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施與受▪P4

  ..續本文上一頁反,自己沒有錯,卻一定要煩惱,這是悲劇。這個悲劇,大家自覺不自覺地還在演,拿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況且,你就一定對嗎?換一個角度看,你不一定對。彼此換一個角度,反思一下自己,或許你可以發現自己不一定對。如果說自己根本就錯了,你還有理由生氣嗎?你應該覺得,自己是不應該生氣的。所以,無論你對還是錯,你都沒有理由生氣。況且,在煩惱産生的這個過程當中,你自己也是有責任的。人們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的參與可能是次要的原因,但是你煩惱了,就說明你參與了,你一旦參與了,你就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否則這個煩惱就不會成就。這說明煩惱也是衆緣所生法,但我們感覺不到這一點,所以往往只是抱怨、指責對方,而沒有考慮自己,沒有考慮到這一過程是衆緣所生法。無論你是因還是緣,如果沒有你的參與,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産生。你參與了,你就有煩惱了,問題是你在意了。如果你不在意,我相信對方比你更煩惱,因爲他的目的是使你煩惱,他沒有達到目的,肯定比你理煩惱。所以你必須清楚,你的參與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參與,情況恰恰相反。退一步海闊天空,何等自在,你爲什麼不呢、我們往往不能這樣,這是我們的遺憾。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不會改變別人,何妨改變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學佛就是要改變自己。你改變自己,你就會改變別人,因爲別人在看著你。如果你改變得很好,別人自然會效法你。其實,改變自己會影響別人,也就是改變了別人。改變自己也是隨順諸行無常這個自然法則的一個過程。你不要把思維停留在原來的那個事物上,原來的那個事物已經過去了,但你依然停留在那裏,這就不對了。我們爲之煩惱的事情分明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這已經發生的事情又分明是我們所播的種子,由于因緣具足而成熟的結果,它屬于我的。它屬于你的時候,你必須接受它,你沒有辦法推辭得掉。比如說,你有一個家,你如果不負責任,很難被認爲是一個很好的人,更何況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呢?問題是,當我們愉快地接受它時,這個令我們煩惱的成熟的因果就只會傷害我們一次。如果我們拒絕,乃至報怨,並因此而煩惱,那這個煩惱就永遠纏繞著你。你走不出這個圈子了,所以,你就被煩惱壓死了,這是很可悲的事情。如此,這個成熟的因果會變本加厲地懲罰我們。如是,我們就可能因爲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使自己一生痛苦不堪,而這將使我們無法再面對一種新的人生旅途。我們老是回頭欣賞已經發生的事情,前面的路也不走了,而且覺得自己很有理。于是,一種欣賞昔日的傷痕無法前進的思維方式左右著我們。當傷痕已經結痂之時,爲了顯示自己的悲壯和無辜,還再對別人抱怨著。