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遵规守戒,把修行落实在具体生活中▪P2

  ..续本文上一页法、信僧、信戒。在这四个方面建立起了信仰,它是永远不会坏的,永远不会丢失,永远能够保持下去。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加入佛教、成为佛教教团的一员,那么首先就是要从信仰上解决信三宝的问题。我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们只有把第一句话落实了,那么后边的三句话才能落实。

  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皈依三宝以后会不会在生活上有种种的不便呢

  会不会带来很多的约束呢

  我想,我们首先不要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皈依三宝以后,你是不是马上就要在家里供起一个佛堂来,早晚烧香磕头

  我觉得,当你还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样的机缘,或者说当你心灵深处还没有这种迫切要求的时候,你可以不必这么去做,因为在家里要供起佛像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你们都是小字辈的,在家里还没有独立生活的地位,你想供个菩萨,父母就要干涉。如果你的父母都是信徒,家里已经有佛堂了,那你加入就行了,不必另起炉灶。还有,家里如果房子很小,你还要让菩萨占一个位子,菩萨可能也会觉得太委屈你们了。所以我不鼓励在家佛弟子必须每个家庭都要建立一个佛堂。但是如果条件成熟了,你的信心也逐步地成熟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庄严但又是很简单的佛龛,供一尊佛像,早晚烧一枝香,也有好处。但是绝不勉强,你要等全家百分之百地都认同了再去做,那样你才能够很顺利地真正投入信仰生活。

  除了供佛以外,皈依以后是不是一定要吃斋呢

  我这么想,我们要有慈悲心,这一条不能动摇。但是根据佛教戒律的精神,参照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一些做法,在家里可以吃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佛这么开许了,我们就不要在这上有怀疑,我们要相信佛说的话有绝对的权威性。那么在吃三净肉的时候,不要有贪心、贪口味,或者非得要荤不餐。特别是不要吃活鲜的东西,这和慈悲心不相符。人类的朋友可以说越来越少了,我们活生生地去吃这些朋友,怎么下得了口啊!当我们慢慢地培养起慈悲心,三净肉也可以不吃了,这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希望各位不要在皈依以后吃荤吃素这个问题上有太多的顾虑。

  还有,皈依以后是不是每天都要念经呢

  在柏林寺皈依的在家佛弟子,我提倡他们早上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从早上开始就在奉献人生的理念下接受佛陀的教诲;晚上诵《金刚经》,总结一天的生活,看看在觉悟人生上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我们天天能够持之以恒地、孜孜不倦地来读这两部经,那我们就会受用无穷。这两部经要是读纯熟了,有20分钟就能念完一部。你就每天这么读。静下心来读,嘴里在读,耳朵在听。心里听得明明白白,但不要管它什么意思—“熟读深思理自通”。我们有的教徒形容得非常好,他说每天读《普贤菩萨行愿品》和《金刚经》就像充电一样,一天的精神都会好。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可以持之以恒的修学佛法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时间充裕,早晚诵经以后还可以打坐.大家都知道上本下焕老和尚,90多岁的人了,每天早上起来要诵四遍《普贤菩萨行愿品》,所以他老人家每一天简直是有用不完的精神、听说今年正月初一,他一天接待了两万多人,每个人来都要摸一下头。弟子们叫他休息他也不休息,总是说:“我不累,我要多结善缘。”所以你们读这部经,也一定会有很好的体会。

  下面说一下受五戒的事。有的居士发心受五戒,但是又有很多的顾虑。实际上五戒没有什么难的,都是我们人生应该做到的五件事情。佛的五戒具有普遍的社会道德意义,绝不仅仅是宗教上的意义。我们把这五件事做好了,不但是一个好的佛教徒,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社会成员、好的家庭成员。但是我们如果从戒的角度来着,它就有了特殊意义,它会成为我们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根本。

  有一些人担心他们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五戒,或者说,他们个人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其实佛陀早就估计到了——可能有的人一次受五戒有困难,所以就有一个弹性——你可以次第受,就是说,你可以受一戒、二戒乃至五戒。五戒和具足戒、菩萨戒不同,它不需要你一次受满分,可以次第受。受一条戒,就守一条,那么就有一条的功德;受两条,守两条就有两条的功德。这是佛的慈悲,从实际出发,为在家弟子开了一个方便门,不搞一刀切,这样你就可以多次地受。所以有人说佛是一个教育家,从这点看,他做得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五戒的中心思想是诸恶莫做。它所戒的对象,一切是从人出发,比如说不杀生戒,主要是不故断人命,然后再补充一句:乃至一切蚊虫的生命。这就是说,如果你故意杀了人,那就不可忏悔。假设你误伤了人命是可以忏悔的,就是说不是成心要把他人至于死地是可以忏悔的,乃至于误杀了其他生命,也是可以忏悔的。所谓犯戒,一是主动的,二是已成为事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要结合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来判断,这就好像国家判死刑一样,如果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杀人罪,当然就要偿命了,信佛的人,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我想杀戒是绝对能够遵守的。

  再比如说盗戒。只要是一个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人,他绝对不会去盗窃他人财物。所以在受五戒的时候,很多人都主动地承诺这一戒条,觉得自己可以受。

  第三条是不邪淫,这实际上是佛陀为了使在家弟子能够过正当的感情生活的一条戒。希望在家佛弟子男女双方都要感情专一、互敬互爱。这一条戒律该有多好啊!很多的在家弟子,比如说,他明年要到美国去留学了,妻子还在国内,他们都一起来受五戒,作为彼此在三宝面前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可以说比任何承诺都更有保证性,夫妻双方在三宝前建立起这种信赖,可以说对保证家庭的和睦、持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看看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于夫妻之间失去了信任,感情生活错位了,弄得家庭不和睦,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也给下一代带来不可挽回的创伤。

