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P2

  ..續本文上一頁而轉變:一個人吃得好的時候就快樂,吃不好的時候就痛苦,吃得好如果繼續不停地吃,他又覺得痛苦了。所以欲望會産生厭倦,是不可靠的。享受欲望能給你暫時的快樂,但緊接著痛苦就來了。一種欲望滿足後,另外一種欲望又産生了,又是痛苦的。我們學習佛法,是追求精神上的快樂。所以大家要過日子,還是天上好,除了佛教,所有的宗教都是以天堂做爲歸宿,認爲天上比人間好,只有佛法認爲人間比天上好,這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的。

  在六道裏,天上只有快樂,而地獄裏只有痛苦,畜生道又愚癡。我們知道修學佛法、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所以要以意識、思維爲前提。如果認識能力太遲鈍,成佛就可能很困難,比如畜生就不能成佛,地獄裏的衆生太苦不能成佛,天上的衆生太快樂也不肯修行,不能成佛。就像我們人世間有這樣一句話:“富貴修行難”,富貴的人叫他修行,他會說:我已經這麼好了,還修什麼行啊

   所以不肯修行。而人道有苦有樂,人在六道裏邊比起其他衆生有幾點優越的地方:第一點是環境勝,環境優越,有苦有樂。因爲有苦有樂,所以人類生存就要逃避痛苦、追求快樂。人類整個的文化、文明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追求快樂、解脫痛苦。因此人類會對世界、對人生不斷地進行探索: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就有能力發現真理,有能力發現改善人類和世界的方法。所以在中西方哲學史上出現了許多聖哲,最傑出的當然是我們釋迦牟尼佛,他真正發現了人類解脫痛苦之道。第二點是抽象思維勝,人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第叁點是人的忍耐力強。我們的“娑婆世界”稱爲堪忍的世界,就是說我們的世界是“五濁惡世”,有很多很多的災難和障礙,而且世界給我們造成的痛苦又很多。那怎麼才能生活得好呢?就要忍耐。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只能極度地忍耐。忍耐也是學佛修行的重要條件。

  因爲人有了這叁個特點,所以佛法認爲“人身難得”,人道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種最佳形式。我們得到人身就應該珍惜它。

  二、來世化

  一般人都以爲佛法是追求來世、向往他方極樂世界的。這樣一種觀念與我們所接觸的經典當然也有關系,尤其是淨土法門的盛行,很容易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學佛就是爲了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把生命的重點和生存的目標放在來世,結果不重視現世人生的改善,忽略了現世。這種觀念是片面的。我們知道佛教大乘經典裏講到“十方世界”,就是除了“娑婆世界”之外,上、下、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到處都有佛的世界。我們現代科學也在探討,宇宙中除了我們地球有人、有生命之外,其他世界到底有沒有生命

   佛陀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告訴我們,在十方世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生命,還有很多佛的國土,就像《彌陀經》講的“六方佛”說的是東方、西方等各有哪些佛國。佛陀也經常在大乘經典裏邊贊歎這些佛國的莊嚴殊勝。當然釋迦牟尼佛向我們推薦最多的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世界,還有一個是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淨土。

  宇宙中有十方世界,時間上又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形成了“十方叁世”。佛陀雖然向我們推薦他方世界、他方淨土的殊勝,但佛經裏還有許多經典告訴我們,要重視現世人生、現實人世間的改善,現世修行、現世解脫,“阿含”經典尤其重視現實人生的改善。我們現在提倡的“人間佛教”以及“生活禅”,我覺得與佛教經典裏的對現實人生的改善是一致的。我這幾年講過兩部經典,一部叫做《佛說善生經》,還有一部叫做《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告訴我們現世人生的幸福、現世人類社會的安定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應該如何去建立;《善生經)就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人際關系,怎樣選擇朋友以及怎樣對待財富等等。所以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內容,如婚姻、財富、人際關系、政治等,佛教都有說明,並教導我們應當如何正當生活,這些也是佛經重點講述的內容。另外,佛法的修行除了重視末來生命的幸福之外,也非常重視現世的幸福,因爲佛陀給我們衆生提供的修行所得到的快樂,基本上包含叁個方面:一個是“現世樂”,一個是“來世樂”,還有一個是“涅磐的究竟快樂”。“來世樂”當然要等來生了,這輩子種善因,隨著因緣的成熟,在我們未來的生命裏得到良好的結果。“現世樂”就是現世修行、現世解脫。《阿含經》裏有一個概念,叫做“現法樂住”,就是你當下用合理的方法修行,當下就會感受到快樂、法喜,不一定要等來世,而且現世修行也能現世解脫,不像大乘經典裏講的,成佛一定要等到“叁大阿僧祗劫”,給人一種非常遙遠的感覺。其實學佛、了脫生死、證得阿羅漢果,這些事情現世都是可以辦成的。《阿含經》裏說,許多佛陀的弟子去向佛陀請法,在佛陀的開示之下,當下就證得法眼淨,當下就解脫。這種現象在中國的禅宗裏也體現得非常充分。根據《指月錄》、《禅燈錄》的記載,有很多學人去問祖師,向祖師請教佛法,往往在祖師叁言兩語的開示之下,“言下頓悟本心”,當下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當下就開悟了。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認識到佛法不僅僅是爲了來生,更主要是爲了現世的改善。前一陣我去了臺灣,發現臺灣基本上提倡的是“人間佛教”。我記得聖嚴法師說過這樣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們沒有往生佛國之前,首先要建設我們現有的世界,改善我們現有的世界,這就是“人間佛教”。我們在現實的修行中,如果人格能夠得到改善,現實的世界能夠得到改善,那麼將來自然就有資格去往生佛國淨土了。

