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禅,禅生活

  生活禅,禅生活

  净慧法师

   今天简单地和大家讲一讲生活禅和禅生活。这是个老题目,也是个新题目,要讲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同时这个题目恐怕永远也讲不完。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希望生活禅这一理念真正成为大家修行的理念、生活的理念,成为佛法在二十一世纪接引人的一种法门。尽管现在的信息比较发达,人文思想比较丰富,但是一种思想的成熟,并且要使它为大多数人接受,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因为佛法的内容太丰富了,如果把生活禅的内容展开来讲,使之成为修学佛法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应该可以包括佛法的全部内容。

  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本怀。但是众生与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差别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我想来想去,这个答案只有从佛与众生在生活各方面的差别中去寻求。千经万论中所提示的佛陀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所指出的众生种种烦恼无明的方方面面,佛与众生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差别就在于佛陀的生活是清净三业的体现,众生的生活是染污三业的体现。三业即身口意,每个人都有。业是造作的意思,我们的生活就是三业的造作。造作表现在言行上,言行的积累就是业。业分为善业和恶业,我们身口意造作的三业,有善业,也有恶业;有清净的业,也有染污的业。如果把清净三业的标准降低一些,可以说,修善法就是清净三业,作恶事就是染污的三业。当然,清净的三业没有这么简单,为了便于说明起见,所以把它降低标准来说。三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表现,生命存在的表现就是生活。

  我们要转化三业,要把染污的三业转化为清净的三业,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对身口意三业的转化,修行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的修行无不是禅,也无不是生活禅。整个的佛法就是教人们做这件事,就是要我们每个人转变三业,修正三业,所以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生活禅。这么一个大题目,三年两个月不可能讲完,佛教自从创立一直到现在,讲了两千多年也没有把它讲完。我之所以要用“生活禅”这个理念来阐释佛法,目的就是要把佛法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绝对地拉近,绝对地缩短,缩短到贴近生活,没有一点距离。我们学佛法真正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我们要转变三业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今天上午我在本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就讲到了禅生活和生活禅,说生活禅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禅生活,禅生活才是生活禅的目标。大家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生活禅就能够弘扬,生活禅就能修行,生活禅就能落实兑现,否则的话,就兑现不了。

   上面这一段话,等于是这个题目的点题,下面具体说一说生活禅和禅生活主要有哪些内容。

   一、谈生活禅

   (一)什么是生活?

  第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人类的生活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总起来不外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有一切无形的、只能用情感、语言、思想来表达的属于精神生活;一切有形的、可以用实在的东西来满足于感官需要的是物质生活。人类活动的实际内容就是这两部分。精神生活包括感情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物质生活包括行、住、坐、卧、饮食、睡眠等各个方面。

  作为人类往往是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现在经常听说一句话:精神生活很空虚,这大概就是现在的时代病。年轻人一天没有物质方面的刺激——倒不是说穿衣吃饭,而是说离不开物质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外部的刺激,就觉得受不了,寂寞得难耐。我不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这几天怎么办——没有电视看、没有音乐听,我很替你们担心。就是说,感官需要这种物质刺激——包括实际的物质消费和借助物质表现为文化、艺术的刺激。有些小孩在家坐不住,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往沙发上一扔,打开电视机。因为他精神很空虚,感官需要刺激,他没有想到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要赶快复习,要温故而知新,只想到在学校受了半天罪,没有时间好好玩,赶紧弥补。

   年龄大一点的上班族,从早上起来去上班,希望马上到中午,找些三朋四友去餐馆。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根据我的观察,中午这一餐很少有回家吃饭的,都是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到饭店去酒足饭饱,也希望得到一些物质方面的刺激。喝得醉熏熏的,下午的班很难上,只是到班上去一下就希望赶快下班;晚上则要到歌厅去消磨时间。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这些问题,因为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人,他们会同我聊这方面的事,所以有此了解。

  一个人精神空虚,不甘于过那种淡泊寂寞的生活,这样对个人的成长不利,对身体的健康不利,对学业的成就不利,对事业的发展更不利。我们可以想一想周围的人和事,有些人由于迷恋物质生活乃至于过度迷恋物质生活,那么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会受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幸福和美满。我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能讲出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服力不强。希望各位能够联系实际多思考,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讲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治人的病。人有这个病,才能够开这个药方;没有这个病,开这个药方没有用。