我們常常把那層結好的痂揭掉,使它又流出鮮血,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和自己心理上畸型的滿足。因此,一件不如意的事製造了連續的悲劇,這就是惡性循不。如果你沒有智慧,你肯定會陷入這個悲劇。所以,我們應該擁有“無我”的智慧,然後把這種現象杜絕。否則,我們就會在自己製造的痛苦中煎熬,即使偶然快樂,也如昙花一現。根本的原因在于由愚癡所致的我執,有“我”才會這樣,沒有“我”你會這樣嗎?仔細想來,新陳代謝的法則告訴我們,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現在不住。當我們對過去揮手自戚戚,淒淒滿別情,不願意告別,戀戀不舍時,分明是在對抗新陳代謝和諸行無常的法則,這樣你就根本沒有辦法成佛。我們應該承認我們錯了,我們忏悔,我們盡量避免重複這樣的錯誤,效法君子不二過。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爲此追悔和懊悔,過去的真的就是過去了。忍辱波羅蜜,是讓你到彼岸的,而不是讓你停留在那裏。事實是,只要那麼一承受,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佛教裏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無著菩薩對于彌勒菩薩的某些學說不清楚,因爲彌勒菩薩塵緣已了,他的肉體的化身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無著菩薩便開始閉關,希望能達到一種境界與彌勒菩薩對話,以解決他的疑難。在叁年的時間裏,他經過了艱難的忍受過程。然而,他不但沒有見到彌勒菩薩,而且連一個好夢都沒作成。他失望地走出門來,看到一個人正在一塊石頭上磨擦一根鐵棒,一問之下,那個人說正在做一根針。他聽了這句話以後,轉身走回到關房,繼續忍受那孤獨。叁年以後,依然如故。他幾乎徹底失望地走出房門,突然看見一個人用一枝羽毛,在水桶裏蘸上水,刷洗一座大山,說是要把這座擋路的山峰刷平,他受到這種昭示,馬上又回到關房加緊用功。叁年之後,還是依然如故,他再次走出房門,幾乎徹底絕望了,覺得沒有回緣見到彌勒菩薩了。他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只狗,這只狗的兩只後腿已經腐爛。作爲一個出家人,尤其是一個菩薩,他立刻生起了無限的悲憫之心,促使他必須要幫助這只狗。他走近狗的身邊,用刀子把自己身上的一塊肉割了下來喂狗,又看到狗的腐爛之處生有蛆蟲。他想把咀蟲摘掉,又恐怕狗感到痛苦,所以決定用舌頭去舔,因爲他還有一絲障礙,所以他舔下去的時候是閉著眼的,他舔著的是地。他睜開眼的時候,彌勒菩薩現前了。這時,他激動萬分,但同時又抱怨地問彌勒菩薩爲什麼總躲著他。彌勒菩薩說:“我根本就沒有躲著你,其實,我一直在你身邊,只是你無緣見到我。”無著菩薩無論如何不相信,于是按照彌勒菩薩的指點,把菩薩背在身上,走到繁華鬧市,問過往的行人自己身上背的是什麼。他一路問過去,沒有任何人答理他,因爲大家都認爲他是瘋子。無著菩薩徹底相信了。這時走過來一只位老太太,問他:“年輕人,你的身上爲什麼背著一只狗呀?”彌勒菩薩告訴他說:“這位老太太的業障已經消得差不多了。”這個故事說明,忍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加智慧,這可以給我們一個啓迪:因爲我們的功夫還不到,所以就沒有因緣見到諸佛菩薩。

