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信僧、信戒。在這四個方面建立起了信仰,它是永遠不會壞的,永遠不會丟失,永遠能夠保持下去。所以作爲一個佛弟子,加入佛教、成爲佛教教團的一員,那麼首先就是要從信仰上解決信叁寶的問題。我有四句話: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我們只有把第一句話落實了,那麼後邊的叁句話才能落實。
大家可能會産生一個問題:皈依叁寶以後會不會在生活上有種種的不便呢
會不會帶來很多的約束呢
我想,我們首先不要考慮這個問題。比如說,皈依叁寶以後,你是不是馬上就要在家裏供起一個佛堂來,早晚燒香磕頭
我覺得,當你還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樣的機緣,或者說當你心靈深處還沒有這種迫切要求的時候,你可以不必這麼去做,因爲在家裏要供起佛像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你們都是小字輩的,在家裏還沒有獨立生活的地位,你想供個菩薩,父母就要幹涉。如果你的父母都是信徒,家裏已經有佛堂了,那你加入就行了,不必另起爐竈。還有,家裏如果房子很小,你還要讓菩薩占一個位子,菩薩可能也會覺得太委屈你們了。所以我不鼓勵在家佛弟子必須每個家庭都要建立一個佛堂。但是如果條件成熟了,你的信心也逐步地成熟了,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很莊嚴但又是很簡單的佛龛,供一尊佛像,早晚燒一枝香,也有好處。但是絕不勉強,你要等全家百分之百地都認同了再去做,那樣你才能夠很順利地真正投入信仰生活。
除了供佛以外,皈依以後是不是一定要吃齋呢
我這麼想,我們要有慈悲心,這一條不能動搖。但是根據佛教戒律的精神,參照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一些做法,在家裏可以吃叁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爲己殺。佛這麼開許了,我們就不要在這上有懷疑,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話有絕對的權威性。那麼在吃叁淨肉的時候,不要有貪心、貪口味,或者非得要葷不餐。特別是不要吃活鮮的東西,這和慈悲心不相符。人類的朋友可以說越來越少了,我們活生生地去吃這些朋友,怎麼下得了口啊!當我們慢慢地培養起慈悲心,叁淨肉也可以不吃了,這是一個自覺的行爲。所以希望各位不要在皈依以後吃葷吃素這個問題上有太多的顧慮。
還有,皈依以後是不是每天都要念經呢
在柏林寺皈依的在家佛弟子,我提倡他們早上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從早上開始就在奉獻人生的理念下接受佛陀的教誨;晚上誦《金剛經》,總結一天的生活,看看在覺悟人生上是不是有進步。如果我們天天能夠持之以恒地、孜孜不倦地來讀這兩部經,那我們就會受用無窮。這兩部經要是讀純熟了,有20分鍾就能念完一部。你就每天這麼讀。靜下心來讀,嘴裏在讀,耳朵在聽。心裏聽得明明白白,但不要管它什麼意思—“熟讀深思理自通”。我們有的教徒形容得非常好,他說每天讀《普賢菩薩行願品》和《金剛經》就像充電一樣,一天的精神都會好。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可以持之以恒的修學佛法的方法。當然如果你時間充裕,早晚誦經以後還可以打坐.大家都知道上本下煥老和尚,90多歲的人了,每天早上起來要誦四遍《普賢菩薩行願品》,所以他老人家每一天簡直是有用不完的精神、聽說今年正月初一,他一天接待了兩萬多人,每個人來都要摸一下頭。弟子們叫他休息他也不休息,總是說:“我不累,我要多結善緣。”所以你們讀這部經,也一定會有很好的體會。
下面說一下受五戒的事。有的居士發心受五戒,但是又有很多的顧慮。實際上五戒沒有什麼難的,都是我們人生應該做到的五件事情。佛的五戒具有普遍的社會道德意義,絕不僅僅是宗教上的意義。我們把這五件事做好了,不但是一個好的佛教徒,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社會成員、好的家庭成員。但是我們如果從戒的角度來著,它就有了特殊意義,它會成爲我們成佛的種子、成佛的根本。
