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所以我认为修行人最好不要去搞股票等不太平稳的职业,因为像股票这种东西有很大的投机成份,另外它的市场又很不稳定,总是七上八下的,一天到晚你的心也就跟着七上八下,打坐的效果会很差的。反过来说,形式上的修行也有助于我们白天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打坐,因为一个不打坐的人,生活在环境这样复杂的社会中,心很乱、很野,一天到晚妄想纷飞。当然不学佛、不修禅的人是感觉不出来的,而学佛修禅的人就会意识到。所以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妄想,这是一种修行的表现,不修行的人则感觉不出来。我们打坐就是要把心收回来。当我们面对着“六尘”的环境时,我们的“根”和“尘”就粘到一起去了,我们的思维就和“六尘”的思维粘到一起去了,使得我们的心失去独立性。我们总在思考一些东西,总是在执着一些东西,而我们自己是谁呀?这样的问题却搞不清楚。我们打坐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同尘劳妄想、同“六尘”的境界分开,让它能够独立。而一般人的心是不能独立的,我们要依赖外在的环境才能生存,其表现形式是:我们总要做一些事情才觉得心安,才觉得平衡,或者是找人聊天,或者是看电视,或者是搓麻将,总要有一件事情在干着,如果没有事干就难受了。所以为什么关在监狱里的人那么难受呢
因为没有什么合适的事情让他干,他的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寄托,内心就不能够平衡。为什么退休的人那么难受呢
就是因为他的心不能够独立。我们一般人都很在乎经济上的独立,走上社会之后就要求经济独立,但很少有人注意精神上的独立,其实精神独立远远要比经济独立重要。经济独立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有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精神独立的人就很少很少了。我们学佛,修行、打坐就是要培养一种精神的独立。你能够在那里坐一个钟头,什么事情也不要干,这就是开始独立。但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总是想要动,想要走一走,想要去干一件什么事情,总是很难受,这就是不独立的表现,从不独立到独立就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每天打坐就是要把我们的心收回来,通过打坐把心慢慢地静下来,然后再把这种清静的心带到生活中去,从而在生活中有一种宁静的心态,所以形式上的修行又是为生活上的修行服务的,而生活上的修行又是为我们形式上的修行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忽略的,如果只重视形式上的修行就属于一种误区现象。
四、学术化
在社会上,搞佛教的、学佛的、信佛的,乃至从事佛教工作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从信仰入手,学佛、修行;还有一种是把佛教当学术来研究,当作一门学问,与哲学、文学、科学一样,我所说的这种学术化,就属于把佛教当作学问研究这一类型。
把佛法当作学问去研究与人们对佛教的定位有关系。佛教是什么
关于佛教的定义,概念很多。民国年间,一些学者对佛教有不同定位,有人认为佛教是哲学,有人认为佛教是科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对佛教的定位是封建迷信;前几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老先生提出来,佛教是文化;近年还有一个讲净土宗的大法师也对佛教有一个定位,认为佛教是教育。关于佛教的各种定位与社会背景也有关系。说佛教是哲学、科学,是因为民国年间西方哲学、科学的引进,使人们重视哲学、重视科学。有一些佛教的大德们、学者们为了引起人们对佛教的重视,就提出佛教是哲学、科学; 说佛教是迷信,这与当时的极左思潮有关系。净土法门把佛教定位为教育当然有一定道理:我们称佛陀为老师,自称为弟子,三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教材,说起来蛮像教育的。佛教是文化的定位,主要是赵朴初老居士针对当时迷信的错误观念提出来的。当然佛教肯定是文化,是世界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外来文化,但与中国文化已经水乳交融。但是否说佛教是文化就足以定义佛教呢
我觉得也是不行的,因为文化的概念太泛。文化多得很,什么厕所文化、饮食文化,都是文化,佛教也是文化,那佛教文化与饮食文化、厕所文化有什么区别
显不出佛教的特色,所以这种定位是有对治性的,不确切。但佛教是文化的提法也有它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针对迷信的说法,另外一方面它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过去有些学者,如高校、社科院的,基本上不太研究佛教,如果研究的话,那就是骂,从头骂到尾,基本上想都不用想就能写出一本书来,就有这样的本事。近几年以来,很多高校那些过去骂人的学者,也逐渐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佛教,因为社会上已经普遍认同佛教是一种文化,所以很多大学里开设了佛教这样的专业,北大还成立了宗教系,甚至还有佛教方面的研究生。所以佛教是文化的提法使得许多学者开始重视佛教,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导致人们在研究佛教的过程中,只是把佛教当成一种学术去研究。当然,把佛教当学术研究也不仅限于中国的学者,目前的佛教学术研究方法最早起源于欧美,盛行于日本。最近几年台湾很多法师、学者、居士去日本留学,大陆也有一些法师、学者去本留学,他们吸收了日本的研究方法,自称用一种科学的、客观的手段来研究佛教,认为在佛学研究中不应该有信仰的成份,也就是把信仰与佛教的研究分开,纯粹对佛教的现有文献做客观的研究。那么我们人的知识、经验究竟可不可能对佛学做客观的研究呢
