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P2

  ..续本文上一页而转变:一个人吃得好的时候就快乐,吃不好的时候就痛苦,吃得好如果继续不停地吃,他又觉得痛苦了。所以欲望会产生厌倦,是不可靠的。享受欲望能给你暂时的快乐,但紧接着痛苦就来了。一种欲望满足后,另外一种欲望又产生了,又是痛苦的。我们学习佛法,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大家要过日子,还是天上好,除了佛教,所有的宗教都是以天堂做为归宿,认为天上比人间好,只有佛法认为人间比天上好,这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

  在六道里,天上只有快乐,而地狱里只有痛苦,畜生道又愚痴。我们知道修学佛法、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所以要以意识、思维为前提。如果认识能力太迟钝,成佛就可能很困难,比如畜生就不能成佛,地狱里的众生太苦不能成佛,天上的众生太快乐也不肯修行,不能成佛。就像我们人世间有这样一句话:“富贵修行难”,富贵的人叫他修行,他会说:我已经这么好了,还修什么行啊

   所以不肯修行。而人道有苦有乐,人在六道里边比起其他众生有几点优越的地方:第一点是环境胜,环境优越,有苦有乐。因为有苦有乐,所以人类生存就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人类整个的文化、文明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追求快乐、解脱痛苦。因此人类会对世界、对人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就有能力发现真理,有能力发现改善人类和世界的方法。所以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圣哲,最杰出的当然是我们释迦牟尼佛,他真正发现了人类解脱痛苦之道。第二点是抽象思维胜,人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第三点是人的忍耐力强。我们的“娑婆世界”称为堪忍的世界,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五浊恶世”,有很多很多的灾难和障碍,而且世界给我们造成的痛苦又很多。那怎么才能生活得好呢?就要忍耐。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只能极度地忍耐。忍耐也是学佛修行的重要条件。

  因为人有了这三个特点,所以佛法认为“人身难得”,人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种最佳形式。我们得到人身就应该珍惜它。

  二、来世化

  一般人都以为佛法是追求来世、向往他方极乐世界的。这样一种观念与我们所接触的经典当然也有关系,尤其是净土法门的盛行,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学佛就是为了来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把生命的重点和生存的目标放在来世,结果不重视现世人生的改善,忽略了现世。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我们知道佛教大乘经典里讲到“十方世界”,就是除了“娑婆世界”之外,上、下、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到处都有佛的世界。我们现代科学也在探讨,宇宙中除了我们地球有人、有生命之外,其他世界到底有没有生命

   佛陀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告诉我们,在十方世界中都有不同层次的生命,还有很多佛的国土,就像《弥陀经》讲的“六方佛”说的是东方、西方等各有哪些佛国。佛陀也经常在大乘经典里边赞叹这些佛国的庄严殊胜。当然释迦牟尼佛向我们推荐最多的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世界,还有一个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土。

  宇宙中有十方世界,时间上又有过去,现在、未来,就形成了“十方三世”。佛陀虽然向我们推荐他方世界、他方净土的殊胜,但佛经里还有许多经典告诉我们,要重视现世人生、现实人世间的改善,现世修行、现世解脱,“阿含”经典尤其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我们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以及“生活禅”,我觉得与佛教经典里的对现实人生的改善是一致的。我这几年讲过两部经典,一部叫做《佛说善生经》,还有一部叫做《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告诉我们现世人生的幸福、现世人类社会的安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应该如何去建立;《善生经)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选择朋友以及怎样对待财富等等。所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如婚姻、财富、人际关系、政治等,佛教都有说明,并教导我们应当如何正当生活,这些也是佛经重点讲述的内容。另外,佛法的修行除了重视末来生命的幸福之外,也非常重视现世的幸福,因为佛陀给我们众生提供的修行所得到的快乐,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现世乐”,一个是“来世乐”,还有一个是“涅磐的究竟快乐”。“来世乐”当然要等来生了,这辈子种善因,随着因缘的成熟,在我们未来的生命里得到良好的结果。“现世乐”就是现世修行、现世解脱。《阿含经》里有一个概念,叫做“现法乐住”,就是你当下用合理的方法修行,当下就会感受到快乐、法喜,不一定要等来世,而且现世修行也能现世解脱,不像大乘经典里讲的,成佛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祗劫”,给人一种非常遥远的感觉。其实学佛、了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这些事情现世都是可以办成的。《阿含经》里说,许多佛陀的弟子去向佛陀请法,在佛陀的开示之下,当下就证得法眼净,当下就解脱。这种现象在中国的禅宗里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根据《指月录》、《禅灯录》的记载,有很多学人去问祖师,向祖师请教佛法,往往在祖师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言下顿悟本心”,当下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下就开悟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认识到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来生,更主要是为了现世的改善。前一阵我去了台湾,发现台湾基本上提倡的是“人间佛教”。我记得圣严法师说过这样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们没有往生佛国之前,首先要建设我们现有的世界,改善我们现有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我们在现实的修行中,如果人格能够得到改善,现实的世界能够得到改善,那么将来自然就有资格去往生佛国净土了。