有一些人擔心他們的工作環境、家庭環境還不能完全適應五戒,或者說,他們個人在思想上還沒有充分的准備。其實佛陀早就估計到了——可能有的人一次受五戒有困難,所以就有一個彈性——你可以次第受,就是說,你可以受一戒、二戒乃至五戒。五戒和具足戒、菩薩戒不同,它不需要你一次受滿分,可以次第受。受一條戒,就守一條,那麼就有一條的功德;受兩條,守兩條就有兩條的功德。這是佛的慈悲,從實際出發,爲在家弟子開了一個方便門,不搞一刀切,這樣你就可以多次地受。所以有人說佛是一個教育家,從這點看,他做得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五戒的中心思想是諸惡莫做。它所戒的對象,一切是從人出發,比如說不殺生戒,主要是不故斷人命,然後再補充一句:乃至一切蚊蟲的生命。這就是說,如果你故意殺了人,那就不可忏悔。假設你誤傷了人命是可以忏悔的,就是說不是成心要把他人至于死地是可以忏悔的,乃至于誤殺了其他生命,也是可以忏悔的。所謂犯戒,一是主動的,二是已成爲事實,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也就是說要結合動機和效果兩方面來判斷,這就好像國家判死刑一樣,如果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殺人罪,當然就要償命了,信佛的人,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我想殺戒是絕對能夠遵守的。
再比如說盜戒。只要是一個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人,他絕對不會去盜竊他人財物。所以在受五戒的時候,很多人都主動地承諾這一戒條,覺得自己可以受。
第叁條是不邪淫,這實際上是佛陀爲了使在家弟子能夠過正當的感情生活的一條戒。希望在家佛弟子男女雙方都要感情專一、互敬互愛。這一條戒律該有多好啊!很多的在家弟子,比如說,他明年要到美國去留學了,妻子還在國內,他們都一起來受五戒,作爲彼此在叁寶面前的一種承諾,這種承諾可以說比任何承諾都更有保證性,夫妻雙方在叁寶前建立起這種信賴,可以說對保證家庭的和睦、持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不妨看看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于夫妻之間失去了信任,感情生活錯位了,弄得家庭不和睦,給社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也給下一代帶來不可挽回的創傷。
第四條是不妄語戒,包括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四個方面。一個人說話要有人信,首先要從不妄語開始。人際關系要相處得融洽,就要說敬語、愛語、和語、軟語。在施舍法中,第一條就是愛語,就是說話對方容易接受。有些人把妄語理解得太片面了。比如說,你要到柏林寺來參加夏令營,可能你對家裏、對單位說要去探親或者旅遊。這算不算妄語呢
不算。因爲你這麼說對對方沒有任何損失和傷害,同時還成就了你自己的功德,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假設你要做一件壞事、做一件不正當的事,你要瞞著你的家庭,那是不對的。在經典上、在禅宗的典籍上,這樣的故事很多。馬祖底下有一位禅師叫慧藏,他原來是個打獵的。一天馬祖在那裏打坐,慧藏那時是一個獵人,他追趕一只鹿,這只鹿剛好從馬祖身邊向西跑過去了。獵人來了間:“老和尚看到一只鹿沒有
”馬祖說:“向東邊跑過去了。”獵人趕快向東邊追,追了半天也沒追到。你說馬祖打妄語了沒有呢
他沒有說實際的話。他爲了愛護鹿的生命,使獵人不致再一次犯錯誤,所以他來了一個善意的欺騙。獵人沒有追到鹿,就回來質問馬祖。馬祖問獵人:“你一箭射幾只啊
”獵人說:“我一箭射一只。”馬祖說:“你的箭術不高明,我一箭射一群。”獵人說:“你真狠心,彼此都是生命。何必一下射那麼多啊?”馬祖答道:“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何不自己射自己呢?”獵人說:“你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就沒有下手處了。”他馬上把箭放下,洗手不幹了。經過幾年的努力參禅,他成了一代祖師。這個公案很有啓發性,大家從中可以看到佛教的智慧,看到佛教怎樣地指導我們用智慧來生活。
