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禅,禅生活▪P3

  ..续本文上一页大家听到戒律两个字不要害怕。戒律是很灵活的,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清规戒律那么恐怖。戒律有很多层次,初发心学佛的人受的是一种戒律;学习时间长的人受的是一种戒律;出家人受的又是另一种戒律;就是在出家人中间,戒律又分好几个层次。这都是为了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是一下子给你个“紧箍咒”。佛教是把道德、戒律的生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要求自觉地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别人看起来觉得很严格,但是从当事人来讲,他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一点都不觉得勉强,一点也不感到这是一种约束;相反地,他会觉得就是要这样生活才快乐,觉得持戒、守戒是件快乐的事情,过道德的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戒律看成是“紧箍咒”,要自觉地来过这种道德的生活。

  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在于道德生活不严肃,就在于道德沦丧,或者就是道德的内容比较空虚,不实在,目标太远太高太大,一般人望而生畏,觉得这是永远达不到的事情。比如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个目标就太大了,毫不利己实在很难做到。佛教讲得很实在,叫“自利利他”、“自他二利”,而且这种双方的受益包括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很圆满,人人都可以逐步做到。

  过道德的生活,也要从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入手,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可操作,是空洞的,道德生活就永远无法落实。所以我劝初学佛法的人,甚至是久学佛法的人,都要实实在在地在道德上下功夫。比如说在家佛弟子,要好好学习《善生经》、《优婆塞戒经》和《十善业道经》,这几部经讲的道德生活方面内容操作性极强、极具体,是在家教徒的必读经典,学这些经典可以提高佛弟子日常道德生活的修养。所以我们编印《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是具有深意的,希望各位好好学习。

  第四是要过良心的生活。佛教本来没有用良心这个词,但是佛教讲佛性、讲菩提心、讲大悲心,儒家提倡讲良心。社会上一般人也说要讲良心。社会吸收了儒家的思想,接受了良心这个词。如果我们把良心这个词赋予佛教的内涵,那它就是大悲心与菩提心的统一。这样讲,就容易使佛法与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人容易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说法进入佛法,使佛法味道非常浓的内容通过稀释、淡化来与社会大众分享。良心这个词,虽然在佛经里没有,但是近代也有些高僧大德在提倡,比如印光法师,他的儒学底子非常深厚,儒家思想修养非常到位,在他的文章里就经常用到“良心”这个词。

  禅生活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当然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我今天讲的不一定很全面。我们今天针对的是青年学佛的朋友,从今天社会道德的需要出发提出这八个字。现在政府提倡以德治国,我想,把这八个字做到了,以德治国就可以落到实处。

   (二)禅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禅生活所要贯穿的精神,就是禅生活的内涵,它大体上也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禅生活是向善的;第二、禅生活是向上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往往我们只讲向善,不讲向上,把善理解为消极的东西,理解成人家打你一巴掌也不要还手。禅生活是积极的,要有大丈夫精神才能参禅,没有大丈夫的精神学不了禅,参不了禅,也进入不了禅。因为禅主要是靠自己,不是靠老佛爷,不是靠天龙八部,是自力为主,没有大丈夫精神做不到这一点。当然也不是要把事情绝对化了,虽然说禅是自力的,其实也不排斥他力的辅助作用。他力就是外在的力量。我们内心有三宝,外在的三宝自然就加持我们;我们自身有力量,外在的力量就肯定会帮我们一把,扶我们一把。所以不要把自力看得太绝对,绝对化的路行不通。任何事情强调过分了都不好,一切事情都应该掌握一个度。

  向善、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时时刻刻不可以忘记的目标。我们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下化众生,向上上求佛道;向上是觉悟人生,向善是奉献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上向善结合起来讲,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发明,我想我应该拥有这个版权。

  禅生活的第三个内涵是要感恩;第四个内涵是要回报。一个人处处只看到自己,没有看到他人;一个人时时刻刻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他人的利益;一个人只想到要向社会索取,没有想要回报社会,如果说这是禅,我不敢这么承认。禅不是自私的。为什么要感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论是刚出世的婴儿,还是耄耋高龄的老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甚至于在母亲肚子里的胚胎,他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细胞,都不属于个人,都是因为社会大众的成就。大家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时时刻刻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小朋友们不要以为是你父母亲用钱养活你,你父母亲挣钱养活你固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你父母的钱又是怎么挣来的?和社会分不开,和全人类分不开,和整个山河大地分不开,和一切草木丛林以及每一粒砂子、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分不开。

