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事實上你如果不學習經教,認識上、思想境界上不能夠提高,你是不可能念好這句“阿彌陀佛”的,因爲要念好“阿彌陀佛”必須要有“萬緣幻象”的前提,你如果能“萬緣幻象”了,那真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夠;如果不能,念著念著,時間一長就對自己沒有信心了,到底有沒有這麼回事呀,就懷疑起來。所以樹立正見就是通過文字經教,首先通過對佛學知識的學習。這裏涉及到一個知識的問題,世界上的知識很多,除了佛法以外有哲學知識、科學知識、文學知識,今天的世界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多得不得了,很多知識正是我們産生煩惱的增上緣,知識越多煩惱越多。包括我們學習佛法,佛法的知識也有很多,但有一些是健康的知識,有一些是不健康的知識,所以人類對知識的看法往往也不一樣。像儒家道家對知識的態度就不一樣。孔老夫子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見他對知識的重視。《莊子》裏邊就有很多故事講述了知識對人的迫害。那就說,我們要樹立正見首先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樹立正確的認識。怎麼樣吸收正確的知識呢
就是要通過學習佛法,當然有些哲學也能給我們提供接近于真理的知識,但是比起佛法來說是不究竟的。佛法非常浩瀚,怎樣學習
佛法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找一個好的老師,才能傳授正確的知識,如果親近一個不叁不四的老師,就可能把你帶入深淵你還不知道。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是學佛的開始。我們知道在世界上千許多事情都要拜老師,要找好的者師,學佛也是一樣的。作爲我們在家弟子學佛固然要恭敬叁寶,一切出家的師父都要恭敬,但佛教也提倡親近善知識,不一定要跟所有的出家人學習,可以選擇自己認爲是有德行的、認識正確的師父作爲老師。只有通過親近善知識才能樹立正見。
佛法的正見很多,有幾種基本的是我們必須具有的。
首先是因果的正見,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然佛教的因果與哲學、儒家的因果不一樣,佛教講的是緣起因果,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建立在因果上,主要在“四谛”法門上來體現。“四谛”法門是佛法的大綱,它本身包括兩重因果,就是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雜染的因果和清淨的因果。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基本上屬于世間的因果,我們産生煩惱,我們造業,導致我們人生的痛苦、煩惱,這就屬于世間的因果。還有一種出世間的因果,通過學佛修行解脫煩惱、成就智慧、證得涅槃,這是出世間的因果。所以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相信因果,就是不相信佛法。
第二種就是無常的正見也很重要。對于無常,世間的哲學、科學也提到,我們一般人也能觀察得到,比如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雲卷雲舒、花開花落,多多少少我們都能感受得到,所以無常也不是佛法特有的理論。無常的知識我們雖然有,但無常的觀念一般人並不深刻,真正在我們的觀念裏邊起作用的是永恒。所以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希望財富永恒、地位永恒、家庭永恒、人際關系永恒,總之一切一切我們都希望永恒。所以也就不能接受這種無常的事實。當家裏有人死了就會痛苦,生意破産了就會痛苦,這個人你對他好、他卻變心了你會痛苦。永恒的觀念使我們産生一種貪著,對一切家庭、名利、財富,人際關系等都會産生貪著。我要告訴大家,貪著是生死的根源,是煩惱的根本,人世間的痛苦、煩惱都是和這個貪著有關系的。所以佛法裏邊講無常,因爲永恒的觀念使我們不能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見不到真理。佛陀告訴我們要觀無常,觀無常就可以對治永恒的觀念,佛陀在《阿含經》裏就講:觀無常足以得道。經中也有很多例子,有很多阿羅漢、佛陀弟子,他們就是觀無常得道的,通過無常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叁佛法裏空的觀念也很重要。對空我們一般也不能正確認識,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就是事物的真相。佛法用緣起的觀點觀察事物,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一切都沒有實在的、固定的、不變的、獨立的存在,我們所認爲固定的、不變的、獨立的存在在佛教認爲就是空的。所以佛教要講的空,不是指這個茶杯沒有,而是認爲固定的、不變的、獨立的茶杯沒有,此外客觀上這種緣起的現象的茶杯其實還是有的,但這種有和我們所說的有又不太一樣,屬于一種假有。所以佛法說的空主要還是破除我們的執著——我執和法執。這就進入了佛法的關鍵。衆生生死流轉的根本因素就是我執和法執,人世間的一切煩惱産生的根源就是我執和法執,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所要破除的核心也正是我執和法執。大家看所有禅宗祖師的機鋒對答關鍵就是考察你到底執著了沒有。唯識宗講唯識是爲了破除我們的我執和法執,中觀講空也是要把我們的我執和法執空掉,因爲只有把我執和法執空掉之後,我們無限的智慧才能開發出來,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斷煩惱,證菩提、證涅槃。所以空在學佛中的認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關于講空,般若經典講得最透徹,這個內容我們自己可以去深入學習。
