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定,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修禅方法也是共世間的。一些搞氣功的人拿我們夏令營手冊上面講的那些方法去教,也會得功能,可見這些方法有它共世間的一面,也可以說它是共法。但是在共法當中,也有不共的一面,共與不共、世間與出世間,它們的關鍵區別在出發點上。同是在這個地方打坐,可能張叁修的是出世間法,李四修的是世間法;同樣是數呼吸,可能你修的是無漏,他修的是有漏。原因就是外道修禅的目的是希望下輩子好些,希望明天好些,或者爲了身體健康,或者爲了獲得功能。有了功能可以看病,能夠判斷吉凶。看病、預測是爲了謀生抓收入,可見它是世間的。之所以是世間的,是由于他還在生死裏面打轉。如果我們具備了出離心、具備了菩提心的人來修,完全以忘我的精神來修這個法門,不是爲了錢,不是爲了功能,不是爲了明天生活得好一點,而是爲了永遠的好——永遠的好也不只是爲自己,而是一切從衆生出發,以四弘誓願作爲修禅的出發點,那它就是出世間禅。因此,方法是同一個,由于發心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就不同。修禅法要有人來指導,要有老師耳提面命來經常端正修禅者的態度。所謂態度就是指的這個發心。
第二、禅是道路。根據這條路能夠從此岸到達彼岸,根據這條路能夠從凡夫到達聖人的境界,根據這條路能夠從迷失走向覺悟。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條路,可結合上面什麼是生活這個題目去體會。
第叁、禅是體驗。有禅沒有禅,就好像我現在喝這杯水一樣,只有自己體驗。你們不知道我現在喝的這杯水是什麼水,也不知道是冷的、是熱的、是鹹的、是淡的,因爲你們沒有親身經曆,有了親身經曆,才會知道,才會有體驗。禅就是這樣,禅要靠自己體驗。使用一定的方法,通過一個正確的道路,你就能夠得到一定的體驗。這個體驗,就是那句老話:“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些人本來沒有道,但他說得天花亂墜,好像有道一樣,實際他漏洞百出,沒有道。凡是自己吹自己有道的人,恐怕基本上是沒有道,這就是平常所說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這個很有意思,民間的諺語把許多真理給揭示出來了。往往我們很糊塗,見了一個人,他說了一大通,簡直是天花亂墜,他可以搞得地動山搖。你就沒有想一想“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有本事拿一點出來看看就行了,不要說得那麼多。
當然,真正修禅有體驗的人,也會在言行上表現出來,表現爲“行其所言”。但不會自己吹噓自己,要實行教化,是言教與身教並重,或者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禅是境界。有禅的人是什麼境界?沒有禅的人又是什麼境界呢?禅,說到底就是個境界,是聖者清淨叁業體現出來的境界;是獲得覺悟的人所體現出來的生活境界;是由迷失到覺悟的人所體現出來的生活禅境界。
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這種境界、體驗或者說方法、道路,在個人修行、個人體驗的時候,所獲得的境界,都是不共的,不能分享。但是有時候與之交談,坐上十分八分鍾,就會像古人所說的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整個身心都是暖洋洋的。在你真正親近他的時候,可以分享一點點他的境界,但一定要與其心心相印才可以分享,如果抱一種懷疑的心是分享不到的。這很有意思。有很多東西,認同了才可以分享,不認同就沒法分享。醫生看病也是一樣,你相信那位醫生,你的病可能很快就好了,如果是個毛頭小夥子給你看病,摸一摸,給你開個藥方,你便覺得不那麼回事,你不相信,開的藥可能也不吃。你不相信他,你沒有對他認同,所以你的病就不容易好。這就是我們主觀上的障礙。所以能不能真正分享他人修行的境界、成就,這得看我們每個人的心態如何。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你得到那種分享,如果不繼續努力,不根據這個方法去做,那種分享只能是暫時的、片刻的,離開那個地方就沒有了。
有許多人說,我在寺院裏住了幾天蠻清淨,可一回到家裏這種感覺就沒有了。你分享了道場的清淨氣氛,這種氣氛使你的叁業暫時得到了淨化,所以你覺得身心清涼、自在;你回到家裏,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婆孩子一切事情又來了,你當然煩惱。那麼,我們學佛法學什麼呢?就是要在寺院裏學方法,學會使身心淨化,回到家裏還能夠使身心淨化,還能有這種境界。這並不是說老婆孩子就不要了,老婆孩子還得要,和以往不同的地方是,你那種精神境界還能夠保持,你能夠慈悲、平等地對待一切事,而不是把老婆孩子看成私有財産,看成掌上明珠,或者看成累贅,這都不對。你應以因緣法來看待,這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成就了此一法,所以它就是合理的;是合理的存在,我們就應如實觀察這件事,如實對待這件事,你的心態就會好得多。你看成它是私有財産,自己的妻子和別的男人說了兩句話,你就不高興,煩惱來了;你看成累贅,孩子今天要買冰棍,明天要買書本,你只看到要錢,而沒看到這是義務,是合法的,所以你不愉快;如果你清楚自己應該盡這個義務,你就一點煩惱也沒有。
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煩惱不會找人,是人找煩惱。這就是凡夫的境界,沒有學佛的人的境界,或者說學了佛還沒有改變叁業、淨化叁業;學佛改變了叁業,清淨的生活境界也就會現前。所以說,禅,歸根到底是一種境界。
剛才講的這四點,在發給大家的《入禅之門》裏,講得比較具體一點,可以對照來參閱。
(叁)什麼是生活禅?
