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事实上你如果不学习经教,认识上、思想境界上不能够提高,你是不可能念好这句“阿弥陀佛”的,因为要念好“阿弥陀佛”必须要有“万缘幻象”的前提,你如果能“万缘幻象”了,那真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够;如果不能,念着念着,时间一长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呀,就怀疑起来。所以树立正见就是通过文字经教,首先通过对佛学知识的学习。这里涉及到一个知识的问题,世界上的知识很多,除了佛法以外有哲学知识、科学知识、文学知识,今天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多得不得了,很多知识正是我们产生烦恼的增上缘,知识越多烦恼越多。包括我们学习佛法,佛法的知识也有很多,但有一些是健康的知识,有一些是不健康的知识,所以人类对知识的看法往往也不一样。像儒家道家对知识的态度就不一样。孔老夫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他对知识的重视。《庄子》里边就有很多故事讲述了知识对人的迫害。那就说,我们要树立正见首先要有正确的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认识。怎么样吸收正确的知识呢
就是要通过学习佛法,当然有些哲学也能给我们提供接近于真理的知识,但是比起佛法来说是不究竟的。佛法非常浩瀚,怎样学习
佛法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找一个好的老师,才能传授正确的知识,如果亲近一个不三不四的老师,就可能把你带入深渊你还不知道。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是学佛的开始。我们知道在世界上千许多事情都要拜老师,要找好的者师,学佛也是一样的。作为我们在家弟子学佛固然要恭敬三宝,一切出家的师父都要恭敬,但佛教也提倡亲近善知识,不一定要跟所有的出家人学习,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是有德行的、认识正确的师父作为老师。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才能树立正见。
佛法的正见很多,有几种基本的是我们必须具有的。
首先是因果的正见,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佛教的因果与哲学、儒家的因果不一样,佛教讲的是缘起因果,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建立在因果上,主要在“四谛”法门上来体现。“四谛”法门是佛法的大纲,它本身包括两重因果,就是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杂染的因果和清净的因果。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基本上属于世间的因果,我们产生烦恼,我们造业,导致我们人生的痛苦、烦恼,这就属于世间的因果。还有一种出世间的因果,通过学佛修行解脱烦恼、成就智慧、证得涅槃,这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相信因果,就是不相信佛法。
第二种就是无常的正见也很重要。对于无常,世间的哲学、科学也提到,我们一般人也能观察得到,比如生老病死、生住异灭。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多多少少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所以无常也不是佛法特有的理论。无常的知识我们虽然有,但无常的观念一般人并不深刻,真正在我们的观念里边起作用的是永恒。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希望财富永恒、地位永恒、家庭永恒、人际关系永恒,总之一切一切我们都希望永恒。所以也就不能接受这种无常的事实。当家里有人死了就会痛苦,生意破产了就会痛苦,这个人你对他好、他却变心了你会痛苦。永恒的观念使我们产生一种贪着,对一切家庭、名利、财富,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贪着。我要告诉大家,贪着是生死的根源,是烦恼的根本,人世间的痛苦、烦恼都是和这个贪着有关系的。所以佛法里边讲无常,因为永恒的观念使我们不能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见不到真理。佛陀告诉我们要观无常,观无常就可以对治永恒的观念,佛陀在《阿含经》里就讲:观无常足以得道。经中也有很多例子,有很多阿罗汉、佛陀弟子,他们就是观无常得道的,通过无常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三佛法里空的观念也很重要。对空我们一般也不能正确认识,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就是事物的真相。佛法用缘起的观点观察事物,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一切都没有实在的、固定的、不变的、独立的存在,我们所认为固定的、不变的、独立的存在在佛教认为就是空的。所以佛教要讲的空,不是指这个茶杯没有,而是认为固定的、不变的、独立的茶杯没有,此外客观上这种缘起的现象的茶杯其实还是有的,但这种有和我们所说的有又不太一样,属于一种假有。所以佛法说的空主要还是破除我们的执着——我执和法执。这就进入了佛法的关键。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因素就是我执和法执,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源就是我执和法执,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所要破除的核心也正是我执和法执。大家看所有禅宗祖师的机锋对答关键就是考察你到底执着了没有。唯识宗讲唯识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我执和法执,中观讲空也是要把我们的我执和法执空掉,因为只有把我执和法执空掉之后,我们无限的智慧才能开发出来,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断烦恼,证菩提、证涅槃。所以空在学佛中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讲空,般若经典讲得最透彻,这个内容我们自己可以去深入学习。
(二)正思维