  我们现代人是物质生活胜于精神生活,这对我们人生的成就、道德的提升很不利。所以要反过来,把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正当的物质生活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绝对没有要大家忽视物质生活的意思,因为你们也看到,在寺院里虽然物质生活很简单,但是必需的生活条件与设施还是要有。所以佛教在讲到僧团管理的原则时,也讲“利和同均”,就是说物质方面的分配和使用要做到平等。

  第二、迷失的生活与觉悟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就是我们凡夫染污三业所表现的生活形态;觉悟的生活则是圣者清净三业所体现出来的生活境界。原则上讲,把物质生活看得重于精神生活,就是迷失生活的表现;把健康的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重要,就是觉悟生活的起步。虽然它还不完全就是觉悟的生活,至少是觉悟生活的起点、开始。真正觉悟的生活那就是圣人的生活境界。作为学佛的表现,开始有这种意愿与要求,那就是我们觉悟生活的开始,或者说是清净三业的开始。

  第三、净化的生活与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最后所得的后果就是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是生活的过程,染污的生活就是业的积累。业的积累不仅使我们这一辈子在修行上、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我们之所以轮回六道、流转三界,都是由染污的生活所致。觉悟的生活也是一个过程,觉悟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完全过净化的生活。净化的生活是个目标,净化的生活就是我们从染污的三业中获得解脱,使三业净化,觉悟圆满。

   第四、凡夫的生活与圣者的生活。因染污的生活轮回三界就是凡夫,因净化的生活获得解脱、出离三界,就是圣者。

  总的来讲,生活四个方面的八种表现,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是我们生活的具体内容。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身口意三业有善恶的差别,所以就有凡夫与圣人的差异。这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两个方面,过分关注物质生活肯定就是偏重于恶性循环的方面,迷失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凡夫的生活肯定是以恶业为主。因为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不可能只不作恶、只修善,作为凡夫不可能只有善业、没有恶业,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些与道德不相容的事情。

  最近,一个大企业家对我讲,他一辈子七十多年,从自觉的意识来说,一切好事是百分之百地去做,对坏事是百分之九十九地不做。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这样是非常了不起的,已接近于完人。他是位很有名的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他能这样有自信地评价自己七十多年的生活是很了不起的。我不敢这样来评价我自己,因为有很多好事可以做,我不敢去做,或者没有力量去做,没有信心去做;虽然有很多事情是违心的,不该做的,但有时候也会去做。我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三、七开,好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会去做,坏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不会去做。当然不能成为倒三七,成为倒三七就会是个有问题的人。

   上面简单交待了什么是生活。当然什么是生活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待清楚,只能简单地作如是说。

   (二)什么是禅?

  我们年年办夏令营,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每次可能都讲到这个题目:什么是禅。讲清楚了没有呢?从讲法人的当下来说,总觉得是讲清楚了;从听法人的当下来说,也觉得了然于心。这就可以了,这个题目是讲不完的,永远也讲不完,讲完了就麻烦了。如果讲完了,就意味着佛法的教化功能停止了。佛法是真理,真理是不能发展的。比如“缘起性空”的道理,它是不能发展的;但是怎么样表述这四个字,怎么样讲清这四个字,那要发展,不发展就不能契合时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道理,它都能够讲得通,这也是佛法的圆融无碍。讲“什么是禅”也是一样,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讲,不管怎么讲也讲得通,但讲不完。什么是禅?也分四点来讲。

  第一、禅是方法。从禅的究竟来说,它不一定是方法,但是从它的起步,从怎么进入禅来讲,它有方法的一面。所以有时把禅与道合起来叫做“禅道”。道就是道路,就是方法,就是门,所以有时又叫“禅门”,进入禅的门。禅道也好,禅门也好,指的就是方法。

  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世间禅基本上是与一切侧重于修炼的文化体系相通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就叫共外道禅。佛法是把一切心外求法的信仰体系、文化体系都叫“外道”。外道不一定是个贬义词。心外求法是外道,次第禅或世间禅是共外道的禅。世间禅主要是指四禅…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生活禅是大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