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要略
臺灣慈善佛學院院長 惠空法師
對于禅定我先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什麼
二、怎麼做?就是說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禅定。佛教有一個很好的比喻:瞎子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講象是一個大水管,摸到耳朵的人說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肚子的人說象是一堵牆壁……所以我們要了解禅定到底是什麼,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當然禅定還要實踐,所以我們繼續問要怎麼做,就是要達到禅定的境界,我們應該怎樣去實踐?
一、是什麼
1、佛法的叁大核心
我們要了解禅定是什麼,就首先要了解佛法的本質。佛法的核心可以用戒、定、慧叁個字來總括。
戒可以防止我們的生命受到破壞,比如這個茶杯,裝了水可以喝,先決條件是這個茶杯沒有破損,再有是茶杯裏的水是幹淨的,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如果身體有損害就像茶杯破了一樣,如果身體有汙垢就像茶杯裏的水有毒了一樣,所以戒就是保護我們身心不受損害、不被汙染,讓我們的生命始終保有能夠裝載佛法甘露的權利和能力,它爲我們修道作保障,使我們的生命清淨、完整。
講到定,我們必須要想到佛法的目的何在?佛法的目的是爲了要覺悟與解脫,解脫就是要斷除我們的煩惱,那麼要斬斷煩惱就必須用智慧的利劍,可是智慧在哪裏呢
在我們的心裏。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智慧,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智慧都一樣,爲什麼呢?因爲每一個人心的成份不一樣,心的雜質少,心清淨,智慧就光明、就深刻,所以要求取智慧,就必須先使我們的心能夠清淨無染,沒有雜質,能夠穩定,這樣才能夠激發出智慧。所以定的功能就是要讓我們的心沈靜下來,清淨下去。
內心清淨了就可以發慧,有了智慧就可以斷煩惱,我們夏令營提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有了慧才能覺悟人生,覺悟就是我們修行佛法的目標。所以持戒、修定目的就是要開發智慧,開發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本具的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得大解脫。
上面講了佛法的基本內涵戒、定、慧,那麼禅定在佛法裏屬于哪一部分呢
禅定屬于定、慧這兩個層次。有人會問:禅定明明是定,爲什麼講它是慧呢
2、禅定的意義
我們修行禅定,從因上而言,也就是從過程上來看,它叫做止觀;從果上來講,它叫做定慧。止觀是因,定慧是果,也就是說,修行止、觀。可以成就定,也可以成就慧,甚至在某一個層次,定慧已結成一體了,爲什麼修行止觀可以達到定慧呢?因爲止觀能夠調整、運轉我們的心性。
我們都知道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當他發現水燒開以後蒸氣能把壺蓋沖頂起來時,他想到把自由散發的蒸氣統一運用起來發揮更大的力量,于是他發明了蒸氣機。小小的水蒸氣如果讓它毫無目的地發散出去,它就什麼都沒有了,可是如果把它凝聚起來,蒸氣機就可以拉動火車飛跑,所以一個東西聚集起來所發揮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水蒸氣一樣,毫無目的地散發,我們的耳朵時時刻刻在聽,當我們的耳朵在接收聲音的時刻,我們的心力就通過耳朵而散發了,我們的眼睛也是在隨時隨地地散發著我們生命的力量,我們的身體乃至每一寸肌膚都在散發著生命的力量,我們的心思也是一樣,沒有一刻在休息,所以我們的六根時時刻刻在散發著生命的力量,就像毫無目的蒸發散去的水蒸氣一樣。那麼蒸氣凝聚起來可以發出很大的功能,同樣我們的心力如果把它統攝起來,也能發揮極大的生命力,這個統一的力量就是止的原則。
我們再打一個比方,不知道各位到過黃河沒有,如果你將一塊硬幣丟進滾滾奔流的黃河水中的話,你還能不能看見它、找到它?但是如果你把一塊錢丟進清清的遊泳池裏的話,你是不是以清楚地看到它飄滑下去,只要你紮入水中,你就可以把它撿起來。所以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如果是黃河水,渾濁、動蕩,那麼什麼東西也不能在我們的生命中得以掌握;如果是一池清水,清澈澄淨,那麼我們就完全可以掌握生命中一切的內涵。什麼是我們內心的雜質汙垢呢?煩惱、邪見就像黃河水中的汙泥,清除掉這些雜質,我們的心就是一片清明,那麼禅定就具有這種特質。
我們的心性有兩大缺陷,就是昏沈和散亂。因爲昏沈,我們的生命不清明;因爲散亂,我們的生命不統一。昏沈和散亂使我們的生命變得錯亂無力,而佛法就是要便我們生命中的昏沈和散亂完全消除,就是要達到止觀、定慧的層次。
3、止觀的定義
下面我們從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裏節取兩個各位可以接受的關于止觀的定義。
止,一個是止息的意思,就是停息我們的妄想雜念,比如你看念頭,看你自己在想什麼,你這樣看、看、看、……你就會發現妄想慢慢少了,妄想寂然而停息了,這就是止息。止的第二個意思是停止,就是把我們的心停住在一個正確的境界中,比如打坐時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臍處,或者我們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注意力停住在這句佛號上邊,這就是停止。
