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思想比較單純,思想上引起的煩惱自然比較少。而今天的人生活在一種複雜的環境中,思想複雜,由思想引起的煩惱自然要多。所以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改善並不足以真正解決人的煩惱,通過改善物質環境來得到人生的幸福、解脫人生的痛苦是一種不究竟的做法。其他宗教主要是尋求一種外在力量的拯救,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企求神、上帝幫助找們解決痛苦,幫助我們上升到他的天堂去,遠離人世間的痛苦。這個在佛教看來也是不究竟的。佛教認爲人痛苦的根源在哪裏
人快樂的根源在哪裏
不是在物質的世界,而是在人的心。我們一般人認爲活得痛苦,是因爲環境對我不公,條件太差,所以我們總是想辦法去改善環境,責備環境,不懂得反求諸己,不懂得去改善我們的心態。佛法認爲我們要想解決痛苦就要尋找痛苦的根源,首先要面對現實,不要逃避現實。一般人認爲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我覺得不學佛的人才是逃避現實。現實是什麼呀
一方面就是面對生命的自我,我們有幾個人有過面對生命自我的經曆?我們有幾個人知道自己的念頭、心念?“我思故我在”,我們有幾個人回光反照,觀照自己的念頭,意識到自己想些什麼
我們只知道我想什麼、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但是我們很少去觀照自己的心態,我們甚至不敢面對自己,面對的一套都是虛假的東西,什麼信用卡、身份證,什麼房子、地位、衣服、人際關系,由衆多的條件構成了生命的自我。其實我們沒有自己,這些東西都是假的,我們把我們的幸福建立在這些虛幻的假象上,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隨時都在産生痛苦。而只有學佛的人才懂得怎樣面對自我,怎樣活在當下。我們這次來這裏參加生活禅夏令營,外邊有許多小牌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心地去看,上面寫的一些文字就是禅的修行,告訴我們怎麼樣舉足、下足,怎麼樣活在當下。
另外就是面對現實,一個是面對自我,一個是面對客觀的世界。客觀的世界是什麼
沒有學佛的人一般是不知道的。我們一般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情緒裏邊,所以佛經裏講我們衆生看到的世界是顛倒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活在自我中,這個自我就是由自己的妄想構成的、由自己的意境構成的,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我們大家不要以爲我們生活在一起,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所以對現實並不能夠正確認識。佛法告訴我們,你要解脫痛苦首先要認識痛苦的根原,然後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通過一種正當的途徑才能解脫煩惱,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佛法是一種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法的一些哲學都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不是滿足我們對世界的一種好奇。佛經裏邊有一個很典型的比喻,一個人被毒箭射中,醫生先去考察箭是哪個人射的,是男的還是女的,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箭是用竹子做的還是用木頭做的,毒藥由哪幾種藥物合成的,又是誰塗上去的……,考察完再去治病。結果等考察完你早就嗚呼哀哉了。佛法是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而且是最究竟、最徹底的方法,所以佛法是人生的究竟皈依處。我每次聽到《叁寶歌》就很感動,感覺很深,覺得就是這麼回事。
二、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
認真學佛的人都會關心這個問題,學習佛法應該怎麼修、怎麼學
佛教的法門非常多,有的人修禅,有的人念佛,但是念佛要念好不容易,修禅要修好也不容易。那怎麼辦呢
其實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很多,但還是有它一貫的、核心的、正常的方式,一切修學法門都不能離開的一條根本大道。如果離開這條根本大道,不管你是念佛還是參禅都是不相應的。這條根本大道是什麼呢
就是“八正道”。
佛陀在《阿含經》裏說,他在修行過程中一直在探求尋找,終于發現了一條普遍的、過去諸佛成佛時都走過的道路。釋迦牟尼成佛也是沿著這條路走,未來所有的衆生如果想修行成佛也要沿著這樣一條道路走,所以叫“八正道”。“正道”是相對邪道來說的,是正確的道路。“八正道”在佛教裏邊又被稱爲“究竟解脫的不二中道”,就是說我們修行要達到解脫的目標,唯一的只有這一條路線。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有很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不能離開這條道路,所以它又叫“中道”。
什麼叫“中道”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是不偏向某一邊,比如在生活上不偏向某一邊。在佛陀時代,印度的宗教非常盛行,各種宗教師都有他們的修行方法,這些方法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偏向于苦行,還有一種偏向于放縱自己的欲望。佛陀指出了“中道”,說在修行上自己去製造無謂的痛苦是錯誤的,放縱欲望去追求欲樂同樣也是錯誤的。“中道”的修行要避免製造無謂的痛苦,也要避免放縱欲望尋求快樂。佛教不是很提倡苦行,但是苦行也有它一定的意義,當然這種苦一定要有意義,不是那種自討苦吃。比如盤腿很長時間覺得很麻,有時要做適當的堅持,這也屬于一種苦行;上殿2、3個鍾頭覺得很難受,這時要忍耐,這些都屬于是有意義的苦行。而不像印度的外道,有的泡在水裏,有的像向日葵一樣單腳獨立跟著太陽轉。他們認爲人類的痛苦來源于人類的欲望,要消除欲望就得通過苦行,所以就自討苦吃。在生活上要有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就像我昨天講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塑造健全的人格的重要因素,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會把人變得怪怪的。
