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文化與佛教的茶道
吳立民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于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製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禅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爲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茶滲透于文化生活而産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衆,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禅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禅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飨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興起。禅滲透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語言曆史而有禅話、禅史、語錄、燈錄;于文學藝術而有禅文、禅詩、禅樂、禅畫;于建築工藝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學術思想而有禅理、禅學、禅道、禅風。禅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禅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禅,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禅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禅僧撫養、禅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禅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裏霧裏,極宜茶樹生長。農禅並重爲佛教優良傳統。禅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製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種植、采撷、焙製、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爲一體而成爲中國的茶禅文化。茶不僅爲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爲悟禅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爲天下至清之物,茶爲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禅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禅文化傳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于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禅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範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禅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淨化人心、啓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爲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禅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于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禅文化于新時期,啓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爲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樸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複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禅學會遵循趙樸老的遺願,也正爲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範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興起,繼由禅而成熟,終因禅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曆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叁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叁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爲食息眠,道家謂爲精氣神,佛家謂爲色息心,藏密謂爲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禅、秘密禅、祖師禅叁大體系之類別。禅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叁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禅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禅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禅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叁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叁種禅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禅文化極爲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爲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來禅,如來禅是坐禅,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禅的參禅、行住坐臥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藥性藥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禅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記載,見于《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禅,晝夜不臥,“日服鎮守藥數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爲“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爲小藥,故茶又謂爲茶湯,如藥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禅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禅飲茶列爲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製度,由唐百丈禅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衆,叁門下釘挂帳設,向裏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衆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衆僧飲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衆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爲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曆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衆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爲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于坐禅飲茶,目的還是爲了幫助禅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爲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禅師有:“吃茶、珍重、歇”叁訣,唐皎然飲茶詩有“叁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叁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爲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禅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叁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爲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曆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梁,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梁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師于貞元六年(760)入宮,于長生殿爲國持念七十余日,歸時,每人賜絹叁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爲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臺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于比睿山麓。永忠和尚獻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爲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産之宇治茶,至今還爲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爲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爲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爲供品,則是中國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創用的。供養有外、內、密、密密四層。例如茶與水:
茶:外層是藥料 內層是定中甘露
密層是禅味 密密層是常樂我淨
水:外…
《茶禅文化與佛教的茶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