觀的一個意思是貫穿,比如數息時,1、2、3、4……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鼻尖,這時候妄想起來就會自然地消除掉,這是利用數息來穿滅煩惱,叫數息觀。觀第二個意思是通達,比如可以對治我們貪欲之心的不淨觀,就是在我們打坐時心裏觀想人的屍體醜惡、肮髒的形象,從屍體青瘀、膨脹、血肉潰爛,蟲食鳥喙……乃至一堆白骨,要讓這種景象清清楚楚地浮現、融射到你的心裏,這就是通達。止息和貫穿是就我們修行中要運轉的境界而言的,就是要斷除昏沈和散亂。停止和通達是就運轉的心的主體而言的,就是要把運轉的心放在我們要觀察的境界裏。
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是不論念佛、數息,還是參話頭,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在止觀這個架構之下是完全共通的,不同的只是運作的對象和層次有所差別而已。有的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的人數息1、2、3、4……,有的人看念頭,有的人參話頭,有的人觀想死屍,……你會以爲他們在做不同的事,其實不然。我們通過對止觀的認識,就知道止觀貫穿著從凡夫的昏沈散亂狀態一直到成佛做祖的全過程,不論我們運用什麼方法,我們都要止息一切妄想雜念,而貫注于一個特定的對象,並且生起正智慧來觀這一對象,這就是指止觀,也就是定、慧二法。
4、進入初禅的叁個階段
禅定的境界我們常說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初禅實際上屬于沒有智慧的禅定,屬于凡夫禅,但是初禅在我們修行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好像是階梯,只有進入初禅以後,才能再進入二禅、叁禅,四禅。然而進入初禅的境界還要經曆叁個階段,也就是欲界定、未至定和八觸發動。在這些過程當中,會有一些征兆,對我們初學禅法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它是表明我們有沒有接近初禅的信息,如果我們對這些信息能夠正確認識的話,到時候我們就不會感到恐慌。
行者在修行當中,不管用何種法門,如果把昏沈和散亂降伏下來,感到身心甯靜安詳,坐在那裏內心一片光潔,而且好像有一股力量把你的身體托住,一點也不覺得累,那就是進入了欲界定階段。再進一步用功夫,我們會感覺身體慢慢地消失了,只有一顆心清清明明,周圍的山河大地等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有的人到了這種時候就以爲自己開悟了,其實這還沒有入定呢,這叫未至定階段。再進一步就是八觸的發動,也就是動、癢、輕、重、冷、暖、澀、滑八種觸覺,在未至定階段你是身心一片空明,沒有感覺,當八觸發動時,你就一會兒身起動亂,一會兒身癢無比,一會兒身輕如煙,一會兒身重如石,一會兒身冷如冰,一會兒身熱如火,一會兒身澀如木皮,一會兒身滑如乳,這時候你不用害怕,它不會讓你感到不舒服,經過八觸的發動,功夫再進一步,你就會進入初禅,那身心的甯靜、愉悅就很難用語言分析清楚。可是各位要注意,八觸的發動是在未至定之後才是正確的,如果在未至定之前那就是不正確的。
5、禅定的種類
禅定的種類在佛法裏有很多說法,以下的分類並不一定是最圓滿、最周密的,只代表我個人在所學範圍之內做的一個歸納罷了,供大家參考。我粗略地把它歸納爲四大類: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上上乘禅。我們要講一講這四類禅定的性質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差異又在什麼地方。
首先講凡夫禅,這類禅雖然能正信因果,但是以求幸福,生天長壽爲目的、欣上厭下而修的禅,是凡夫擁有的禅。什麼凡夫呢?凡夫是生死輪回于六道中間的衆生,包括地獄有情乃至天界衆生,所以雖然具有這種禅定,他可以長壽、生天,他可以有神通,但是當他的這種禅定或者他的這種福報結束的時候他還要輪回。所以四禅八定都是屬于凡夫禅,它們都沒有超出叁界。
小乘禅是以解脫業報輪回、成就阿羅漢果爲目的而修的禅,它的修行是要把我們內心對世間的執著、對我的執著降到最低層次。小乘禅與凡夫禅的不同就在于:小乘禅定認爲這個世間、這個自我是不淨的、虛妄的,而凡夫禅定看這個世間、這個自我是真實的。所以小乘禅可以得解脫,當我們觀察到了這個自我和外在的一切是不淨的、虛幻的,那我們就已經超越了自我,我們的生命已經沒有了煩惱的束縛、沒有了業力的束縛。
大乘禅是菩薩的禅,它的修行是要去除我執和法執,所以它與小乘禅的不同也就在這裏。《大智度論》裏有一個比喻,講菩薩何以稱爲菩薩,說一個人做夢,看見自己在一條大河上劃船,把夢中的人們從此岸運送到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樂,這個夢好像沒什麼特別,特別的只是做夢的人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夢中做這些事,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他知道這一切是夢,這代表他已經覺悟了,但他仍然在夢中行夢中之事,而小乘人不這樣,當他知道自己在做夢,那他就清醒過來…
《禅定要略(惠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