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济群法师

  

  经常有信徒或佛教爱好者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样学佛,怎么样修行。对一个初接触佛法的人来讲,要选择怎么学佛,怎么修行,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一个刚刚接触佛教的人,面对众多的典籍,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无所适从。而这些典籍里面又有真实和方便,我们知道佛陀的说法有实说和权说,就是有真实说、有方便说。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许多方便和适应。佛法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到了近代又出现了许多误区,给我们初步学习佛法的人造成了很大困难。有的人学习佛法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往往在修学上不得要领,所以我要讲的题目就是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这个题目我主要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当前佛教存在的误区现象,第二个是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一、 当前佛教存在的误区现象

  当前佛教存在的误区现象,在这里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鬼神化

  我们知道佛法是人本的,是为人服务的,但是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变成为鬼神服务了。佛法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

  西方基督教是神本的宗教 ,就是以神为本,他们认为宇宙间有一个主宰的神,创造了世界。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神决定了人世间的祸福,人的命运由神决定。神是主人,而人永远是奴仆,基督教徒在祷告时就会说“我得主啊”,一般自称“您的奴仆”。相比之下,佛教显然就不一样了,我们称佛陀为本师,称佛陀为老师,自称为弟子、学生,这种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所以佛教里讲佛和众生是平等的,在佛性上是平等的;

  佛是已经成佛的众生,而众生是未成佛的佛,未来总归是要成佛的。基督教又以天堂作为人生的归宿,人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将来能够升到天堂,回到神的身边,一切的信仰都是围绕着神展开的,所以基督教是一种神本的宗教。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在民间宗教中,有一种鬼本的倾向,人死为鬼,这一点也是佛教和传统宗教不同的地方。我们知道佛教讲六道和五道,就是在流转和生死当中,生命的趋向基本上有六种: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而在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中,有情的生命趋向只有人道和鬼道,人死之后就成为鬼,所以“鬼者归也”,鬼有“归”的意思,鬼道是我们人的归宿,人在世间的几十年是暂时的,而成为鬼是永远的,人做鬼的时间是长的,做人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有一个神的概念:鬼和神是同一个类型,神是有地位的鬼,德行比较好的人死了之后就成为神,德行比较差的和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就成为鬼。所以中国古代文化里那些忠良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公等,死了之后统统成为神:神就是福报比较好的、德性比较高的鬼。这种鬼本文化与孝道结合起来,导致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慎终追远”。比如人死之后要殉葬,人在尘世间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成为鬼之后去了另一个世界还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所以我们的祖先就会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烧掉,表示在阴间他们可以继续使用。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太浪费,就改烧纸钱,现在还有烧纸的电视机、飞机、汽车、高楼大厦,用的东西应有尽有。这种文化重视鬼,认为鬼是我们生命的另外一种归宿。

  佛教是人本的,但是佛陀出示以一切众生为度化对象,不仅仅是为人说法,同时也要度化一切众生。比如佛教许多经典记载,佛陀有时候也会到天上去说法,有时候也去龙宫去给龙王说法,佛教里有一本《佛说海龙王经》,就是给龙王说的。佛教把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趋向分为六种,就是六道一切众生自然都是佛陀慈悲度化的对象。但是佛出世是以人出现的,所以佛教基本上属于人本的宗教。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因为受到鬼本思想的影响,结果就导致了“经忏”现象的盛行,使人们对佛教产生了误解,以为佛教就是为鬼神服务的,一旦与佛教发生关系,家里一定有死人,如果家里不死人,要和佛教发生关系就很难想象。在香港、广州等地,一些信佛的人看到出家人就很欢喜,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出家人就会觉得今天一天都会倒霉。有些人不喜欢出家人,如果今天要去赌钱,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今天准会输,因为和尚头光光,就意味着输得光光。“经忏”活动的盛行给社会上造成了这样的误解,所以大家也有必要对“经忏”做一了解。