另一個方面就是在認識上要遠離二邊之見。在唯識中觀裏邊都講得非常地徹底,二邊之見包含有見、無見,或者常見、斷見。認爲一切都是永恒的,屬于常見;認爲人死如燈滅,屬于斷見。學佛修行在認識上首先要遠離二邊之見。中道的意義就是要不偏向某一邊,生滅、有無、斷常,不要住在某一邊上。當我們看到事物生的時候,以爲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生出來,就是有見。其實生是一種條件的組合,離開條件茶杯是什麼
並沒有一個孤立的茶杯生出來,茶杯如果打破了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了,只是一種緣聚緣散。所以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法,用緣聚緣散來解釋生滅有無,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所以生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有無的當下就是不有不無。我們看到的常、斷,其實是不常、不斷。所以中道又代表著真實之道,代表著諸法的實相,我們認識中道就是認識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認識真理。而真理又有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從中道的意義上來說一般指的就是絕對真理,佛教裏叫“不二法門”。
八正道在認識上來說就是真實之道,在修行上來說就是一條真確的、普遍的、真實的、完整的修行道路。大家要記住,一切修行都不能離開“八正道”,不管你是念佛也好,參禅也好,如果離開“八正道”的修行,修行就會不相應,就絕對修不好。下面對“八正道”的內容做一介紹。
(一)正見
見,是認識,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正見是相對無明而言。佛法看我們的生死狀態,認爲我們生活在一種無明的狀態。明,就是光明,在佛教裏邊代表著智慧,因爲有智慧,生命的前途才是光明的,假如我們沒有智慧,生命的前景將是黯淡一片。所以不是人天長夜漆黑一片,而是我們有情在生死中非常地迷茫。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生存的意義、價值,以及未來生命的去向,一切的一切我們都搞不清楚。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生存基本上是隨大流,人家賺錢我也賺錢,人家結婚生孩子我也結婚生孩子,到時候人家死了我也死了,搞不清楚來這個世界到底是幹什麼的,這就是無明的表現。而無明在我們有情流轉生死的12個環節中處于第一個環節,所以無明又是生死的根源。無明這個概念的提出還有針對性,是針對外道、其它宗教所說的。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決定了人世間的禍福,上帝決定了我們的存在。在哲學上講第一因,其實宗教上講的上帝就相當于哲學上的第一因,哲學上的第一因可能是唯物的,也可能是唯心的。而佛法既不承認上帝這樣的第一因,同時也否定這種物質第一因、精神第一因,因爲佛法認爲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是衆緣合和,沒有第一因。比如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精神作爲最早的存在,然後産生世界萬事萬物,或者有一個最初的物質元素存在,然後産生物質現象和精神世界。佛教不這樣認爲。佛教認爲是緣起,爲什麼會産生這個緣起的世界呢
就是因爲無明,沒有智慧,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因爲沒有智慧,是由妄想、煩惱所構成的。而生命現象的延續屬于一種無始的存在,所以佛教講無明是無始的,十二因緣不是直線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就像這個茶杯蓋,哪個地方是開頭,哪個地方是結尾呢
沒有開頭、沒有結尾。但我們考察生命現象時總喜歡用一種直線式的方法去探討,比如雞生蛋、蛋生雞,搞到後來搞不清楚了;人是從猿猴來的,猿猴又是從什麼來的,一代一代推上去,還是不清楚。爲什麼?就是因爲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總是在一個有限的認識上,用一種直線的方式去考察生命現象,所以永遠得不到准確答案。有限不能夠了解無限,原因是我們的妄識。我們認識世界所采用的工具是我們的意識,而意識是一種經驗的積累,經驗即使再多永遠都是有限的,由有限的經驗構建起來的有限認識永遠都沒有辦法認識無限的生命、無限的宇宙。所以人類以一種意識的狀態去認識宇宙,永遠都沒有答案,這些都是和無明有關系的。佛法以緣起來解釋世界,不認爲有第一因,而是有緣起的,緣起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無明,無明也不是一個開始,是無始的,所以叫“無始無明”。只要我們生命處在無明的狀態,我們的生死將是沒完沒了。那麼怎麼樣才能打破無明呢
就是要掌握正見,以正見打破無明。所以在十二因緣裏邊無明是生死根本,而在修行解脫的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只有通過正見才能打破無明。
有人說學習佛法,不要學習經教,不要懂得那麼多道理,…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