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究竟办法吗?人们寂寞极了,就凑在一起打麻将、喝酒、跳舞、唱歌、吸烟,以此来排遣、放松,试图解除痛苦与烦恼,结果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人们总是用一种办法去排遣一种烦恼,结果永远都是倾斜的,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是人往往感受不到这一点,结果被随之而来的另一种痛苦和烦恼所缠绕。即如“以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就像有人打牌以后想到:我这五、六个小时什么都没做,我本来可以用这个时间看看书,学很多东西,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他打牌的过程中没有这种感受,打完牌才感觉到了,这就是一种倾斜。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必然要有缺陷,不圆满,有遗憾,你为什么要苛求这个世界呢?苛求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痛苦,等你承受它的时候,那就是一种理智。一般人很少意识到这一点,更何况这种现实完全是我们自做自受,共业招感。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各种问题不愿意承受,其实你不要辊人,你应该怨你自己。为什么?因为如果你造的业好一点,你就会升天了,或者你会去极乐世界,你就不会到这个世界来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你自己。代不找你自己的原因,总是去抱怨别人,这是不应该的。佛教讲因果律,自做自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来到这个地球上,共同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里,这是共业招感。当然,共业之中也有别业,有的比较洒脱、达观一点。当然这与人的修养也有关系。如果能从这种现实中领略到不尽人意、缺陷和不圆满,进而选择信仰佛教,那么,对人生苦难的承受不是更有一番积极的意义吗?有很多人说自己是因为家里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来学佛的,我非常理解。有的人说自己家里什么事都没有,也来学佛,我也能理解,那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宿世因缘,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间的施与受是有条件的,有局限的,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易。
三、出世间的施与受
1、从因果的角度说布施
初步而言,“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然没有主宰,我们就永远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说,佛教徒是积极的,他觉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我能够把握我的当下是最有意义的了。佛教的因果律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论人们承认不承认,因果律都是存在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昧,如影随形,确实如此。从佛教的最高境界上来看,因果是可以不受的,但不可能不显现出来。所以说福不唐捐,功不唐捐,做好事是不会白做的。不管什么人,必然要受到因果律的制约。如是因,如是果,自然而然地自做自受。只是因果成熟的迟早不同,所以人们对因果产生了怀疑。人们看到很多人做了好事不得好报,做了很多坏事也不得恶报,觉得不公平。不是不公平,只是种子还没有成熟。种子还没有成空,你就没有必要报怨。每个人都希望善的种子赶快成熟,恶的种子永远都不成熟。做了坏事的人提心吊胆,祈祷千千万万别受果报,做了善事的人想赶紧发财,等等。有人烧了几柱香,供了几根香蕉,说要发财。切记,你有没有种子是最重要的。观世音菩萨可以帮助你,但你如果连种子都没有,菩萨也不能帮助你。事实上,因果要随着因缘的成熟才能现前,并不能随我们的希望而改变。比如,种子从埋进土壤,到发芽、开花、结果,其间需要水、肥、气侯、人工等条件的配合。因此,不能怀疑因果的可能性。因果是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的。如是因,如是果,这是必然的。但因为你注意了,你不给它条件,你就不会受报,你给它条件,你就会受报。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往往就像吸鸦片一样,吸完之后,过足了瘾,过一会再需要的时候,你就忘了,你肯定身不由己地又去吸了。人性的弱点就在这里。所以,要想学佛,要想突破这个自我,这是很艰难的,也是非常痛苦的。人要不能大死一番,他就不可能大活一番。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凤凰涅槃。凤凰在临死的时候,叨了很多香木,把香木点燃之后跳了进去,燃烧之后,一只新的凤凰诞生了。我想,学佛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没有奉献,就不会有新生。生活是生活,你必须拥有智慧去通达生活。这个生活就是佛教中所谓的曼陀罗,即坛场,你可以在这里修行。如果你根本没有智慧,那生活就是生活,跟你毫无关系,跟佛教也毫无关系。明了因果不昧的道理,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使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全是善的种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是,我们应尽我们现存的能力施予他人所需,这时,我们就会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就会很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如果,这对于世出世间都是有益的。我们既帮助了别人,其立足点也就在这里。如果通达因果法则,对于规范一般人基于物质交换心理的施予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在精神世界追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副催化剂,那就显得更有意义了,这会使人们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从而更会受到世人的爱戴和尊重。