  “经”就是指的大乘经典,“忏”指得是忏悔法门,“经忏”的思想来源于大乘经纶,当然在小乘经论里面也讲忏悔,也讲诵读经典,但因为我们中国流行的是大乘佛教,特别重视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经典中有“十法行”,其中非常提倡读诵,我们现在早晚功课都是读诵大乘经典。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就是忏悔,像普贤十大愿王,其中第五愿就是忏悔业障。读诵大乘经典和忏悔是修行大乘佛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隋唐之前的佛教大师们创立了很多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等,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法门,不像现在“天下和尚一本经”。诸位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念的早晚功课,只要把他学会了,到了哪一个寺庙都是一样的,虽然有南腔北调的不同,但大体都可以滥竽充数。所以你只要学会一本经,就是两堂功课学会了,到任何一个寺庙都不必担心不会念。以前出家人讲,你把两堂功课学会了,到寺庙就有饭吃了,不然你去挂单,两堂功课不会人家不给饭吃,所以两堂功课也是饭碗。但我们现在的两堂功课是宋元之后到明朝才普及的,很多内容是将宋朝一些高僧大德和文人撰写的一些忏悔文编在一起而成,而在隋唐之际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现在日本佛教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我去日本时,参访了很多寺庙,法相宗的道场就有法相宗自己的功课,天台宗的道场就有天台宗自己的功课,三论宗的道场就有三论宗自己的功课,隋唐各宗派自己的功课中,忏悔就是一个重要部分。

  在修行佛法时,往往不修行时万事大吉,一修行反而魔障特别多。这有两种情况:有一种人越修家庭事业越顺利;另一种人不修行还没什么事,一修行烦恼、障碍都来了,生病,事业不顺利,对佛法修学不深得人可能产生退心。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就是一种业障的显现。所以修行任何一种法门之前,我们都要忏悔业障,因为我们众生无始以来造了很多罪业,《地藏经》里就说我们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一个人说我做好人就行,也没有干什么坏事,应该没有造下什么罪业,其实不然,我们在有意无意间造了很多罪业,《普贤菩萨行愿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说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有形象,那么尽虚空不能容纳,我们的罪业整个宇宙都容纳不了。所以我们在修行之前首先要忏除我们的罪业,因而忏悔法门的修行是佛法中最基本的修行。当时隋唐的大德们为了适应修行的需要编写了许多忏法,如金光明忏、大明忏等,所有的忏法都是以一种特定的仪式为忏悔服务的。当时的忏悔主要是为自己忏悔,为自己的修行忏悔。不幸的是,到了元朝之后,佛教的这些忏悔法门渐渐转变成为别人忏悔,转为一种经忏佛事、超度鬼魂,成为一种赚钱的手段。才导致世人认为佛教的存在是为鬼神服务的,其实这是一种流弊。佛教属于人本的宗教,佛陀出现于世间主要是为人解除烦恼,使人能够改掉不善的行为; 佛陀本身也是以人的形式出现,又是由人而修行成佛的。太虚大师对佛陀这一点曾有一个很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佛法在六道里面重视人的地位,而其他宗教认为天堂是最好的。佛法对此怎么看呢

   佛法认为天上不及人间,当然这也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要享受快乐,那当然是天上好了!

  其他宗教讲天上都很笼统,有一个天堂,有一个上帝。佛法说不对。佛法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由无数小世界构成,一个小世界就相当于一个太阳系,由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个世界组成, 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小世界里包含着三界和六道的众生: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包含着六道的众生,其中有天道。欲界的天有六重,就是说在欲界里上帝就有六个,而且六重天的上帝级别也不一样。欲界天的最大特点就是享受欲乐,各种享乐的东西应有尽有,比我们的五星级宾馆还要好,在物质条件上没有任何缺陷,而且在世界毁灭之前也不会有灾难。不像我们这里天冷、天热,需要什么空调、风扇,在欲界天里永远都是最舒适的温度,感觉最舒服,可能是有一个大空调给调节好了。

  色界天享受的是禅定的快乐,它又有十七重天,每一重天也有上帝,这样又有十七个上帝。一个小世界里面就有这么多的上帝,在众多的世界里边上帝就更多了。就像我们地球有很多的皇帝、国王、总统,宇宙里面也有很多上帝。上帝既然这么多,为什么每个上帝总是称自已是唯一的主宰

  因为帝王都有一种我慢,就像我们地球上的帝王称自己是“寡人”—我是唯一的。

  欲界天享受欲乐,色界天享受禅定的快乐。欲乐属于物质上的享受,而禅定属于精神上的享受,相比而言应该是精神上的快乐更高级一点。如果人只重视物质快乐,那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佛法之所以觉得人身可贵,就是因为人有精神上的快乐,而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有本质上的不同。物质的快乐是动荡的,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动荡的东西;而精神的快乐是平稳的,一个人的修静功夫很高之后,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一种平衡,得到一种宁静、安祥的快乐。物质的快乐随环境转变…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