  叁、宗教儀式化

  在我們學佛修行中總有許多儀式,如念佛、拜佛、誦經等。誦經本身又有很多儀式,尤其是密宗有很多儀軌。當然這些儀式就修行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不是說儀式的存在是不對的,然而這些儀式主要是爲了輔助我們的修行,是修行的一個方面,不是修行的全部。但是在一般學佛人的觀念裏往往會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修行就是念佛、拜佛、坐禅、上殿,好像除了念佛、拜佛、坐禅、上殿,就沒有其他的修行內容了。這種現象會造成什麼樣的弊端呢

   有很多人因爲只知道儀式上的修行,結果反倒忽略了生活中的修行,所以有的人雖然修行很努力,一天會念上幾萬聲佛號,一天可以讀上不少經典,但是他的習氣、煩惱、做人,一點都得不到改善,在生活中的習慣、觀念還是依然故我。有人說,我學佛這麼長時間,怎麼煩惱還這麼重

   有的人學佛很長時問,可人們對他的印象卻不好,因爲這個人雖然學佛,但做人做得並不好,其原因就是他把修行局限在儀式上。我想修行可以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狹義上的修行,還有一種是廣義上的修行。狹義上的修行不妨就定義爲形式上的修行,廣義上的修行可以理解爲生活上的修行。狹義上的修行就是通過一定的儀軌,在特定的形式下修行:我現在在念佛,我現在在拜佛。廣義上的修行則表現在整個生活中,就是我們的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著修行。

  說到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修行其實就是修正行爲。一個人的行爲在佛教看來包含叁個方面:就是思想的行爲、語言的行爲和身體的行爲。思想的行爲包括你的起心動念,每一個念頭中都包含著修行和不修行。當一個念頭起來之後,如果與貪、瞋、癡相應,就屬于不修行的表現;如果念頭起來與無貪、無瞋、無癡、慈悲、善法相應,那就是修行。所謂修行就是把我們原來習慣性的念頭修改過來、轉變過來,這種念頭是隨時隨地的,所以禅宗的修行非常重視心念上的修行。有人說禅宗不重視戒律,但禅宗非常重視自己的心念,禅者的修行要在心念上做到綿綿密密的,要時時保持著正念和智慧的光照,時時能看著自己的心,時時能知道我在幹什麼、說什麼,現在在動什麼念頭,每一個念頭自己都能清清明明的。語言上的修行,就是你說了什麼話,是妄語、是兩舌語,還是真實語、利他語,這屬于語言上的修行。還有身體行爲上的修行,你一天所做的事情是殺、盜、淫、妄還是與人爲善,是損人利己還是損己利他,這裏邊就包含著修行。所以學佛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這不僅僅是指現代物理學、生物學上那種身體上的改造,佛法更重視精神上的、內在的改造。因此廣義上的修行包括整個生活中的修行。

  我們現在知道了修行有形式上的修行和生活中的修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有人說我只要生活中的修行,不要形式上的修行,那是不行的。有人說我只要形式上的修行,不要生活中的修行,也同樣不行。偏向任何一邊,都會影響到修行的效果。假如只注重形式上的修行,不重視生活中的修行,那麼我們一天可能會接觸很多不應該接觸的環境。你不遵守戒律,唱歌、跳舞、過夜生活,一天到晚很放縱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晚上要修行的時候心能靜得下來嗎

   很多人說我打坐的時候妄想怎麼那麼多,“樹欲靜而風不止”,爲什麼會這祥呢

   因爲人的心具一貫性,像流水一樣,不是像電的開關一樣關了就可以了。如果白天沒有合理、健康的生活,晚上打坐絕對是坐不好的。所以說“由戒生定”,因爲只有戒律才能保護我們的心態,不讓我們接觸不應該接觸的環境,同時也不讓那些我們不應該接觸的境界來沖擊我們的心態,從而在生活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無住的心、安詳的心、甯靜的心。假如白天就能保有這樣的心態,晚上打坐的時候自然很容易靜下來,覺得沒有什麼妄想好打的。假如白天很執著,晚上打坐時候自然妄想就很多。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就是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最強的念頭來自哪裏

   往往就是你白天最在意的一件事情。這每個人都有體會,比如你白天丟了一千或一萬塊錢,晚上打坐的時候就老會考慮到這個間題;如果你做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你就別想打坐…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