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今天会这么热?可能是窗子没有打开、空调开得小了或外面天气太热等等原因。往往我们是由果而去找因,这叫众生畏果,看到苦就害怕,就畏惧;菩萨畏因,菩萨与众生之所以不同,就是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谨慎,都根据向上、向善的原则去做,怕错了因果。正思维就是要思维四谛的道理,思维了四谛的道理,我们就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了解苦是从因来的,不造苦因就不会感苦果;想着涅槃的殊胜清凉自在,这种自在是从修道而来,所以就修八正道。思维如何修行,思维因果的道理,思维世出世间的善法,这就是正思维,反之就是邪思维。
正语:就是口业要清净。我们以正思维为指导发出的语言一定是符合世出世间因果道理的语言。时时处处根据因果的道理来说话,就能做到口业清净。
正业:就是身业要清净。正业的表现是不作一切违反因果事理的恶事,比如杀盗淫,是属于身体所直接造成的行为,远离杀盗淫,就能使身业清净。
正命者,即生活清净。正命是对邪命而言,所谓邪命就是一切不正当的谋生手段,比如看相、算命、卜卦、抽签,靠别人给几个钱来维持生活,这叫邪命自活。现在有不少现出家相的人走街串巷,谈吉说凶。靠这种手段谋生,国法难容,佛法亦不许,故称之为邪命自活。
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就是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努力修善断恶,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心智一如。
正念就是要有正确的忆念。要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好事做一两件比较容易,要经常不断地做,就要靠忆念的功夫,要忆念善法。若将善法置之脑后,就会今天做了,明天想不起来就不做了。比如,在寺院每天练习打坐、吃素,每天能过清净的生活,回家以后,要经常忆念在寺院的生活。要精进努力,经常有过清净生活的忆念,就能使善法增长,恶念消除。
正定:就是要修习禅定。浅白地讲就是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修禅定的目标是得定,要得定首先是情绪要稳定,情绪不稳定得不了定;做世间的一切事同样是要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就会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情绪稳定才能保持正见、正思维乃至正念。
八正道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贯彻落实的修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说话的时候,我是不是在说正语;想问题的时候,我是不是在正思维;做事情的时候,我是不是在做正业。什么叫做正?就是不违背善法,不违背因果,不违背良心,不违背道德。以因果、良心、道德来衡量自己现前的身口意三业是不是正,这叫做现善;身口意三业还要符合后善,后善就是指来世的善法;再就是要符合究竟善,就是要使善法顺于无漏解脱。当然,从现善开始,现善能善,后善就能善;现在、眼前能善,未来也能善;现在、未来能善,最后就能达到究竟善。
第二、行“四摄法”,和谐人际关系
“四摄法”就是四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年轻人有的已经踏入了社会,有的刚刚踏入社会,有的准备踏入社会。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网,没有人便没有社会,没有人际关系也没有社会,怎么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修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顺利,事业会有障碍,修行修不好。佛教告诉我们有四种和谐人际的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说话要说令人欢喜令人增福的话;不要说那些粗恶的语言,不要说那些有伤感情的语言。做事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在和他人共同做某一件事时,不要自己指手画脚只说不动,要同其事,一起干,这样就可以同大伙有共同利益。
布施有内施、外施,有财施、法施,有无畏施、同喜施。除了财施要花钱,其它的布施不用花钱。无畏施、同喜施不用花钱,法施大体上也不用花钱。法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布施;无畏施是安全的布施;同喜施就是同情的布施;财施是对一切贫穷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比如说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如果你想将部属之间的关系弄得非常和谐,布施这一条少不了。现在当老板的很会做,明天是你的生日,今天就把蛋糕送到你家里去了,还加上一个红包,你会感到得热乎乎的。以心换心,老板对员工好,员工也不是无情之物,他会加倍回报。财物的布施体现了一种关怀。同喜施、无畏施体现了爱心与度量。有些老板连员工家属的生日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也会有所表示,如果说是出于一种真诚、出于对同事真正的关怀,这种方法是非常可取的。布施的动机必须是纯洁的,做这件事就是做这件事,没有其它的打算;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有人情味。在当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少,只有金钱味,只有酒肉味,只有烟味,很可怕。
法施是知识的布施,某一个人在工作当中遇到了难题,技术上遇到了难题,人生处境遇到了困难,你可以给予帮助、开导、指教,这就是法施。当然,佛教讲的法施主要是指以佛法来开导,我想以一切善法来进行开导也符合佛法的精神。
无畏施是对于那些失去安全感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比如看见小孩走路跌了一跤,你应该把他扶起来。但是也有人说:你把他扶起来以后,他会说是你把他弄倒了,还要到派出所去告你。我想这样的事情是极个别的,即使遇到了,也应该无悔无怨。还有见到老人走路走不动,就应该搀扶一下,有人拿的东西太重了,也可以帮他一下,不要怕人家怀疑你另有企图。有时好事也难做,社会太复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经常做那些施恩不求报的事,社会的那些阴暗的东西就会慢慢减少。好事难做还得努力去做,恶事易做千万不要做。