正思维在佛经里边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正志。正见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正志就是一种正确的志向。一个人在世界上总要立志的,儒家也讲“志当从高远”,同样学佛我们也要建立学佛的目标。学佛到底为了什么,这里边就有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只是为了保平安,只是为了事业的顺利,这从佛法看来层次就比较低,不属于正志的范畴。正志要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可能建立正确的人生志向。正思维,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学习佛法不是不分别的。有的人受到禅宗的某些影响,禅宗祖师有时教你不分别,但这只是某一种特定的状态之下,其实学习佛法还是要以分别善恶为前提,不是不分别,佛法非常强调分别,但这种分别是正分别,也就是正思维,如理作意、如理思维。一个人把佛法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认识,要通过思维的渠道,如果不通过思维,佛法永远是佛法,永远只能作为一种知识,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观念。只有通过对佛法不停的思维,用佛法去观察世间,用世间验证佛法,通过这样的反复思维过程,才会把佛法变成自己的观念,所以正思维在学佛中非常重要。
(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
这三种属于戒律的范畴。正语是正确的语言,主要是要离开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这些语言。因为佛法不仅仅是观念,同时也是生活的,修行也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同时也是生活的。那这种生活上的修行如何来贯穿呢
就是要通过持戒,持戒在正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正语、真实语和利他语;就是要说正确的语言,离开邪语;说真实的语言;说有利别人的话。
正业就是正三业,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在佛教的戒律里边,像声闻戒、五戒、比丘戒,基本上都是从身、口、意来规范我们,而菩萨戒规定一个人起心动念也会犯戒的。
正命。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一个正当的职业,有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你的生存,没有谋生的手段,生存就会非常地困难。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应采取什么样的谋生手段呢
佛陀告诉我们要正命。如何来区别正命与邪命呢
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就是看看符合不符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是正命,在法律不允许的范围之内就是邪命。你去贩卖军火、毒品,就是邪命。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正命又有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根据五戒来衡量,符合五戒的就是正命,不符合五戒的就是邪命。比如有的人开酒楼,从国家的法律来说是允许的,从佛教的戒律来说就是不可以的。正命一方面关系到我们未来生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另外一个方面它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修行,因为正当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有良好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修行。
(六)正精进
持戒需要正精进,修禅定也需要正精进,精进在学佛中是非常重要的,用现代话说就是努力。世界上的人要成功都需要努力,何况成佛是最大的事业,如果一个人学佛不努力的话。恐怕也很难学好的。所以要把学佛作为生命的重要部分,甚至作为生命的目标,而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丰富一下业余生活。这样随便学,当然就没有结果。正精进要远离两种状态,一种是着相,精进不要太着相,还有就是不要操之过急。当年佛陀弟子中有一个比丘,刚出家就想一下子成就阿罗汉果,很精进地修行,结果修得一点名堂也没有,生起了退转之心,就向佛陀报告,我还是回去算了,修行太苦,反正我家里很有钱,做居士也一样的。佛陀就问他:你在家从事什么职业
他说我在家是弹琴的。佛陀问他:如果琴弦拉得太紧会怎么样
他说会断掉。那放得太松怎么样
就弹不出声音来。那么学佛修行也是一样,不可以太急,也不可以太缓,精进要在一种不住相、不执着的情况下。有的人会问:学佛修行不也是执着
可能刚刚开始时也要带有一定的执着的心态,但是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要摆脱执着的过程,如果你带着执着的心态去修行也远远不相应的,所以《金刚经》里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七)正念(八)正定
正念就是要有正确的念头。正确的念头,主要还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学佛中念头非常重要的,因为成佛与众生就在一念之间。像《六祖坛经》里所说的: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所以念头的迷与悟、正与邪,直接就关系到你是众生还是佛的问题,因此学习佛法就是要树立正念。比如念无常、念空,“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是一些重要的念头。由正念才能产生正定,然后由定成就智慧,断烦恼、成就解脱。这种正念、正定的修行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修行,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佛修行人来说,我们一天到晚都要保有一种正念的现照,时时都能够…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