(二)正思維
正思維在佛經裏邊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正志。正見是一種正確的認識,正志就是一種正確的志向。一個人在世界上總要立志的,儒家也講“志當從高遠”,同樣學佛我們也要建立學佛的目標。學佛到底爲了什麼,這裏邊就有正確和錯誤的問題。比如有的人只是爲了保平安,只是爲了事業的順利,這從佛法看來層次就比較低,不屬于正志的範疇。正志要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只有有了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可能建立正確的人生志向。正思維,就是正確的分別,所以學習佛法不是不分別的。有的人受到禅宗的某些影響,禅宗祖師有時教你不分別,但這只是某一種特定的狀態之下,其實學習佛法還是要以分別善惡爲前提,不是不分別,佛法非常強調分別,但這種分別是正分別,也就是正思維,如理作意、如理思維。一個人把佛法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觀念、自己的認識,要通過思維的渠道,如果不通過思維,佛法永遠是佛法,永遠只能作爲一種知識,不能變成我們自己的觀念。只有通過對佛法不停的思維,用佛法去觀察世間,用世間驗證佛法,通過這樣的反複思維過程,才會把佛法變成自己的觀念,所以正思維在學佛中非常重要。
(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
這叁種屬于戒律的範疇。正語是正確的語言,主要是要離開妄語、兩舌、绮語、惡口等這些語言。因爲佛法不僅僅是觀念,同時也是生活的,修行也不僅僅是觀念上的改變,同時也是生活的。那這種生活上的修行如何來貫穿呢
就是要通過持戒,持戒在正語主要包括叁個方面:正語、真實語和利他語;就是要說正確的語言,離開邪語;說真實的語言;說有利別人的話。
正業就是正叁業,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身體的行爲、語言的行爲。在佛教的戒律裏邊,像聲聞戒、五戒、比丘戒,基本上都是從身、口、意來規範我們,而菩薩戒規定一個人起心動念也會犯戒的。
正命。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一個正當的職業,有一種謀生的技能和手段,因爲它直接影響到你的生存,沒有謀生的手段,生存就會非常地困難。作爲一個學佛的人應采取什麼樣的謀生手段呢
佛陀告訴我們要正命。如何來區別正命與邪命呢
如果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看看符合不符合法律,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就是正命,在法律不允許的範圍之內就是邪命。你去販賣軍火、毒品,就是邪命。作爲一個佛弟子來說,正命又有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根據五戒來衡量,符合五戒的就是正命,不符合五戒的就是邪命。比如有的人開酒樓,從國家的法律來說是允許的,從佛教的戒律來說就是不可以的。正命一方面關系到我們未來生命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另外一個方面它也直接關系到我們的修行,因爲正當的生活可以使我們有良好的心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修行。
(六)正精進
持戒需要正精進,修禅定也需要正精進,精進在學佛中是非常重要的,用現代話說就是努力。世界上的人要成功都需要努力,何況成佛是最大的事業,如果一個人學佛不努力的話。恐怕也很難學好的。所以要把學佛作爲生命的重要部分,甚至作爲生命的目標,而不應該作爲一種點綴,豐富一下業余生活。這樣隨便學,當然就沒有結果。正精進要遠離兩種狀態,一種是著相,精進不要太著相,還有就是不要操之過急。當年佛陀弟子中有一個比丘,剛出家就想一下子成就阿羅漢果,很精進地修行,結果修得一點名堂也沒有,生起了退轉之心,就向佛陀報告,我還是回去算了,修行太苦,反正我家裏很有錢,做居士也一樣的。佛陀就問他:你在家從事什麼職業
他說我在家是彈琴的。佛陀問他:如果琴弦拉得太緊會怎麼樣
他說會斷掉。那放得太松怎麼樣
就彈不出聲音來。那麼學佛修行也是一樣,不可以太急,也不可以太緩,精進要在一種不住相、不執著的情況下。有的人會問:學佛修行不也是執著
可能剛剛開始時也要帶有一定的執著的心態,但是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要擺脫執著的過程,如果你帶著執著的心態去修行也遠遠不相應的,所以《金剛經》裏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七)正念(八)正定
正念就是要有正確的念頭。正確的念頭,主要還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學佛中念頭非常重要的,因爲成佛與衆生就在一念之間。像《六祖壇經》裏所說的:前念迷即是衆生,後念悟就是佛。所以念頭的迷與悟、正與邪,直接就關系到你是衆生還是佛的問題,因此學習佛法就是要樹立正念。比如念無常、念空,“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一些重要的念頭。由正念才能産生正定,然後由定成就智慧,斷煩惱、成就解脫。這種正念、正定的修行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修行,作爲一個真正的學佛修行人來說,我們一天到晚都要保有一種正念的現照,時時都能夠…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