同喜施是别人有好事,要一起来随喜高兴。这一条往往很难做,别人有好事了,总想把他弄垮,犯红眼病,不希望好事落到别人那里,只希望好事都到自己这里来,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这样的事例很多。佛说的法非常具有针对性,佛对社会极为了解。佛了解人的劣根性,才说这样的妙法,我们要好好按照佛说的法去做。大家能够做到这几条,人际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和谐,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受冤枉。
“爱语”就是语言美。不要说损人的话,不要说挖苦别人的话,不要说那些尖酸刻薄的话,不要说那些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要说诚实语、安慰语,要说善意赞美的话,令人欢喜。成就人、成就事、令人欢喜的话就是爱语。
“利行”是为他人谋福利。要做对他人有利益的事,不要做有损他人的事。有的人喜欢在背后捣鬼,尽做缺德的事,与佛弟子的基本要求相违背。
“同事”就是要与大众一起共同来完成某一件事,不要站在一边袖手旁观。如果只让别人去做,自己却不动手,这样会和他人越来越疏远,人际关系就淡漠了,最后就可能恶化,不会和谐。
因此,这四条是我们佛弟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四摄法的“摄”,指的是摄受,“摄”就是要主动搞好关系,主动将自己融入他人,融入社会。
第三、以“四无量心”利益社会大众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这是修行菩萨道者为普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所必须具备的四种精神。这四种精神能摄受无量众生,能令众生得无量福,能令众生招感无量善果。四无量心的慈无量心给与无量众生之安乐,悲无量心拔除无量众生之苦恼,喜无量心能令无量众生得到欣喜,舍无量心能令众生远离贪欲。慈悲喜舍这四种精神社会最需要,人生最需要,每个家庭也最需要。我们修此四无量心,就能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就能积极为大众谋福利,就能积极落实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实现禅生活“行亦禅、坐亦禅”的目标。
上面讲的三点——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态度,行四摄法和谐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利益社会大众,就是我们落实禅生活的要点。
三、结 语
生活禅的理念从1992年正式形成。当时就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八个字作为生活禅的宗旨,并提出了落实生活禅的四条意见,那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还写过一篇《生活禅开题》的文章。大家一看便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模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开题》而来的。后来陈兵先生写过一篇《生活禅浅识》,还有一些青年学佛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表意见,谈他们学习生活禅的心得体会。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弘扬,生活禅的理念越来越被教界所理解,被大众所认同。
今天讲这个题目,由于准备不足,信手拈来,不可能讲得很到位。我觉得生活禅的理念和宗旨完全是契佛理、契时机的,是佛法在当今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发扬优良传统的一种探索。太虚大师、赵朴初老居士等老一辈大德,根据佛法的精神和时代的需求,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应该说,这一理念是佛法的根本义趣,它是亘古今而常新的理念。生活禅不过是结合“中国佛教特质在禅”的特色,在以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具体落实的实践体悟的理念。“生活禅”它不是知识性的探索,而是实践体验的追求,它不是纯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而是贴近生活、当下净化的悟性受用;它不局限于信仰的层圈,而是面对所有愿意分享这种智慧的精神生活的人群。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已经将佛法的根本精神和盘托出。对社会而言,落实这一宗旨就能够提供良心的保证,优化、净化社会生活;对个人而言,在生活中能够落实这一宗旨,就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佛教所强调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原则,在这里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有血有肉的、活泼泼的实践精神。
人间佛教立足现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理论上强调了佛教的人间性格;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从实践上强调了人间关怀。因此,人间佛教的思想和生活禅的理念,是关于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作出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是佛教思想在当代如何契理契机与时俱进的一种理性的思考。
禅是重实践的,生活禅更是重实践的。落实在当下,实践在当下,受用亦在当下。禅,生活禅,禅生活,如是而已。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