  三、宗教仪式化

  在我们学佛修行中总有许多仪式,如念佛、拜佛、诵经等。诵经本身又有很多仪式,尤其是密宗有很多仪轨。当然这些仪式就修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不是说仪式的存在是不对的,然而这些仪式主要是为了辅助我们的修行,是修行的一个方面,不是修行的全部。但是在一般学佛人的观念里往往会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修行就是念佛、拜佛、坐禅、上殿,好像除了念佛、拜佛、坐禅、上殿,就没有其他的修行内容了。这种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弊端呢

   有很多人因为只知道仪式上的修行,结果反倒忽略了生活中的修行,所以有的人虽然修行很努力,一天会念上几万声佛号,一天可以读上不少经典,但是他的习气、烦恼、做人,一点都得不到改善,在生活中的习惯、观念还是依然故我。有人说,我学佛这么长时间,怎么烦恼还这么重

   有的人学佛很长时问,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不好,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但做人做得并不好,其原因就是他把修行局限在仪式上。我想修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上的修行,还有一种是广义上的修行。狭义上的修行不妨就定义为形式上的修行,广义上的修行可以理解为生活上的修行。狭义上的修行就是通过一定的仪轨,在特定的形式下修行:我现在在念佛,我现在在拜佛。广义上的修行则表现在整个生活中,就是我们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着修行。

  说到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修行其实就是修正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在佛教看来包含三个方面:就是思想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身体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包括你的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中都包含着修行和不修行。当一个念头起来之后,如果与贪、瞋、痴相应,就属于不修行的表现;如果念头起来与无贪、无瞋、无痴、慈悲、善法相应,那就是修行。所谓修行就是把我们原来习惯性的念头修改过来、转变过来,这种念头是随时随地的,所以禅宗的修行非常重视心念上的修行。有人说禅宗不重视戒律,但禅宗非常重视自己的心念,禅者的修行要在心念上做到绵绵密密的,要时时保持着正念和智慧的光照,时时能看着自己的心,时时能知道我在干什么、说什么,现在在动什么念头,每一个念头自己都能清清明明的。语言上的修行,就是你说了什么话,是妄语、是两舌语,还是真实语、利他语,这属于语言上的修行。还有身体行为上的修行,你一天所做的事情是杀、盗、淫、妄还是与人为善,是损人利己还是损己利他,这里边就包含着修行。所以学佛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这不仅仅是指现代物理学、生物学上那种身体上的改造,佛法更重视精神上的、内在的改造。因此广义上的修行包括整个生活中的修行。

  我们现在知道了修行有形式上的修行和生活中的修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说我只要生活中的修行,不要形式上的修行,那是不行的。有人说我只要形式上的修行,不要生活中的修行,也同样不行。偏向任何一边,都会影响到修行的效果。假如只注重形式上的修行,不重视生活中的修行,那么我们一天可能会接触很多不应该接触的环境。你不遵守戒律,唱歌、跳舞、过夜生活,一天到晚很放纵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晚上要修行的时候心能静得下来吗

   很多人说我打坐的时候妄想怎么那么多,“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什么会这祥呢

   因为人的心具一贯性,像流水一样,不是像电的开关一样关了就可以了。如果白天没有合理、健康的生活,晚上打坐绝对是坐不好的。所以说“由戒生定”,因为只有戒律才能保护我们的心态,不让我们接触不应该接触的环境,同时也不让那些我们不应该接触的境界来冲击我们的心态,从而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无住的心、安详的心、宁静的心。假如白天就能保有这样的心态,晚上打坐的时候自然很容易静下来,觉得没有什么妄想好打的。假如白天很执着,晚上打坐时候自然妄想就很多。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就是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最强的念头来自哪里

   往往就是你白天最在意的一件事情。这每个人都有体会,比如你白天丢了一千或一万块钱,晚上打坐的时候就老会考虑到这个间题;如果你做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你就别想打坐…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