  第四条是不妄语戒,包括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四个方面。一个人说话要有人信,首先要从不妄语开始。人际关系要相处得融洽,就要说敬语、爱语、和语、软语。在施舍法中,第一条就是爱语,就是说话对方容易接受。有些人把妄语理解得太片面了。比如说,你要到柏林寺来参加夏令营,可能你对家里、对单位说要去探亲或者旅游。这算不算妄语呢

  不算。因为你这么说对对方没有任何损失和伤害,同时还成就了你自己的功德,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假设你要做一件坏事、做一件不正当的事,你要瞒着你的家庭,那是不对的。在经典上、在禅宗的典籍上,这样的故事很多。马祖底下有一位禅师叫慧藏,他原来是个打猎的。一天马祖在那里打坐,慧藏那时是一个猎人,他追赶一只鹿,这只鹿刚好从马祖身边向西跑过去了。猎人来了间:“老和尚看到一只鹿没有

  ”马祖说:“向东边跑过去了。”猎人赶快向东边追,追了半天也没追到。你说马祖打妄语了没有呢

  他没有说实际的话。他为了爱护鹿的生命,使猎人不致再一次犯错误,所以他来了一个善意的欺骗。猎人没有追到鹿,就回来质问马祖。马祖问猎人:“你一箭射几只啊

  ”猎人说:“我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的箭术不高明,我一箭射一群。”猎人说:“你真狠心,彼此都是生命。何必一下射那么多啊?”马祖答道:“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何不自己射自己呢?”猎人说:“你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就没有下手处了。”他马上把箭放下,洗手不干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参禅,他成了一代祖师。这个公案很有启发性,大家从中可以看到佛教的智慧,看到佛教怎样地指导我们用智慧来生活。

  最后是酒戒。有人问,肉我还戒不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就吃三净肉,慢慢来改变饮食习惯。如果问,酒戒不了呢

  我说,你一定要把酒戒掉。因为喝不喝酒与你生命的继续没有什么关系。不喝酒能够使你聪明,使你保持理智,不至于因喝酒以后做种种的错事。河北人喜欢喝酒,前几年石家庄大街上到处都是酒广告。我当着政府的官员也说,为什么要把酒广告搞得丰富多彩呢

  不要引导人们去喝酒。社会要安定团结,必须戒酒;身体要健康,必须戒烟。戒酒戒烟比戒肉还重要,因为佛没有开酒戒,虽然它是遮戒,不是性戒,但只有在有病非酒不疗的时候才可以开。佛没有说平常少喝一点,因为一个喝酒的人,叫他少喝他做不到。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可以吃三净肉,但是酒一定要戒了。当然国家靠烟酒来维持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对于这种办法,我持不同意见,我觉得国家要以善法来治国,以其他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方法来创造财富,不应该以牺牲人民健康、影响安定团结的做法来取得税收。

  除了五戒,还有十善。十善主要强调众善奉行。十善简单地说就叫“身三口四意三”,基本上包括了五戒的内容,身口七支罪不做了,就变七恶为七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再加上意三支——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十善。十善法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普遍要求,它也具有全方位的意义,不仅仅是宗教上的意义。所以我们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意义上来认同佛教五戒的精神,这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听说明天有一部分人要受三皈五戒,所以今天就在这个时候给大家随便讲一讲。这些内容是佛教在具体的道德修养上可操作的一些项目,不是空谈,因为我们学佛,不仅要在心灵智慧上有所提高,而且智慧上的提高一定要落实在我们言行上的净化。如果一个人言行不能一致,人家就无法认同你是不是有智慧,你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我想你们的智慧首先是用来观照自己,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

  课堂提问

  问:偷税漏税是否犯盗戒?

  答:戒律上有一条,我们要遵守国家的税制,不能偷税漏税。

  问:忏悔是一种心理活动还是一种形式

  

  答:忏悔既是心灵的活动,同时也是需要行为上有所表示。在行为上我们要真正地在佛前五体投地、发露忏海;在心灵上要做到从今以后再不重复这个错误。如果你磕了头以后还重复这件事。就说明你没有忏悔。所以说心灵上要升起忏悔之心,而且要改正这个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忏悔。

  问:工作上不得已要喝酒,这时怎么办呢

  

  答:如果你真是为了单位的利益,你以一种忏悔的心,非常清楚明白地掌握好度,如果你能喝一两,你就把杯子在嘴上挨一下就可以了。你一定不能够趁着为公就痛痛快快地喝几杯,那就是一种犯戒的行为。这个问题戒律上没有说,这是我大胆地说一下,如果要承担什么错误的话,那么我来承担。但这一定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之下,绝对不是普遍的。如果是普遍的,我就承担不了。

  问:诵经可默读吗

  效果如何

  

  答:可以默读,效果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专心。

  问:您刚才讲妄语戒的时候,说到不损害别人的利盖,可我觉得刚才讲的马祖的公案,他损害了猎人的利益。

  答:从打猎的角度来看,好像是损害了猎人的利益。打猎是一个恶法,损害了恶法,成就了他的善法,善恶之间有一条界限。刚才我说得非常清楚,这个善意的谎言如果是成就了善法你就可以说,如果是成就了恶法你就不可以说。

  问:信佛的人可不可以离婚呢

  

  答:可以好合好散。

  

  

《遵规守戒,把修行落实在具体生活中》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云水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