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禅生活▪P4

  ..續本文上一頁麼今天會這麼熱?可能是窗子沒有打開、空調開得小了或外面天氣太熱等等原因。往往我們是由果而去找因,這叫衆生畏果,看到苦就害怕,就畏懼;菩薩畏因,菩薩與衆生之所以不同,就是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謹慎,都根據向上、向善的原則去做,怕錯了因果。正思維就是要思維四谛的道理,思維了四谛的道理,我們就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了解苦是從因來的,不造苦因就不會感苦果;想著涅槃的殊勝清涼自在,這種自在是從修道而來,所以就修八正道。思維如何修行,思維因果的道理,思維世出世間的善法,這就是正思維,反之就是邪思維。

  正語:就是口業要清淨。我們以正思維爲指導發出的語言一定是符合世出世間因果道理的語言。時時處處根據因果的道理來說話,就能做到口業清淨。

  正業:就是身業要清淨。正業的表現是不作一切違反因果事理的惡事,比如殺盜淫,是屬于身體所直接造成的行爲,遠離殺盜淫,就能使身業清淨。

  正命者,即生活清淨。正命是對邪命而言,所謂邪命就是一切不正當的謀生手段,比如看相、算命、蔔卦、抽簽,靠別人給幾個錢來維持生活,這叫邪命自活。現在有不少現出家相的人走街串巷,談吉說凶。靠這種手段謀生,國法難容,佛法亦不許,故稱之爲邪命自活。

   正精進,即正確的努力。就是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努力修善斷惡,勤行精進,不疲不倦,念念相應,心智一如。

  正念就是要有正確的憶念。要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爲有錯誤。好事做一兩件比較容易,要經常不斷地做,就要靠憶念的功夫,要憶念善法。若將善法置之腦後,就會今天做了,明天想不起來就不做了。比如,在寺院每天練習打坐、吃素,每天能過清淨的生活,回家以後,要經常憶念在寺院的生活。要精進努力,經常有過清淨生活的憶念,就能使善法增長,惡念消除。

  正定:就是要修習禅定。淺白地講就是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修禅定的目標是得定,要得定首先是情緒要穩定,情緒不穩定得不了定;做世間的一切事同樣是要情緒穩定,情緒不穩定就會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朝叁暮四,叁天打魚,兩天曬網;情緒穩定才能保持正見、正思維乃至正念。

  八正道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貫徹落實的修行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比如說話的時候,我是不是在說正語;想問題的時候,我是不是在正思維;做事情的時候,我是不是在做正業。什麼叫做正?就是不違背善法,不違背因果,不違背良心,不違背道德。以因果、良心、道德來衡量自己現前的身口意叁業是不是正,這叫做現善;身口意叁業還要符合後善,後善就是指來世的善法;再就是要符合究竟善,就是要使善法順于無漏解脫。當然,從現善開始,現善能善,後善就能善;現在、眼前能善,未來也能善;現在、未來能善,最後就能達到究竟善。

   第二、行“四攝法”,和諧人際關系

   “四攝法”就是四種和諧人際關系的方法。年輕人有的已經踏入了社會,有的剛剛踏入社會,有的准備踏入社會。社會是一個人際關系網,沒有人便沒有社會,沒有人際關系也沒有社會,怎麼樣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是修行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人際關系不和諧,生活不順利,事業會有障礙,修行修不好。佛教告訴我們有四種和諧人際的方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說話要說令人歡喜令人增福的話;不要說那些粗惡的語言,不要說那些有傷感情的語言。做事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在和他人共同做某一件事時,不要自己指手畫腳只說不動,要同其事,一起幹,這樣就可以同大夥有共同利益。

  布施有內施、外施,有財施、法施,有無畏施、同喜施。除了財施要花錢,其它的布施不用花錢。無畏施、同喜施不用花錢,法施大體上也不用花錢。法施可以理解爲知識的布施;無畏施是安全的布施;同喜施就是同情的布施;財施是對一切貧窮的人給予物質上的幫助。

  比如說你是一個公司的老板,如果你想將部屬之間的關系弄得非常和諧,布施這一條少不了。現在當老板的很會做,明天是你的生日,今天就把蛋糕送到你家裏去了,還加上一個紅包,你會感到得熱乎乎的。以心換心,老板對員工好,員工也不是無情之物,他會加倍回報。財物的布施體現了一種關懷。同喜施、無畏施體現了愛心與度量。有些老板連員工家屬的生日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也會有所表示,如果說是出于一種真誠、出于對同事真正的關懷,這種方法是非常可取的。布施的動機必須是純潔的,做這件事就是做這件事,沒有其它的打算;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有人情味。在當今社會,人情味越來越少,只有金錢味,只有酒肉味,只有煙味,很可怕。

  法施是知識的布施,某一個人在工作當中遇到了難題,技術上遇到了難題,人生處境遇到了困難,你可以給予幫助、開導、指教,這就是法施。當然,佛教講的法施主要是指以佛法來開導,我想以一切善法來進行開導也符合佛法的精神。

