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定,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修禅方法也是共世间的。一些搞气功的人拿我们夏令营手册上面讲的那些方法去教,也会得功能,可见这些方法有它共世间的一面,也可以说它是共法。但是在共法当中,也有不共的一面,共与不共、世间与出世间,它们的关键区别在出发点上。同是在这个地方打坐,可能张三修的是出世间法,李四修的是世间法;同样是数呼吸,可能你修的是无漏,他修的是有漏。原因就是外道修禅的目的是希望下辈子好些,希望明天好些,或者为了身体健康,或者为了获得功能。有了功能可以看病,能够判断吉凶。看病、预测是为了谋生抓收入,可见它是世间的。之所以是世间的,是由于他还在生死里面打转。如果我们具备了出离心、具备了菩提心的人来修,完全以忘我的精神来修这个法门,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功能,不是为了明天生活得好一点,而是为了永远的好——永远的好也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一切从众生出发,以四弘誓愿作为修禅的出发点,那它就是出世间禅。因此,方法是同一个,由于发心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修禅法要有人来指导,要有老师耳提面命来经常端正修禅者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指的这个发心。
第二、禅是道路。根据这条路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根据这条路能够从凡夫到达圣人的境界,根据这条路能够从迷失走向觉悟。我们怎么来理解这条路,可结合上面什么是生活这个题目去体会。
第三、禅是体验。有禅没有禅,就好像我现在喝这杯水一样,只有自己体验。你们不知道我现在喝的这杯水是什么水,也不知道是冷的、是热的、是咸的、是淡的,因为你们没有亲身经历,有了亲身经历,才会知道,才会有体验。禅就是这样,禅要靠自己体验。使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个正确的道路,你就能够得到一定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那句老话:“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些人本来没有道,但他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道一样,实际他漏洞百出,没有道。凡是自己吹自己有道的人,恐怕基本上是没有道,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个很有意思,民间的谚语把许多真理给揭示出来了。往往我们很糊涂,见了一个人,他说了一大通,简直是天花乱坠,他可以搞得地动山摇。你就没有想一想“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有本事拿一点出来看看就行了,不要说得那么多。
当然,真正修禅有体验的人,也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表现为“行其所言”。但不会自己吹嘘自己,要实行教化,是言教与身教并重,或者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禅是境界。有禅的人是什么境界?没有禅的人又是什么境界呢?禅,说到底就是个境界,是圣者清净三业体现出来的境界;是获得觉悟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生活境界;是由迷失到觉悟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禅境界。
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这种境界、体验或者说方法、道路,在个人修行、个人体验的时候,所获得的境界,都是不共的,不能分享。但是有时候与之交谈,坐上十分八分钟,就会像古人所说的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整个身心都是暖洋洋的。在你真正亲近他的时候,可以分享一点点他的境界,但一定要与其心心相印才可以分享,如果抱一种怀疑的心是分享不到的。这很有意思。有很多东西,认同了才可以分享,不认同就没法分享。医生看病也是一样,你相信那位医生,你的病可能很快就好了,如果是个毛头小伙子给你看病,摸一摸,给你开个药方,你便觉得不那么回事,你不相信,开的药可能也不吃。你不相信他,你没有对他认同,所以你的病就不容易好。这就是我们主观上的障碍。所以能不能真正分享他人修行的境界、成就,这得看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如何。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你得到那种分享,如果不继续努力,不根据这个方法去做,那种分享只能是暂时的、片刻的,离开那个地方就没有了。
有许多人说,我在寺院里住了几天蛮清净,可一回到家里这种感觉就没有了。你分享了道场的清净气氛,这种气氛使你的三业暂时得到了净化,所以你觉得身心清凉、自在;你回到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一切事情又来了,你当然烦恼。那么,我们学佛法学什么呢?就是要在寺院里学方法,学会使身心净化,回到家里还能够使身心净化,还能有这种境界。这并不是说老婆孩子就不要了,老婆孩子还得要,和以往不同的地方是,你那种精神境界还能够保持,你能够慈悲、平等地对待一切事,而不是把老婆孩子看成私有财产,看成掌上明珠,或者看成累赘,这都不对。你应以因缘法来看待,这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成就了此一法,所以它就是合理的;是合理的存在,我们就应如实观察这件事,如实对待这件事,你的心态就会好得多。你看成它是私有财产,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说了两句话,你就不高兴,烦恼来了;你看成累赘,孩子今天要买冰棍,明天要买书本,你只看到要钱,而没看到这是义务,是合法的,所以你不愉快;如果你清楚自己应该尽这个义务,你就一点烦恼也没有。
烦恼都是自己找的,烦恼不会找人,是人找烦恼。这就是凡夫的境界,没有学佛的人的境界,或者说学了佛还没有改变三业、净化三业;学佛改变了三业,清净的生活境界也就会现前。所以说,禅,归根到底是一种境界。
刚才讲的这四点,在发给大家的《入禅之门》里,讲得比较具体一点,可以对照来参阅。
(三)什么是生活禅?