  大家可以仔细地思考,看我们个人能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山河大地的恩赐、离开社会的关怀,还有没有我们自己。离开了这些条件,绝对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这个“我”就是一个缘生法,是众因缘之所生,也就是说,是一切的一切成就了我,所以我就应该有一种感恩的心,对一切的一切都要感恩。

  今年5月份我去新加坡时,访问了净宗学会,他们送了一个手提袋,手提袋上写着这样的一些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平常觉得不应该感谢的这些人,恰恰是你最应该感谢的,因为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就了你,从另外一个角度锻炼了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验了你。所以你要有感恩心,对一切都要感恩。

  禅生活的内涵还包括要有回报的心。一般人只想到要索取,很少想到要回报。由于我们对大自然过分地索取,现在得到的是沙尘暴、干旱、空气污染的回报,得到的是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化的回报,这是我们大家自己造成的。我们总是在无限制地掠夺大自然,新陈代谢缓不过气来,最后是生态失衡,直接受灾难的还是人类自身,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惨痛教训,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才明白这个道理。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依报和正报是不二的。依报就是宇宙空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就是环境,正报就是我们的身心。这两个方面是不二的,是相依共存的。我们这个世界不仅是正报要庄严,依报也要庄严,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是和谐的生活。只有正报的庄严,生活不可能和谐。同时,依报的庄严也离不开正报的庄严。我们念诵《阿弥陀经》,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那么美妙,那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报,那个环境是以阿弥陀佛为首的极乐世界的佛菩萨的伟大的愿力和实践创造出来的。

  我们很高兴,北京“申奥”成功了,我们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生存空间会逐步得到改善,这是值得大家庆贺的一件事。这件事非同小可,对我们中国人的命运会有莫大的影响。申奥成功,再加上“入世”成功,中国人的依报会在十年、八年之内得到很大改善。同时这两件事也使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积极面对,以向善、向上的精神来面对的话,我们就一定会胜利;如果我们怨天尤人,那也可能有一部分人会被这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今天上午在开营式上我也谈到我们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淘汰同在,如果我们以向善、向上、感恩、回报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生活与未来,不仅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大有希望,我们民族的前途也大有希望,全人类的前途都会大有希望。

   (三)落实禅生活的要点

  第一、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态度。佛教的根本教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中的道谛的主要内容是三十七道品。我们修行就是根据三十七道品来修。三十七道品的核心内容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可以把三十七道品的全部内容都包括无遗。我们学佛落实禅生活,就是要以八正道的修行方法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根据八正道来生活,那我们就落实了禅生活。

  八正道的内容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根据这八条来端正生活态度,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清净的生活,就可以把染污的生活改变为清净的生活。

  正见:就是清净见,般若见。什么样的见解为清净呢?离染为清净,没有邪见,见解就清净了。不信三宝,不信因果,就是邪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深信因果的道理,按因果规律来办一切事情,就是正见。正见就是要远离邪见,远离了邪见,我们的见解就清净了。所谓般若见,就是远离愚痴,开大智慧。以般若见为利器,就能正确判断一切善恶是非。

  正思维:就是意业要清净。正思维的本意就是思维四谛的道理。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包括无余。苦是世间的现实,集是苦的根源。集是招集之意,亦是因义。因为苦肯定有它的原因,正因为通过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不断地种苦因,所以才招至苦果。苦、集二谛是讲世间因果,灭、道二谛则讲出世间因果。灭是涅槃的意思,灭就是灭苦,苦灭的当下就是清凉、自在、涅槃,涅槃果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它要通过修善法的因的积累。修善法就是修道,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就可得涅槃果。这是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的道理是针对我们凡夫来讲的,按照四谛法来修就能够得到二乘圣果。凡夫的特点是讲眼前的感受,比如今天很热,个个感到受不了,这就是果,是一个结果。为什…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活禅是大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