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明白这个道理,变成了守财奴,就更可悲了。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感到精神很空虚,抱怨很累。为什么累?因为心理不平衡,得失之间产生矛盾。这是有缺陷的,是会产生果报的。佛教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人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施予中进行了交易,心态是不会平衡的,因为有些交易不是正当的,也是不能公开的,必不可避免地会造业。你弄了很多钱,又帮不了那么多忙,这不是自掘坟墓吗?可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就像赌博那样,赌输了就输了,赌赢了就赢了。人由于挣脱不开“自我”的圈子,所以永远感觉不到苦的根源,累的根源,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一般人对自我依然刻骨铭心,谁要是侵犯了他,他就跟谁过不去,睚眦必报,爱憎分明。也许潇洒走一回的人是个例外。不过,是否潇洒,只有本人知道。况且,你只能潇洒走一次,你能不能走第二次,第三次,我实在不清楚,每个人都要为自我的行为负责任。所以,并不是说你学佛之后,佛告诉你一种道理,佛可以把你领到极乐世界去,佛能把你所有的罪障全忏除了。这是可能的,但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下功夫。如果你总企望天上掉馅饼,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消除自我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非常痛苦的。
第二种是以获取精神财富为基础的施,这种施要高尚一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平衡的具有两种财富,所以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斯文丧于贫穷,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步强烈起来,人开始讲文明、懂礼貌了。正如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认为吃饱了,喝足了,也应该做一点好事的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挣了很多钱,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社会价值的体现,而且个人生活得不是那么奢侈浪费,而拿出一些钱来捐给社会上的福利机构,或者一些宗教部门。我觉得这很有意义,这些人活得比较充实。当然,这里也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人为富不仁。这些人明明富了,可道德修养还是很差。所以,中国的富翁与外国的富翁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大都是暴发户。很多富人看见乞讨的穷人,不给钱没关系,因为这是自愿的事,但他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这是很可悲的。你这么一说,把你的整个人格都毁了。是的,我们承认这种关系的因缘作用,这种人说出这种话来,也不是很偶然的。因为这种人道德修养差,所以说出这种话来,也可以理解,你不要去嗔恨他们。我说过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种人是要得到果报的。你要是嗔恨,先受果报的是你,而不是那个说的人。往往我们说不要造口业,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由于人们的希求不能仅停留在物质世界,因此开始转化为精神世界的乐于助人。而且,人类显然孤独起来,但所有的人都讨厌孤独。人本孤独来,常做孤独想,终做孤独去。一个人呆着的时间还是多的,所以总是琢磨着要找一个人倾诉、交谈,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往来排遣孤独和寂寞。于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有所帮助就显得很正常了。人为了排遣孤独,就要交朋友。刚开始时,两个人彼此关心、帮助,后来逐渐打得火热,最后又因为意见不合、利益相左而分手,人就是在这种患得患失当中生存着。有的哲学说,人是一种莫明其妙地活着的一种动物,究竟为什么活着,他实在找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们在施予的过程中带有一倾向性。比如,侨居国外的游子回家以后,这种施予很高尚,但也有倾向性,因为他有“自我”,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的家乡需要帮助。人在出门以后见到老乡就觉得特别闲热,所谓他乡遇故知。又比如,士为知己者死,这都是带有倾向性的。姜伯牙摔琴慰知音,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他的人格当然无可非议,但从学佛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缺陷。如果说世界上有这种人,我们没有必要去非议,去诽谤,因为这样的人都是不错的,人格上很圆满。但是作为佛教徒来说,你就不能这样,因为你的心量要博大。从奉献精神上说,你仅仅奉献给那一个人,这还是很狭隘的,也就是说,还没有打破“我”的圈子。在上面这种施予的过程中,应当说,施者与被施者相互之间的因缘是很殊胜的。被施的人是幸运的,能施的人精神上得到一种升华,他比被施的人得到的更多,他有一种布施之乐,心理非常充实、愉悦、欣喜。所以说,布施是一种快乐。布施者的精神能在布施中得到洗礼和升华,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人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都应该提倡。佛教徒的布施也应从此开始,刚开始时,你还不能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但你一定要在能做到三轮体空的时候才去布施,那是不行的。应该一点点地培养,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不应该放弃布施的机会,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应该伸出手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积累成佛资粮的机会,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升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人。如果没有一种高尚的心理世界,谁还会付出呢?精神上追求进步的人是很充实的,他认为自己绝对不会白做。我们常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有这种恻隐之心的人不是太少了点儿吗?如果这种人更多一点儿的话,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肯定会比现在更好。