在这里我们涉及这样一个问题:二乘人不愿利他,只求自利,所谓灰身灭智,这是因为他觉得如是因,如是果,可以尽量不给所播种的种子以因缘,以推进果的成熟。这个过程是很勉强的,就像发困的人一样,他总保持清醒,忍着不睡,但他很难永远不睡。二乘人所做的一切,就像用石头把草压住一样,草不会死,一遇到因缘,从旁边又冒出来了。所以,二乘人感觉到很痛苦,很害怕,认为这个世界太可怕了,赶紧跑掉算了,因此而灰身灭智。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佛教认为二乘人只是学佛的一个初始阶段。《法华经》中说,会三归一,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要成就佛道,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经上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成佛的道路有五百由旬,二乘人只是走了三百由旬,遇到一座化城。佛激励二乘人要继续前行,最终要圆成佛道。对于二乘人,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因为二乘人的出离心太迫切了,所以想赶快走掉。他们没有中观见和菩提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境界,不比我们高出太多太多。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二乘人,因为我们无法同二乘人相比。所以,有的人随便说二乘如何如何不好,我觉得这不太合适。为什么?佛骂二乘人是焦芽败种,是出于悲心,而我们说二乘人不好,实实在在的是出于轻慢心,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中观的意义是不偏向于一边,所以要有施予。所以你不能躲避,而是应该积极地迎接这种现实,所以应该布施。
2、从三轮体空的角度说施
进一步说,大乘佛教所说的施是一种对治方法,是对治众生悭贪的一剂良药,病愈之后,这个药就没用了。比如说,一个人得了感冒,吃了感冒药,好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服药了,再服也没有用了。一般人很难心甘情愿地把财物施予他人,佛教徒也很难把佛法传播给人,这样的人不能成为菩萨。要想成为菩萨,就必须利他,利他就是自利。佛法讲不二法门,这一关非常重要。菩萨帮助他人是很自然的事,尽管学佛的初步可以从自利开始,但最终是要利他的。因为就自我而言,可谓缘起无自性,没有一个实在的主宰,了不可得,所以应该去帮助别人。京剧大师梅美芳说: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同样,就他而言,依然是缘起无自性。所施的钱、物、法等,也是缘起无自性。《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句话:法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空。空与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从现象界去看这些问题,我们的痛苦来自于着相。相是有的,着了你就有痛苦。如是三者了不可得,即是菩萨三轮体空布施。能施、被施与所施物了不可得,因为它们不是实在的东西,并不是说没有了。要说没有了,那就成了断灭空,断灭空是非常可怕的。
有人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三者还是有的,只是三者不真而已。如此布施,则是成佛的福德资粮。通过这种布施波罗蜜,你就可以到彼岸,就可以成就佛道。六度之中,你把哪一度学好了都可以,往往我们不见得能学好。《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诸佛是福慧双修,不修福,或者是光修福,不修慧,人生是有缺陷的。有的人有福报,但没有智慧,有的人很有智慧,但很穷困,没有福报。学佛要福慧双修,布施一法就可以成就福慧。因为通过三轮体空布施,你既修了福,又修了慧,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否则,你给了别人一点儿东西,只能叫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大智度论》中有一句话:“五度如盲,六度如导。”六度(般若)是指路的明灯,没有般若,布施就只是布施,忍辱就只是忍辱,根本就不叫波罗蜜,意义就不大。因为福能增慧,慧能资福,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究竟圆满的布施,这种境界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尽管我们现在做得不圆满,但我们应该从这里开始,真正的境界还需要我们的训练和体证。尽管三轮体空布施是很高的境界,但我们现在去做,终归还是有希望的。
3、以无我为基点的受
无我是指没有主宰,即是无常变幻。在承受现实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认识角度。按照人类传统的思维的方式,大家都按照一条规则去思维。但是,一旦你明白了无我的道理,你就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思维,这样一来,事情就不一样了。
首先,就已知事物的角度而言。生活中,每个人在工厂、家庭、单位、机关里与人接触,都难免与别人发生摩擦。按照一般人的常理,都是互相攻击,指责对方,接着可能恶语相加,甚至拳脚相加。如果是文人,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其实内心里还是痛苦、嗔恨。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而且相互之间并不罢休,至少是彼此怨恨,由怨恨而种下分恨的种子,一旦遇到因缘就会爆发。即使在平时,也会对熟悉的人诉苦、抱怨,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其内容无非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了,自己没有错。既然你没有错,你为什么还要烦恼呢?你没有错,就不应该烦恼。可我们恰恰相…
《施与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