  從因果的角度講,正是因爲有了我的執著,才有了我的痛苦與煩惱,所以才有了我的輪回。化陀在世時,一位婆羅門外道前去詛咒佛陀。佛陀對此外道說:如果你的家裏請客,准備了許多飯菜,如果客人不吃,這些飯菜應該歸誰呢?那個婆羅門說:那當然歸我自己了。佛陀說:你詛咒我也是一樣的,我不受。但是我們接受呀!人家罵你,你馬上就接受了,就有反應了,就有煩惱了。所以,受是很艱難、很痛苦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不接受煩惱,煩惱就絕對不屬于我們。但是,我們往往者是願意接受煩惱,唯恐這個煩惱跑了,還要把它抓回來,這是非常可悲的。

  其次,從本來無事物的角度而言,既然事物沒有發生,那麼我們就無法知道。對無法知道的事物,你操什麼心呢?“人無百年壽,常懷千歲憂。”人生很短暫,但是爲什麼要考慮比人的壽命更遙遠的事情呢?所以,我們能做到的只是把握當下的現在,防患于未然。因爲未來的事情在未來,不在現在,所以不要爲未來的事憂心忡忡,況且,在爲未來分心的時候,我們又失去了當下的現在。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到來,當下人去了,你一無所獲,你的命運無法改變。學佛也是從當下開始,所以叫做“本地風光”。人生的歸宿必然是死亡,這是一般人所恐懼的結局。實質上,死又是生的另一種形式。你不覺得在新陳代謝、諸行無常的過程當中,你現在正在死著嗎?我想你們肯定會有這麼一種感覺:你生著,但你正在死著。如果你相信真理的話,你肯定會有這樣一種答案。再者,恐懼的根本是有“我”在做怪,你有了“我”,你才會恐懼,你沒有“我”,你就不會恐懼了。可見,無我是不死之學。吃藥、鍛煉只能延緩衰老,但你不可能不向這個世界告別。所以,我們要想不死,就要服“無我”這副藥。這個“無我”就是空性。如果我們能夠避免現實當中的苦惱的煎熬,那麼今天就不會落入地獄,同時也不用懼怕死後落入地獄。我們在現實中就能感覺到地獄,如果你的貪嗔癡的心起來了,那不是地獄是什麼呀?如果你在現實當中沒有地獄的感受,你死後也不用怕。你在現實當中什麼都解決不了,你死後又能怎麼樣呢、你現在煩惱,死後肯定馬上會煩惱。因爲前一念和後一念是相似相續的,不會相隔太遙遠。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避免像動物一樣的愚癡,像餓鬼那樣的貪心,像阿修羅那樣的嗔恨,那麼我們就不用害怕死後轉生爲畜生、餓鬼和阿修羅。既然這一切都體現在我們的心中,那麼我們的心便能改變這一切。所以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即是凡夫。”我覺得這個心非常敏感,也非常重要。無論是佛教的哪一個宗派,在探討佛法的過程之中,都離不開我們的心。我們應該在心中避免隨時出現的惡道這景!要時時保任自己,要隨時隨地保持一顆平常的心,而不應讓它有波動,不讓它有貪嗔癡的念頭。這種念頭一旦出現,當下即是地獄、餓鬼、畜生。改變自己是可能的,如是,當下不落惡道,死後自然也就不落惡道。所以,我們要學會一種“刹車”的本事。該刹車時,一定要把車刹住。這就是忍的力量。要學會刹車,你自己的眼睛、耳朵反應都必須很靈敏,要做到無我。如果有我,就容易和別人撞上。如果你覺得沒有“我”了,你就不存在撞上的問題。要隨時能夠停下車,說停就停,而不是見景生情,隨光所轉,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所以,我們只能是做這樣一種訓練,這種訓練是要逐步地、一點一點地趨向圓滿的,是一種漸進的過程。真正無我的人是不會說自己無我的,他在接人待物之間覺得很自在、很安詳,那時你會感覺到他很有修養,很有修行。

  最後,我想引用一位大德的話來證明菩薩的境界,並以此與大家共勉:“孔雀在毒草叢中昂首闊步,無視于鄰近美麗的藥草園,孔雀並不喜愛藥草園,它們都因食毒草而茁壯。勇敢的菩薩身處紅塵之中,也是如此行道。盡管世間之樂賞心悅目,勇敢的菩薩卻不爲所動,而在苦惱叢中成就。不應該躲避煩惱,應該直視煩惱,應該承擔煩惱。菩薩一如孔雀,以毒草爲食,以毒爲修行本,日益茁壯于生活林。廣納一切景,力破貪之障。”如是,我們應該效法菩薩的無畏,在多苦的現實中宛轉世間弘佛化,盡將東土現西方。西方只在當下。

  答問

  1、如何理解“我思故我在”?

  答:你所說的“我”,是一種主觀上的東西。佛教講叁界唯空,萬法唯識,一切了不可行。我並沒有否認“我思”的存在,也並沒有否認“我”。只是這個“我”不是真實的。假我是存在的,但假的並不是真的。否則,我們就永遠沒有希望了。唯識中講“由假說我法”,要是真的,也就沒有辦法教化衆生了。真是永遠不變的,而永遠不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思故我在”是一種假“我”的思。假的主宰、假象的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

  2、人會不會永世輪回?善種會不會失掉?

  答:人不會永世輪回,否則就變成了一種“常”的東西,但也不是斷。因爲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兩邊,是爲般若波羅蜜。善種不會失掉。對人來說,善種永遠不會失掉。對菩薩來說,善種是一種福德因緣。

  3、“常樂我淨”與叁法印是什麼關系?

  答:“常樂我淨”是針對無常無我來說的。因爲大家認爲這個世界是無常,無我,不淨,苦的,對此才說常樂我淨。如果人們認識到了根本就沒有無常、無我、不淨、苦,那麼常樂我淨是沒有意義的。

  

  

《施與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