真正的佛法是“唯证乃知”,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证资”,仅仅是在文字上下功夫,而文字本身又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在文字间做这种考证,结果往往是剩下一大堆“我见”,而不是佛法。还有一些人在追求这种学术的过程中,因为偏向于学术的研究,最后只要学位、不要果位。所以经过几年的留学生涯,硕士、博士搞到了,佛教的信仰也淡化了。这种脱离信仰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当然学术的研究对于佛法的弘扬也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文献的整理上,因为佛教的文献非常丰富,而且有各种语言。近代的欧美、日本学者把不同语言的经论汇集在一起,做一些文字上的校正工作,对佛教的弘扬以及人们对义理的了解提供了许多准确的资料,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也不应一概否定。
另外还有人把佛法作为哲学来研究。的确,在世界任何一种宗教中,佛教的哲理是最丰富的。我们看印度人那些经论,以及各个支派,像唯识、中观,中国的天台、华严、三论,每一个宗派都有非常圆满的理论体系、哲学体系。西方哲学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如认识论、本体论、现象论乃至心理学、伦理学,在佛教里都有非常深刻、圆满的解释,所以有人把佛法作为一种哲学去研究。我们知道哲学是哲学家玄想的产物,是推理的产物,而佛法是智慧亲证的结果,佛陀所说的法是把自己证到的、见到的说出来,而哲学家只是靠他的意识推理。在这一点上佛法与哲学是不一样的。当然不是说哲学上的推理都没有道理,有些哲学家智慧很高,他也能意识到现象背后有一个本体,也能意识到宇宙人生的一些普遍规律,多多少少在认识、推理上感觉到一些,但毕竟跟佛法那种证了之后说出来的性质截然不同。此外,哲学和佛法还有不同点,就是佛法所说的每一种真理都可以通过实在的途径证到,比如佛法讲的真如、讲的般若智慧,都有具体的途径让你证到这样的结果,是有方法的。而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存在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证得的,你只能把它作为一种知识,这也是佛法与哲学不同的地方。
佛法所说的真理意义在哪里
有一点大家要知道,它不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什么叫佛法
我觉得南传佛教尊者们开示的定义说得最痛快,也最确切:佛法就是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它不是什么文化、教育、哲学、科学,越搞越复杂,本来不定位还很好懂,一定位就难懂了。佛法就是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佛法: 因为我们的人生有烦恼,有痛苦。有人说,有烦恼、有痛苦也不一定要学习佛法,可以学别的东西,赚钱、当官、或者信仰其他宗教。但关键是解决问题究不究竟,世上的财富对你现前某一种痛苦可能起到解决的作用,但是同时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当你追求财富的时候,财富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会把心搞乱,心理健康被破坏,也可能把身体搞坏,也可能因为财富破坏了人际关系,也可能在迫求财富的过程中树立了很多冤家对头。所以佛法称我们这个世间是“有漏”的世间。什么叫“有漏”呢
房子有漏洞,杯子如果缺了口或下面有窟窿,水就会流下来,就是“有漏”。“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缺陷就是不圆满的。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世间上一切法都是“有漏”的,都是有烦恼的,都是有缺陷的。还有一般的宗教信仰、邪教的信仰,给你教气功,也能给你治好病,也可能让你的心态在某种状态下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也能起到一种镇定的作用,就像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吃两片安眠药就睡着了。可今晚睡着之后明天还是睡不着觉,而且安眠药吃惯之后不吃还麻烦,以后永远要吃。所以马克思讲宗教是精神鸦片也有一定的道理,鸦片就是一种镇定剂,能对人的心灵产生一种镇定作用,但它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烦恼。世间上的这些文化、物质环境都不能真正解决人生的烦恼。
刚才讲到,人世间的一切文明都是为了解决痛苦、得到幸福,但是因为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所以达到的效果往往也不一样。像世间的学术、文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改善外界的生存环境: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人类所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改善生存环境。如果说物质的生活、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活得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话,那今天的人就不应该有烦恼、不应该有痛苦了。而我想事实上现代人心理上的烦恼要比古人多,因为古代的人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之下,他…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