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要略
台湾慈善佛学院院长 惠空法师
对于禅定我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
二、怎么做?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禅定。佛教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瞎子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讲象是一个大水管,摸到耳朵的人说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肚子的人说象是一堵墙壁……所以我们要了解禅定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当然禅定还要实践,所以我们继续问要怎么做,就是要达到禅定的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实践?
一、是什么
1、佛法的三大核心
我们要了解禅定是什么,就首先要了解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核心可以用戒、定、慧三个字来总括。
戒可以防止我们的生命受到破坏,比如这个茶杯,装了水可以喝,先决条件是这个茶杯没有破损,再有是茶杯里的水是干净的,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如果身体有损害就像茶杯破了一样,如果身体有污垢就像茶杯里的水有毒了一样,所以戒就是保护我们身心不受损害、不被污染,让我们的生命始终保有能够装载佛法甘露的权利和能力,它为我们修道作保障,使我们的生命清净、完整。
讲到定,我们必须要想到佛法的目的何在?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觉悟与解脱,解脱就是要断除我们的烦恼,那么要斩断烦恼就必须用智慧的利剑,可是智慧在哪里呢
在我们的心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智慧,也不是每一个人的智慧都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心的成份不一样,心的杂质少,心清净,智慧就光明、就深刻,所以要求取智慧,就必须先使我们的心能够清净无染,没有杂质,能够稳定,这样才能够激发出智慧。所以定的功能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清净下去。
内心清净了就可以发慧,有了智慧就可以断烦恼,我们夏令营提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有了慧才能觉悟人生,觉悟就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标。所以持戒、修定目的就是要开发智慧,开发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本具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得大解脱。
上面讲了佛法的基本内涵戒、定、慧,那么禅定在佛法里属于哪一部分呢
禅定属于定、慧这两个层次。有人会问:禅定明明是定,为什么讲它是慧呢
2、禅定的意义
我们修行禅定,从因上而言,也就是从过程上来看,它叫做止观;从果上来讲,它叫做定慧。止观是因,定慧是果,也就是说,修行止、观。可以成就定,也可以成就慧,甚至在某一个层次,定慧已结成一体了,为什么修行止观可以达到定慧呢?因为止观能够调整、运转我们的心性。
我们都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当他发现水烧开以后蒸气能把壶盖冲顶起来时,他想到把自由散发的蒸气统一运用起来发挥更大的力量,于是他发明了蒸气机。小小的水蒸气如果让它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它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如果把它凝聚起来,蒸气机就可以拉动火车飞跑,所以一个东西聚集起来所发挥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水蒸气一样,毫无目的地散发,我们的耳朵时时刻刻在听,当我们的耳朵在接收声音的时刻,我们的心力就通过耳朵而散发了,我们的眼睛也是在随时随地地散发着我们生命的力量,我们的身体乃至每一寸肌肤都在散发着生命的力量,我们的心思也是一样,没有一刻在休息,所以我们的六根时时刻刻在散发着生命的力量,就像毫无目的蒸发散去的水蒸气一样。那么蒸气凝聚起来可以发出很大的功能,同样我们的心力如果把它统摄起来,也能发挥极大的生命力,这个统一的力量就是止的原则。
我们再打一个比方,不知道各位到过黄河没有,如果你将一块硬币丢进滚滚奔流的黄河水中的话,你还能不能看见它、找到它?但是如果你把一块钱丢进清清的游泳池里的话,你是不是以清楚地看到它飘滑下去,只要你扎入水中,你就可以把它捡起来。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如果是黄河水,浑浊、动荡,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得以掌握;如果是一池清水,清澈澄净,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掌握生命中一切的内涵。什么是我们内心的杂质污垢呢?烦恼、邪见就像黄河水中的污泥,清除掉这些杂质,我们的心就是一片清明,那么禅定就具有这种特质。
我们的心性有两大缺陷,就是昏沉和散乱。因为昏沉,我们的生命不清明;因为散乱,我们的生命不统一。昏沉和散乱使我们的生命变得错乱无力,而佛法就是要便我们生命中的昏沉和散乱完全消除,就是要达到止观、定慧的层次。
3、止观的定义
下面我们从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节取两个各位可以接受的关于止观的定义。
