看那,很容易被外界所牽動。有時候會被內心的貪嗔癡牽動,那就是你的定力不夠。如果你的定力是夠的話,你根本不會被外境所轉,你內心的貪嗔癡也不能搖動你。所以禅修就是培養我們對所緣的專注。可是禅修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要成功禅修,一定要有禅悅。禅悅,就是我們在禅修的時候有一份喜悅。如果你們禅修到感覺很辛苦的話,弄得你們眉頭也皺了,覺得很痛苦的話,那很有可能有些東西搞錯了。因爲要生起禅定,其中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要有身心的輕安。你們看很多老和尚,個個都是笑眯眯的。所以我們學禅修的時候,一定要學到專注于所緣,然後因專注而生起身心輕安的喜悅。

  那究竟我們要學習什麼呢?我們要學習去欣賞,欣賞一份甯靜、輕松和自在。年輕人很喜歡激動,或是很有激情,可是禅修就是教導我們享受一份甯靜的喜悅,一個甯靜的安樂是很有味道的。比如說,我們來到寺院吃飯,如果你們能夠嘗到菜根的香味,能夠嗅到茶的香味,這個需要你們要有一顆甯靜安樂的心,才會感受到它的美麗。有這份甯靜的美麗,你才會向往禅修。你享受禅修,才能夠在禅定之中培養到大智慧。

  剛才給你們介紹了在禅修的時候應該培養的態度,當然你們還是要多讀佛經,去學習用佛教的角度去看事情。有些人認爲佛教是一個絕對客觀的宗教,其實學佛是有立場的,並不是絕對客觀的,絕對的客觀是沒有方向的,學佛的方向就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就要學習放下我們的偏見,放下我執,培養真正的智慧。

  以上就是禅修的一些基本要求。下面要說的就是“因緣和合生諸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這個世界的事情是不能被創造的,所以佛教並不相信有一個創造者。那佛教怎麼解釋事情…

《禅修指導一(衍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