为获取精神财富布施的人,显然比追求物质财物的人进了一大步,应当给予肯定和提倡。从佛教的因果律而言,这样的人的福德因缘一般都是比较好的。你能不自私,你就会有获得财富的机会,所以说富贵从布施中来。有福报的人会得到大家的羡慕,就人而言,应该是相当圆满了,但就佛教而言,这种人仍然不是很圆满的,因为这种福报还是无常的。永嘉禅师说:“住相布施人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说无常变化。花开得最好的时候,也就是要凋谢的时候了。一个人通过各种努力,取得了成功,但那时的感觉已不像原来想象有那样了,因为他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所以感到失落。人们常说,追求只在过程当中,不在结果,因为结局没有什么意义。如同仰箭射虚空,箭到了最高时,就开始下落了。人天福报享尽了,掉到地狱里去,你肯定会很遗憾了,就不像你原来想象的那样,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人生毕竟无常,大家都知道无常的规律,只是让大家都承认无常,都理智地对待无常,那是很困难的。人们都知道无常,但确实都不愿去体会它,也不愿去深究它。就佛教提倡的以人天乘为阶梯的佛教而言,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分为五乘,人天乘是其中的两乘,可以说是两个阶梯。顺着这两个阶梯,可以学声闻、缘觉和菩萨乘。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说,这种以精神为基础的施予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只是这里还有一个自我。只要还有一个自我,就走不出原来那个圈子,这种布施的人可以得到人天福报,而人天福报还是无常的。就人天乘而言,这是学佛的基础,这点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下讲以自我为基础的受。忍受和承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我们根本不愿意忍受什么,因为有自我,那么这种受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我是最重要的,几乎没有任何人怀疑这一点。拿大家学佛来说,首先是“我”来学佛,“我”要皈依,“我”要听讲,首先要把“我”摆在前面,没有“我”就学不了佛。对于人生中的不尽人意之处,人们也几乎毫无例外地不愿意接受。谁愿意接受苦难呢?即使接受,也是因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如果稍稍有一点办法,他就会赶紧躲避,人性就是如此,这是很正常的。相反,对于人生的种种愉悦之境,人们又毫无例外地执取不放。尽管人们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不幸,最终也没有挽留住那快乐的一瞬间,但人们依然故我,热诚不减,并为此造业,结果得到的与失去的就不成比例了,得不偿失。一个人在杀人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自己被抓住以后会枪毙,在抢劫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自己被抓住以后会被判刑,如果他想到了,就不会这样去做了。所以说,众生畏果而不畏因,以身试法而终被制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尽管做了拥有这个世界的梦,却始终没有办法属于这个世界,来去匆匆,如此而已。对此,许多人消极无奈,及时行乐,甚至破罐子破摔。有人把这种情绪归咎于佛教,但这根本不是佛教的态度。佛教徒正是因为认识到无常,才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但在拥有它的这段时间里要把它奉献出来。
还有一类执迷不悟的人有条件地忍受,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人死死地抱着“我”不放,认为我躲过了这样一件事,恐怕就有什么福报了。有些人为了成就大事业而承受苦,如越王勾践,穿着破衣服,睡在柴堆里,舔着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以恢复越国,最终成功了。作为一般人来说,这是很好的,但作为佛教徒来说,这是有缺陷的。有位哲学家说过,英雄本色就在坚持与忍耐。我认为,这也应该适用于佛教。佛教也讲坚持与忍耐,但这种坚持与忍耐是有意义的,不是无可奈何的。当然,从最初发心来看,佛教徒可能也是无可奈何的,或者是考虑到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最终绝对会有说服力,因为他会走出“我”的圈子。所以,这种忍耐就不是一种被动的忍耐。
关于人生的缺陷,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死的恐怖,病痛的折磨,家庭的解体,失业的困扰,各种人际交往中的磨擦与冲突,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佛教总结了人生的八万四千种苦,可谓苦不堪言。我们讲苦,并不是想用苦来吓唬众生,吓唬自己。因为我们误会了,才感觉到苦。其实人生本来没有苦,只是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对生活期望值太高,所以才感觉到苦。虽然苦不堪言,但人们还是忍受着。尽管也有人因忍受不了而自杀,能说这是解决问题…
《施与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