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
福建閩南佛學院講師 濟群法師
經常有信徒或佛教愛好者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怎麼樣學佛,怎麼樣修行。對一個初接觸佛法的人來講,要選擇怎麼學佛,怎麼修行,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一個剛剛接觸佛教的人,面對衆多的典籍,表現出來的往往是無所適從。而這些典籍裏面又有真實和方便,我們知道佛陀的說法有實說和權說,就是有真實說、有方便說。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許多方便和適應。佛法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到了近代又出現了許多誤區,給我們初步學習佛法的人造成了很大困難。有的人學習佛法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往往在修學上不得要領,所以我要講的題目就是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這個題目我主要想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當前佛教存在的誤區現象,第二個是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
一、 當前佛教存在的誤區現象
當前佛教存在的誤區現象,在這裏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鬼神化
我們知道佛法是人本的,是爲人服務的,但是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變成爲鬼神服務了。佛法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也不同于中國傳統的民間宗教。
西方基督教是神本的宗教 ,就是以神爲本,他們認爲宇宙間有一個主宰的神,創造了世界。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上帝用七天的時間創造了世界,神決定了人世間的禍福,人的命運由神決定。神是主人,而人永遠是奴仆,基督教徒在禱告時就會說“我得主啊”,一般自稱“您的奴仆”。相比之下,佛教顯然就不一樣了,我們稱佛陀爲本師,稱佛陀爲老師,自稱爲弟子、學生,這種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裏講佛和衆生是平等的,在佛性上是平等的;
佛是已經成佛的衆生,而衆生是未成佛的佛,未來總歸是要成佛的。基督教又以天堂作爲人生的歸宿,人最理想的選擇就是將來能夠升到天堂,回到神的身邊,一切的信仰都是圍繞著神展開的,所以基督教是一種神本的宗教。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在民間宗教中,有一種鬼本的傾向,人死爲鬼,這一點也是佛教和傳統宗教不同的地方。我們知道佛教講六道和五道,就是在流轉和生死當中,生命的趨向基本上有六種: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而在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中,有情的生命趨向只有人道和鬼道,人死之後就成爲鬼,所以“鬼者歸也”,鬼有“歸”的意思,鬼道是我們人的歸宿,人在世間的幾十年是暫時的,而成爲鬼是永遠的,人做鬼的時間是長的,做人的時間是短暫的。還有一個神的概念:鬼和神是同一個類型,神是有地位的鬼,德行比較好的人死了之後就成爲神,德行比較差的和一般的人死了之後就成爲鬼。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裏那些忠良之士,如嶽飛、文天祥、關公等,死了之後統統成爲神:神就是福報比較好的、德性比較高的鬼。這種鬼本文化與孝道結合起來,導致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慎終追遠”。比如人死之後要殉葬,人在塵世間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成爲鬼之後去了另一個世界還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會把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燒掉,表示在陰間他們可以繼續使用。後來發現這種做法太浪費,就改燒紙錢,現在還有燒紙的電視機、飛機、汽車、高樓大廈,用的東西應有盡有。這種文化重視鬼,認爲鬼是我們生命的另外一種歸宿。
佛教是人本的,但是佛陀出示以一切衆生爲度化對象,不僅僅是爲人說法,同時也要度化一切衆生。比如佛教許多經典記載,佛陀有時候也會到天上去說法,有時候也去龍宮去給龍王說法,佛教裏有一本《佛說海龍王經》,就是給龍王說的。佛教把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趨向分爲六種,就是六道一切衆生自然都是佛陀慈悲度化的對象。但是佛出世是以人出現的,所以佛教基本上屬于人本的宗教。佛教在弘揚的過程中,因爲受到鬼本思想的影響,結果就導致了“經忏”現象的盛行,使人們對佛教産生了誤解,以爲佛教就是爲鬼神服務的,一旦與佛教發生關系,家裏一定有死人,如果家裏不死人,要和佛教發生關系就很難想象。在香港、廣州等地,一些信佛的人看到出家人就很歡喜,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出家人就會覺得今天一天都會倒黴。有些人不喜歡出家人,如果今天要去賭錢,看到出家人就認爲今天准會輸,因爲和尚頭光光,就意味著輸得光光。“經忏”活動的盛行給社會上造成了這樣的誤解,所以大家也有必要對“經忏”做一了解。