關于這個問題,將前面講的什麼是生活那四點反過來就可以了:第一,要從物質到精神,就是生活禅;第二,要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禅;第叁,要從染汙到淨化,就是生活禅;第四,要從凡夫到聖者,就是生活禅。
只要做到這四個方面,就是生活禅。禅離不開日常生活,離開了日常生活就沒有禅的基礎。生活就是叁業的活動,離開了生活,叁業到哪裏去淨化?淨化什麼東西?在哪裏成佛?《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世間就是生死,就是生活。我們不要把世間僅僅看成是抽象的空間和時間。空間、時間對我們凡夫來說,最根本的表現就是生死,就是生活。所以“佛法在世間”,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法就在生死中。“不離世間覺”,就是不能離開生活去覺悟,不能離開生死去覺悟。“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離開生死、離開生活去求菩提,就等于在兔子頭上找犄角,肯定找不到。因爲法不如是,你違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觀規律。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本來就如此,都是法爾的,法爾的規律是不會隨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所以什麼是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質生活。我們要把人生的正確修養看得重于物質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覺主動地轉變爲覺悟的生活;要把染汙的生活逐步轉化爲淨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轉化爲聖者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做這四件事,就是要把這四件事的位置擺正。
二、禅生活
(一)什麼是禅生活?
大致來講,禅生活有四條要求:第一、純正的信仰的生活是禅生活;第二、理性的因果的生活是禅生活;第叁、現實的道德的生活是禅生活;第四、自覺的良心的生活是禅生活。以“信仰、因果、道德、良心”八個字爲指導的生活,就是禅生活。我這幾年在各種場合、從不同的角度講這八個字對于做人的重要性。做到了這八個字,就是禅者的生活。
爲什麼要有信仰?儒家講仁義禮智信,講人無信不立;社會上一般講做人要有信用;現在是信息社會,一切都講信息,信息應是可靠的消息;佛教更是把信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大智度論》講,信是人的雙手:“信如手”。我們今天從五湖四海來到柏林寺這個清淨的道場,這個清淨的僧團,我們如果有信仰、有信心、有信賴,我們就可以從這裏“拿”一些東西回去;如果沒有信心,生不起信仰,覺得這個道場不可信賴,你就會空手而歸,雖然有兩只手,卻好像沒有手一樣。所以信爲手,既到寶山不可空手而歸,一定要“拿”點東西回去,才沒有白來一趟,就是說你要拿點佛法、拿點修行的體驗及做人的道理回去,吸收這方面的精神食糧。有的人把這比喻爲“充電”。要充電就得把插頭插到插銷裏去。
《大智度論》又講:“信如杖”。“信”像一枝拐杖一樣,我們每個人好比是小孩或者病人,我們想在菩提路上慢慢起步,就要依靠拐杖。這枝拐杖能幫你穩穩當當地在這條菩提大道上行走。又說:“信如船”,信,這條船能把我們從煩惱的此岸渡到解脫的彼岸。生死的大海,要靠信這條船把我們渡過。又說“信如門”。信是一扇門,憑著我們的信仰、信念、信心,能夠進入佛法的大門。再就是“信如根”。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首先是要有信心,信心堅固了就會生根;信仰有了根,它就有力量。因此信仰非常重要。禅生活的第一條要求,就是要具有純正的信仰。
禅生活的第二條要求是要講因果。我們在生活當中要知因識果,要按照因果的規律來生活,要按照因果規律來做一切事情。世間一切事情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所以,作爲一個禅者,作爲一個修行人,作爲一個以禅爲生活的人,就一定要過因果的生活。
佛法講了很多道理,都是圍繞著“因果”二字來講的。世間有許多事、有許多人,之所以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是因爲不明因果。我們知因識果,按照因果報應規律辦事,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世間就會逐步淨化,人生也會逐步淨化,生活就會過得非常安詳自在。所以佛教告訴我們,修行的人、學法的人,第一要事就是不要錯因果,錯因果的事情不要做。也就是說,具有信仰的人過的是因果的生活。
第叁條要求是要過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就是戒律的生活,戒律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倫理道德方面。
…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