  無畏施是對于那些失去安全感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比如看見小孩走路跌了一跤,你應該把他扶起來。但是也有人說:你把他扶起來以後,他會說是你把他弄倒了,還要到派出所去告你。我想這樣的事情是極個別的,即使遇到了,也應該無悔無怨。還有見到老人走路走不動,就應該攙扶一下,有人拿的東西太重了,也可以幫他一下,不要怕人家懷疑你另有企圖。有時好事也難做,社會太複雜,如果我們每一個人經常做那些施恩不求報的事,社會的那些陰暗的東西就會慢慢減少。好事難做還得努力去做,惡事易做千萬不要做。

  同喜施是別人有好事,要一起來隨喜高興。這一條往往很難做,別人有好事了,總想把他弄垮,犯紅眼病,不希望好事落到別人那裏,只希望好事都到自己這裏來,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這樣的事例很多。佛說的法非常具有針對性,佛對社會極爲了解。佛了解人的劣根性,才說這樣的妙法,我們要好好按照佛說的法去做。大家能夠做到這幾條,人際關系肯定會越來越和諧,不要怕失敗,不要怕受冤枉。

   “愛語”就是語言美。不要說損人的話,不要說挖苦別人的話,不要說那些尖酸刻薄的話,不要說那些帶有諷刺意味的話,要說誠實語、安慰語,要說善意贊美的話,令人歡喜。成就人、成就事、令人歡喜的話就是愛語。

   “利行”是爲他人謀福利。要做對他人有利益的事,不要做有損他人的事。有的人喜歡在背後搗鬼,盡做缺德的事,與佛弟子的基本要求相違背。

   “同事”就是要與大衆一起共同來完成某一件事,不要站在一邊袖手旁觀。如果只讓別人去做,自己卻不動手,這樣會和他人越來越疏遠,人際關系就淡漠了,最後就可能惡化,不會和諧。

  因此,這四條是我們佛弟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四攝法的“攝”,指的是攝受,“攝”就是要主動搞好關系,主動將自己融入他人,融入社會。

   第叁、以“四無量心”利益社會大衆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這是修行菩薩道者爲普度無量衆生離苦得樂所必須具備的四種精神。這四種精神能攝受無量衆生,能令衆生得無量福,能令衆生招感無量善果。四無量心的慈無量心給與無量衆生之安樂,悲無量心拔除無量衆生之苦惱,喜無量心能令無量衆生得到欣喜,舍無量心能令衆生遠離貪欲。慈悲喜舍這四種精神社會最需要,人生最需要,每個家庭也最需要。我們修此四無量心,就能積極爲社會作貢獻,就能積極爲大衆謀福利,就能積極落實生活禅“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實現禅生活“行亦禅、坐亦禅”的目標。

   上面講的叁點——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態度,行四攝法和諧人際關系,以四無量心利益社會大衆,就是我們落實禅生活的要點。

   叁、結 語

  生活禅的理念從1992年正式形成。當時就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八個字作爲生活禅的宗旨,並提出了落實生活禅的四條意見,那就是:“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還寫過一篇《生活禅開題》的文章。大家一看便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模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開題》而來的。後來陳兵先生寫過一篇《生活禅淺識》,還有一些青年學佛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發表意見,談他們學習生活禅的心得體會。經過十年的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弘揚,生活禅的理念越來越被教界所理解,被大衆所認同。

  今天講這個題目,由于准備不足,信手拈來,不可能講得很到位。我覺得生活禅的理念和宗旨完全是契佛理、契時機的,是佛法在當今如何適應時代需求,發揚優良傳統的一種探索。太虛大師、趙樸初老居士等老一輩大德,根據佛法的精神和時代的需求,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念,應該說,這一理念是佛法的根本義趣,它是亘古今而常新的理念。生活禅不過是結合“中國佛教特質在禅”的特色,在以佛教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對人間佛教思想進行具體落實的實踐體悟的理念。“生活禅”它不是知識性的探索,而是實踐體驗的追求,它不是純學術文化的理性思考,而是貼近生活、當下淨化的悟性受用;它不局限于信仰的層圈,而是面對所有願意分享這種智慧的精神生活的人群。生活禅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已經將佛法的根本精神和盤托出。對社會而言,落實這一宗旨就能夠提供良心的保證,優化、淨化社會生活;對個人而言,在生活中能夠落實這一宗旨,就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佛教所強調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原則,在這裏變成了可以操作的、有血有肉的、活潑潑的實踐精神。

  人間佛教立足現實、以人爲本的思想,從理論上強調了佛教的人間性格;生活禅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從實踐上強調了人間關懷。因此,人間佛教的思想和生活禅的理念,是關于佛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在理念上和實踐上作出的一種積極的回應,是佛教思想在當代如何契理契機與時俱進的一種理性的思考。

   禅是重實踐的,生活禅更是重實踐的。落實在當下,實踐在當下,受用亦在當下。禅,生活禅,禅生活,如是而已。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禅是大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