“經”就是指的大乘經典,“忏”指得是忏悔法門,“經忏”的思想來源于大乘經綸,當然在小乘經論裏面也講忏悔,也講誦讀經典,但因爲我們中國流行的是大乘佛教,特別重視讀誦大乘經典。大乘經典中有“十法行”,其中非常提倡讀誦,我們現在早晚功課都是讀誦大乘經典。另外一種修行方法就是忏悔,像普賢十大願王,其中第五願就是忏悔業障。讀誦大乘經典和忏悔是修行大乘佛法的重要內容。在中國,隋唐之前的佛教大師們創立了很多宗派,如天臺宗、叁論宗、華嚴宗、淨土宗等,每一個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法門,不像現在“天下和尚一本經”。諸位到這裏來參加夏令營念的早晚功課,只要把他學會了,到了哪一個寺廟都是一樣的,雖然有南腔北調的不同,但大體都可以濫竽充數。所以你只要學會一本經,就是兩堂功課學會了,到任何一個寺廟都不必擔心不會念。以前出家人講,你把兩堂功課學會了,到寺廟就有飯吃了,不然你去挂單,兩堂功課不會人家不給飯吃,所以兩堂功課也是飯碗。但我們現在的兩堂功課是宋元之後到明朝才普及的,很多內容是將宋朝一些高僧大德和文人撰寫的一些忏悔文編在一起而成,而在隋唐之際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現在日本佛教還保持著這樣的傳統,我去日本時,參訪了很多寺廟,法相宗的道場就有法相宗自己的功課,天臺宗的道場就有天臺宗自己的功課,叁論宗的道場就有叁論宗自己的功課,隋唐各宗派自己的功課中,忏悔就是一個重要部分。
在修行佛法時,往往不修行時萬事大吉,一修行反而魔障特別多。這有兩種情況:有一種人越修家庭事業越順利;另一種人不修行還沒什麼事,一修行煩惱、障礙都來了,生病,事業不順利,對佛法修學不深得人可能産生退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就是一種業障的顯現。所以修行任何一種法門之前,我們都要忏悔業障,因爲我們衆生無始以來造了很多罪業,《地藏經》裏就說我們閻浮提的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一個人說我做好人就行,也沒有幹什麼壞事,應該沒有造下什麼罪業,其實不然,我們在有意無意間造了很多罪業,《普賢菩薩行願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數字,說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如果有形象,那麼盡虛空不能容納,我們的罪業整個宇宙都容納不了。所以我們在修行之前首先要忏除我們的罪業,因而忏悔法門的修行是佛法中最基本的修行。當時隋唐的大德們爲了適應修行的需要編寫了許多忏法,如金光明忏、大明忏等,所有的忏法都是以一種特定的儀式爲忏悔服務的。當時的忏悔主要是爲自己忏悔,爲自己的修行忏悔。不幸的是,到了元朝之後,佛教的這些忏悔法門漸漸轉變成爲別人忏悔,轉爲一種經忏佛事、超度鬼魂,成爲一種賺錢的手段。才導致世人認爲佛教的存在是爲鬼神服務的,其實這是一種流弊。佛教屬于人本的宗教,佛陀出現于世間主要是爲人解除煩惱,使人能夠改掉不善的行爲; 佛陀本身也是以人的形式出現,又是由人而修行成佛的。太虛大師對佛陀這一點曾有一個很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佛法在六道裏面重視人的地位,而其他宗教認爲天堂是最好的。佛法對此怎麼看呢
佛法認爲天上不及人間,當然這也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要享受快樂,那當然是天上好了!
其他宗教講天上都很籠統,有一個天堂,有一個上帝。佛法說不對。佛法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它由無數小世界構成,一個小世界就相當于一個太陽系,由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叁個世界組成, 所以叫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小世界裏包含著叁界和六道的衆生: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裏包含著六道的衆生,其中有天道。欲界的天有六重,就是說在欲界裏上帝就有六個,而且六重天的上帝級別也不一樣。欲界天的最大特點就是享受欲樂,各種享樂的東西應有盡有,比我們的五星級賓館還要好,在物質條件上沒有任何缺陷,而且在世界毀滅之前也不會有災難。不像我們這裏天冷、天熱,需要什麼空調、風扇,在欲界天裏永遠都是最舒適的溫度,感覺最舒服,可能是有一個大空調給調節好了。
色界天享受的是禅定的快樂,它又有十七重天,每一重天也有上帝,這樣又有十七個上帝。一個小世界裏面就有這麼多的上帝,在衆多的世界裏邊上帝就更多了。就像我們地球有很多的皇帝、國王、總統,宇宙裏面也有很多上帝。上帝既然這麼多,爲什麼每個上帝總是稱自已是唯一的主宰
因爲帝王都有一種我慢,就像我們地球上的帝王稱自己是“寡人”—我是唯一的。
欲界天享受欲樂,色界天享受禅定的快樂。欲樂屬于物質上的享受,而禅定屬于精神上的享受,相比而言應該是精神上的快樂更高級一點。如果人只重視物質快樂,那和動物就沒有什麼差別。佛法之所以覺得人身可貴,就是因爲人有精神上的快樂,而精神上的快樂與物質上的快樂有本質上的不同。物質的快樂是動蕩的,往往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爲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種動蕩的東西;而精神的快樂是平穩的,一個人的修靜功夫很高之後,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保持一種平衡,得到一種甯靜、安祥的快樂。物質的快樂隨環境轉變…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