关于这个问题,将前面讲的什么是生活那四点反过来就可以了:第一,要从物质到精神,就是生活禅;第二,要从迷失到觉悟,就是生活禅;第三,要从染污到净化,就是生活禅;第四,要从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禅。
只要做到这四个方面,就是生活禅。禅离不开日常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就没有禅的基础。生活就是三业的活动,离开了生活,三业到哪里去净化?净化什么东西?在哪里成佛?《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世间就是生死,就是生活。我们不要把世间仅仅看成是抽象的空间和时间。空间、时间对我们凡夫来说,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生死,就是生活。所以“佛法在世间”,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法就在生死中。“不离世间觉”,就是不能离开生活去觉悟,不能离开生死去觉悟。“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生死、离开生活去求菩提,就等于在兔子头上找犄角,肯定找不到。因为法不如是,你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本来就如此,都是法尔的,法尔的规律是不会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什么是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我们要把人生的正确修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觉主动地转变为觉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净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圣者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这四件事,就是要把这四件事的位置摆正。
二、禅生活
(一)什么是禅生活?
大致来讲,禅生活有四条要求:第一、纯正的信仰的生活是禅生活;第二、理性的因果的生活是禅生活;第三、现实的道德的生活是禅生活;第四、自觉的良心的生活是禅生活。以“信仰、因果、道德、良心”八个字为指导的生活,就是禅生活。我这几年在各种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讲这八个字对于做人的重要性。做到了这八个字,就是禅者的生活。
为什么要有信仰?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人无信不立;社会上一般讲做人要有信用;现在是信息社会,一切都讲信息,信息应是可靠的消息;佛教更是把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大智度论》讲,信是人的双手:“信如手”。我们今天从五湖四海来到柏林寺这个清净的道场,这个清净的僧团,我们如果有信仰、有信心、有信赖,我们就可以从这里“拿”一些东西回去;如果没有信心,生不起信仰,觉得这个道场不可信赖,你就会空手而归,虽然有两只手,却好像没有手一样。所以信为手,既到宝山不可空手而归,一定要“拿”点东西回去,才没有白来一趟,就是说你要拿点佛法、拿点修行的体验及做人的道理回去,吸收这方面的精神食粮。有的人把这比喻为“充电”。要充电就得把插头插到插销里去。
《大智度论》又讲:“信如杖”。“信”像一枝拐杖一样,我们每个人好比是小孩或者病人,我们想在菩提路上慢慢起步,就要依靠拐杖。这枝拐杖能帮你稳稳当当地在这条菩提大道上行走。又说:“信如船”,信,这条船能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生死的大海,要靠信这条船把我们渡过。又说“信如门”。信是一扇门,凭着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能够进入佛法的大门。再就是“信如根”。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首先是要有信心,信心坚固了就会生根;信仰有了根,它就有力量。因此信仰非常重要。禅生活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具有纯正的信仰。
禅生活的第二条要求是要讲因果。我们在生活当中要知因识果,要按照因果的规律来生活,要按照因果规律来做一切事情。世间一切事情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所以,作为一个禅者,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以禅为生活的人,就一定要过因果的生活。
佛法讲了很多道理,都是围绕着“因果”二字来讲的。世间有许多事、有许多人,之所以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是因为不明因果。我们知因识果,按照因果报应规律办事,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世间就会逐步净化,人生也会逐步净化,生活就会过得非常安详自在。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修行的人、学法的人,第一要事就是不要错因果,错因果的事情不要做。也就是说,具有信仰的人过的是因果的生活。
第三条要求是要过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就是戒律的生活,戒律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
…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