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清明明地活在當下,這就是一種禅者的正定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之道,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主要就是八正道。我今天只是做一些簡單地介紹,希望大家在今後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時時能夠與八正道相對照,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好佛法。
課堂提問
問,當境界現前時,怎樣才能把心靜下來?
答:我們要培養一種智慧觀照的習慣,覺照的習慣。當境界現前時我們肯定要出現相應的念頭、幻想,這個時候我們馬上要智慧地觀照,覺照馬上要提起來。對一個初步學佛的人來說,這種觀照的力量可能非常薄弱,對付不了情緒,但是久而久之這種智慧現照力會越來越強,妄想會像煙影一樣自然消失。就是隨著你的智慧力越來越強,妄想就越來越容易熄滅,最後就能時時保持這種智慧的覺照;
問:怎樣去除貪心和瞋恨心
答:佛教關于貪心、瞋恨心都有對治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破除我執。爲什麼要貪呢
因爲有我執,我貪、我喜歡。爲什麼要起瞋恨心呢
因爲我不喜歡,我討厭,你傷害到我的利益。一個無我的人,他自然不會起貪心,也不會起瞋恨心。這是根本的對治方法。還有具體的針對性的對治方法,就是多貪衆生不淨觀,修不淨觀。比如女孩子喜歡男孩于,他的影像總是揮之不去,怎麼辦呢
修不淨現,觀想這個人死了之後腐爛,九孔常流不淨,想一想就不見得可愛了,所以你愛上誰就觀誰。瞋恨心就要修慈悲觀,要多有一些慈悲心,包容心,瞋恨心自然就少了。爲什麼會有瞋恨心
因爲沒有慈悲心,心胸狹窄。學佛的人如果能夠在無我的前提下産生慈悲心,或者觀想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跟我有父母關系、眷屬關系,你的瞋恨心慢慢就會淡的。這個要靠觀想,要靠智慧來捶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認識。
問:改變自己的心態,還要不要去改變周圍外在的客觀環境呢
是不是要讓自己的心態去適應變化的客觀環境
答:其實當我們改變我們的心態的時候,我們也在改變客觀環境。就像一個人對其他人用一種瞋恨的心態,對方與我們關系可能如隔千裏,當我們轉變心態,用一種慈悲心與人家接觸,對方肯定會對我們很友好的,甚至親密無間。所以改變心態不是被動的,心態本身也在改變環境,而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
問: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敬佛、禮佛的功利主義非常盛行,法師有何看法?如何引導
答:因爲社會就是一個功利的社會,所以很多人自然很容易跟菩薩做生意,擺上幾個水果,提出一大堆條件,求菩薩保佑,搞得菩薩也好爲難。所以菩薩也不好當啊!這從人的常行來說是非常正常的,從學佛的角度來說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所以對于這種現象,做爲一個真正學佛的入來說我們還是要保持一種慈悲心、憐憫心和包容心,去引導他們,“先以欲勾牽,後令人佛智”,慢慢地再提高他們。如何引導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問;一般學佛者烴書存放在哪裏最合適、量恭敬
答:就是放在你覺得最恭敬的地方。一方面你要有恭敬心,另外一方面要根據你家裏的條件,不可能叫你去專門蓋一棟房子來放。在書房裏、客廳裏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搞得整齊一點。恭敬心的産生對自己的修行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問:請問六道輪回的主體是什麼
答:佛教不講靈魂、不講神我,所以在輪回問題的解決上,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會産生許多困惑。佛法認爲生命體的延續不是永恒的,而是像流水一樣,相似相續、不常不斷,前面的水不是後面的水,後面的水不是前面的水,前面的水和後面的水又有一貫性。生命的流轉也是這樣,不常不斷。唯識宗裏邊對此有一個更明確的說明,提出了阿賴耶識爲生命延續的一貫性的東西。那阿賴耶識同靈魂有什麼區別
其實還是不一樣的。靈魂是永恒的東西,而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相似相續,就是做爲生命主體的存在它的內容會不斷地改變,而靈魂的內容是不會改變的。從唯識宗的角度看,輪回的主體基本上是阿賴耶識。當然說它是主體也不是很合適,勉強地套一套。
問:請您談談對淨空法師和他弘揚的(無量壽經》的基本看法。
答:淨空法師對淨土法門的推廣貢獻卓著,能夠從事一種宗派的弘揚並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對我們這些年輕的法師來說,自然是仰之彌高。但是傳統的宗派佛教在弘揚的過程中,比如淨空法師弘揚掙土,還有一些法師、居士弘揚唯識,或者弘揚其他宗派,往往有個弊病就是只見宗派不見佛法,弘揚淨土宗時就把淨土宗推到極端,弘揚唯識宗時就把唯識宗推到極端。我覺得這種做法不是很可取,因爲它不利于整個佛教的弘揚。尤其是淨空法師,他把淨土法門不斷地折價出售。
問,談談您走上正道的因緣。
答:我學佛的因緣其實很簡單,因爲我出生在一個佛化的家庭,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接觸了很多出家人,經常到寺廟裏去,所以最初做出出家的選擇是在一種非常感性的情況之下,當時也就十七、八歲,說實在的對佛法沒有什麼認識。出家之後讀佛學院時也比較蒙昧,反正覺得出家了就應該好好學習,一天到晚對佛學院的課程——唯識、中觀,各個宗派的經論如饑似渴地學習。但是隨著我對佛法認識的探入,尤其走上弘法的道路之後,對許多問題思考得越來越多,就知道我選擇走上這條路是投有錯的,對這個事業越來越有信心,而且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走上這條路。
問:基督教上帝的“叁位一體”跟佛“叁身”有聯系嗎
答:“叁位一體”大概是聖父、聖子、聖靈吧,佛教講的“叁身”是法身、報身、應身,應該說是不太一樣的。佛教講個人成佛都具備“叁身”,不是叁種東西,是佛陀的不同的顯現。法身是以法界爲身,代表著宇宙人生的真相;報身、應身是佛陀爲不同的衆生所示現的不同的身相,報身是爲地上的衆生(即菩薩)示現的,應身是爲二乘人示現的。“叁身”是一個人在修學佛法中到成佛所展現出來的不同的方面,而基督教所說的聖父,聖子、聖靈指的是把叁個東西合在一起,佛教講的“叁身”是一個生命在修證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叁種不同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如果講“叁位一體”,佛教講“叁身”一體更合適。西方文化是二元的,主體和客體無法統一,而中國的文化是一元的,講究天人合一,主、客體統一,能所雙亡,是名副其實的“叁位一體”。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