止,一个是止息的意思,就是停息我们的妄想杂念,比如你看念头,看你自己在想什么,你这样看、看、看、……你就会发现妄想慢慢少了,妄想寂然而停息了,这就是止息。止的第二个意思是停止,就是把我们的心停住在一个正确的境界中,比如打坐时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脐处,或者我们念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注意力停住在这句佛号上边,这就是停止。
观的一个意思是贯穿,比如数息时,1、2、3、4……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鼻尖,这时候妄想起来就会自然地消除掉,这是利用数息来穿灭烦恼,叫数息观。观第二个意思是通达,比如可以对治我们贪欲之心的不净观,就是在我们打坐时心里观想人的尸体丑恶、肮脏的形象,从尸体青瘀、膨胀、血肉溃烂,虫食鸟喙……乃至一堆白骨,要让这种景象清清楚楚地浮现、融射到你的心里,这就是通达。止息和贯穿是就我们修行中要运转的境界而言的,就是要断除昏沉和散乱。停止和通达是就运转的心的主体而言的,就是要把运转的心放在我们要观察的境界里。
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是不论念佛、数息,还是参话头,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在止观这个架构之下是完全共通的,不同的只是运作的对象和层次有所差别而已。有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的人数息1、2、3、4……,有的人看念头,有的人参话头,有的人观想死尸,……你会以为他们在做不同的事,其实不然。我们通过对止观的认识,就知道止观贯穿着从凡夫的昏沉散乱状态一直到成佛做祖的全过程,不论我们运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止息一切妄想杂念,而贯注于一个特定的对象,并且生起正智慧来观这一对象,这就是指止观,也就是定、慧二法。
4、进入初禅的三个阶段
禅定的境界我们常说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实际上属于没有智慧的禅定,属于凡夫禅,但是初禅在我们修行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好像是阶梯,只有进入初禅以后,才能再进入二禅、三禅,四禅。然而进入初禅的境界还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欲界定、未至定和八触发动。在这些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征兆,对我们初学禅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表明我们有没有接近初禅的信息,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能够正确认识的话,到时候我们就不会感到恐慌。
行者在修行当中,不管用何种法门,如果把昏沉和散乱降伏下来,感到身心宁静安详,坐在那里内心一片光洁,而且好像有一股力量把你的身体托住,一点也不觉得累,那就是进入了欲界定阶段。再进一步用功夫,我们会感觉身体慢慢地消失了,只有一颗心清清明明,周围的山河大地等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有的人到了这种时候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这还没有入定呢,这叫未至定阶段。再进一步就是八触的发动,也就是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八种触觉,在未至定阶段你是身心一片空明,没有感觉,当八触发动时,你就一会儿身起动乱,一会儿身痒无比,一会儿身轻如烟,一会儿身重如石,一会儿身冷如冰,一会儿身热如火,一会儿身涩如木皮,一会儿身滑如乳,这时候你不用害怕,它不会让你感到不舒服,经过八触的发动,功夫再进一步,你就会进入初禅,那身心的宁静、愉悦就很难用语言分析清楚。可是各位要注意,八触的发动是在未至定之后才是正确的,如果在未至定之前那就是不正确的。
5、禅定的种类
禅定的种类在佛法里有很多说法,以下的分类并不一定是最圆满、最周密的,只代表我个人在所学范围之内做的一个归纳罢了,供大家参考。我粗略地把它归纳为四大类: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上上乘禅。我们要讲一讲这四类禅定的性质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异又在什么地方。
首先讲凡夫禅,这类禅虽然能正信因果,但是以求幸福,生天长寿为目的、欣上厌下而修的禅,是凡夫拥有的禅。什么凡夫呢?凡夫是生死轮回于六道中间的众生,包括地狱有情乃至天界众生,所以虽然具有这种禅定,他可以长寿、生天,他可以有神通,但是当他的这种禅定或者他的这种福报结束的时候他还要轮回。所以四禅八定都是属于凡夫禅,它们都没有超出三界。
小乘禅是以解脱业报轮回、成就阿罗汉果为目的而修的禅,它的修行是要把我们内心对世间的执着、对我的执着降到最低层次。小乘禅与凡夫禅的不同就在于:小乘禅定认为这个世间、这个自我是不净的、虚妄的,而凡夫禅定看这个世间、这个自我是真实的。所以小乘禅可以得解脱,当我们观察到了这个自我和外在的一切是不净的、虚幻的,那我们就已经超越了自我,我们的生命已经没有了烦恼的束缚、没有了业力的束缚。
大乘禅是菩萨的禅,它的修行是要去除我执和法执,所以它与小乘禅的不同也就在这里。《大智度论》里有一个比喻,讲菩萨何以称为菩萨,说一个人做梦,看见自己在一条大河上划船,把梦中的人们从此岸运送到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乐,这个梦好像没什么特别,特别的只是做梦的人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梦中做这些事,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他知道这一切是梦,这代表他已经觉悟了,但他仍然在梦中行梦中之事,而小乘人不这样,当他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他就清醒过来…
《禅定要略(惠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