最後是酒戒。有人問,肉我還戒不了,怎麼辦呢?我說,你就吃叁淨肉,慢慢來改變飲食習慣。如果問,酒戒不了呢
我說,你一定要把酒戒掉。因爲喝不喝酒與你生命的繼續沒有什麼關系。不喝酒能夠使你聰明,使你保持理智,不至于因喝酒以後做種種的錯事。河北人喜歡喝酒,前幾年石家莊大街上到處都是酒廣告。我當著政府的官員也說,爲什麼要把酒廣告搞得豐富多彩呢
不要引導人們去喝酒。社會要安定團結,必須戒酒;身體要健康,必須戒煙。戒酒戒煙比戒肉還重要,因爲佛沒有開酒戒,雖然它是遮戒,不是性戒,但只有在有病非酒不療的時候才可以開。佛沒有說平常少喝一點,因爲一個喝酒的人,叫他少喝他做不到。所以我覺得不管是信佛的人,還是不信佛的人,可以吃叁淨肉,但是酒一定要戒了。當然國家靠煙酒來維持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對于這種辦法,我持不同意見,我覺得國家要以善法來治國,以其他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方法來創造財富,不應該以犧牲人民健康、影響安定團結的做法來取得稅收。
除了五戒,還有十善。十善主要強調衆善奉行。十善簡單地說就叫“身叁口四意叁”,基本上包括了五戒的內容,身口七支罪不做了,就變七惡爲七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再加上意叁支——不貪,不嗔、不癡,就是十善。十善法是人類道德的一個普遍要求,它也具有全方位的意義,不僅僅是宗教上的意義。所以我們從“諸惡莫做,衆善奉行”這樣一種普遍的社會意義上來認同佛教五戒的精神,這祥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聽說明天有一部分人要受叁皈五戒,所以今天就在這個時候給大家隨便講一講。這些內容是佛教在具體的道德修養上可操作的一些項目,不是空談,因爲我們學佛,不僅要在心靈智慧上有所提高,而且智慧上的提高一定要落實在我們言行上的淨化。如果一個人言行不能一致,人家就無法認同你是不是有智慧,你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我想你們的智慧首先是用來觀照自己,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別人。
課堂提問
問:偷稅漏稅是否犯盜戒?
答:戒律上有一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稅製,不能偷稅漏稅。
問:忏悔是一種心理活動還是一種形式
答:忏悔既是心靈的活動,同時也是需要行爲上有所表示。在行爲上我們要真正地在佛前五體投地、發露忏海;在心靈上要做到從今以後再不重複這個錯誤。如果你磕了頭以後還重複這件事。就說明你沒有忏悔。所以說心靈上要升起忏悔之心,而且要改正這個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忏悔。
問:工作上不得已要喝酒,這時怎麼辦呢
答:如果你真是爲了單位的利益,你以一種忏悔的心,非常清楚明白地掌握好度,如果你能喝一兩,你就把杯子在嘴上挨一下就可以了。你一定不能夠趁著爲公就痛痛快快地喝幾杯,那就是一種犯戒的行爲。這個問題戒律上沒有說,這是我大膽地說一下,如果要承擔什麼錯誤的話,那麼我來承擔。但這一定是在特定的條件和環境之下,絕對不是普遍的。如果是普遍的,我就承擔不了。
問:誦經可默讀嗎
效果如何
答:可以默讀,效果是一樣的。但是一定要專心。
問:您剛才講妄語戒的時候,說到不損害別人的利蓋,可我覺得剛才講的馬祖的公案,他損害了獵人的利益。
答:從打獵的角度來看,好像是損害了獵人的利益。打獵是一個惡法,損害了惡法,成就了他的善法,善惡之間有一條界限。剛才我說得非常清楚,這個善意的謊言如果是成就了善法你就可以說,如果是成就了惡法你就不可以說。
問:信佛的人可不可以離婚呢
答:可以好合好散。
《遵規守戒,把修行落實在具體生活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