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家聽到戒律兩個字不要害怕。戒律是很靈活的,不像我們想象中的清規戒律那麼恐怖。戒律有很多層次,初發心學佛的人受的是一種戒律;學習時間長的人受的是一種戒律;出家人受的又是另一種戒律;就是在出家人中間,戒律又分好幾個層次。這都是爲了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不是一下子給你個“緊箍咒”。佛教是把道德、戒律的生活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要求自覺地逐步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別人看起來覺得很嚴格,但是從當事人來講,他覺得自己就應該這樣,一點都不覺得勉強,一點也不感到這是一種約束;相反地,他會覺得就是要這樣生活才快樂,覺得持戒、守戒是件快樂的事情,過道德的生活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戒律看成是“緊箍咒”,要自覺地來過這種道德的生活。
今天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在于道德生活不嚴肅,就在于道德淪喪,或者就是道德的內容比較空虛,不實在,目標太遠太高太大,一般人望而生畏,覺得這是永遠達不到的事情。比如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個目標就太大了,毫不利己實在很難做到。佛教講得很實在,叫“自利利他”、“自他二利”,而且這種雙方的受益包括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兩個方面,很圓滿,人人都可以逐步做到。
過道德的生活,也要從日常生活中身口意叁業入手,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可操作,是空洞的,道德生活就永遠無法落實。所以我勸初學佛法的人,甚至是久學佛法的人,都要實實在在地在道德上下功夫。比如說在家佛弟子,要好好學習《善生經》、《優婆塞戒經》和《十善業道經》,這幾部經講的道德生活方面內容操作性極強、極具體,是在家教徒的必讀經典,學這些經典可以提高佛弟子日常道德生活的修養。所以我們編印《在家教徒必讀經典》是具有深意的,希望各位好好學習。
第四是要過良心的生活。佛教本來沒有用良心這個詞,但是佛教講佛性、講菩提心、講大悲心,儒家提倡講良心。社會上一般人也說要講良心。社會吸收了儒家的思想,接受了良心這個詞。如果我們把良心這個詞賦予佛教的內涵,那它就是大悲心與菩提心的統一。這樣講,就容易使佛法與社會溝通,社會上的人容易通過這些淺顯易懂的說法進入佛法,使佛法味道非常濃的內容通過稀釋、淡化來與社會大衆分享。良心這個詞,雖然在佛經裏沒有,但是近代也有些高僧大德在提倡,比如印光法師,他的儒學底子非常深厚,儒家思想修養非常到位,在他的文章裏就經常用到“良心”這個詞。
禅生活主要包括這四個方面的要求,當然還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它,我今天講的不一定很全面。我們今天針對的是青年學佛的朋友,從今天社會道德的需要出發提出這八個字。現在政府提倡以德治國,我想,把這八個字做到了,以德治國就可以落到實處。
(二)禅生活的內涵是什麼?
禅生活所要貫穿的精神,就是禅生活的內涵,它大體上也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禅生活是向善的;第二、禅生活是向上的,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往往我們只講向善,不講向上,把善理解爲消極的東西,理解成人家打你一巴掌也不要還手。禅生活是積極的,要有大丈夫精神才能參禅,沒有大丈夫的精神學不了禅,參不了禅,也進入不了禅。因爲禅主要是靠自己,不是靠老佛爺,不是靠天龍八部,是自力爲主,沒有大丈夫精神做不到這一點。當然也不是要把事情絕對化了,雖然說禅是自力的,其實也不排斥他力的輔助作用。他力就是外在的力量。我們內心有叁寶,外在的叁寶自然就加持我們;我們自身有力量,外在的力量就肯定會幫我們一把,扶我們一把。所以不要把自力看得太絕對,絕對化的路行不通。任何事情強調過分了都不好,一切事情都應該掌握一個度。
向善、向上,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時時刻刻不可以忘記的目標。我們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下化衆生,向上上求佛道;向上是覺悟人生,向善是奉獻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上向善結合起來講,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發明,我想我應該擁有這個版權。
禅生活的第叁個內涵是要感恩;第四個內涵是要回報。一個人處處只看到自己,沒有看到他人;一個人時時刻刻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他人的利益;一個人只想到要向社會索取,沒有想要回報社會,如果說這是禅,我不敢這麼承認。禅不是自私的。爲什麼要感恩?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論是剛出世的嬰兒,還是耄耋高齡的老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甚至于在母親肚子裏的胚胎,他也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個細胞,都不屬于個人,都是因爲社會大衆的成就。大家可以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時時刻刻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裏面。小朋友們不要以爲是你父母親用錢養活你,你父母親掙錢養活你固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你父母的錢又是怎麼掙來的?和社會分不開,和全人類分不開,和整個山河大地分不開,和一切草木叢林以及每一粒砂子、每一塊石頭、每一滴水都分不開。
大家可以仔細地思考,看我們個人能不能離開這個世界;離開山河大地的恩賜、離開社會的關懷,還有沒有我們自己。離開了這些條件,絕對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這個“我”就是一個緣生法,是衆因緣之所生,也就是說,是一切的一切成就了我,所以我就應該有一種感恩的心,對一切的一切都要感恩。
今年5月份我去新加坡時,訪問了淨宗學會,他們送了一個手提袋,手提袋上寫著這樣的一些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爲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爲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爲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爲他教導了你應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爲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爲他助長了你的定慧。”平常覺得不應該感謝的這些人,恰恰是你最應該感謝的,因爲他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成就了你,從另外一個角度鍛煉了你,從另外一個角度考驗了你。所以你要有感恩心,對一切都要感恩。
禅生活的內涵還包括要有回報的心。一般人只想到要索取,很少想到要回報。由于我們對大自然過分地索取,現在得到的是沙塵暴、幹旱、空氣汙染的回報,得到的是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惡化的回報,這是我們大家自己造成的。我們總是在無限製地掠奪大自然,新陳代謝緩不過氣來,最後是生態失衡,直接受災難的還是人類自身,我們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慘痛教訓,才認識到這個問題,才明白這個道理。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依報和正報是不二的。依報就是宇宙空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就是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兩個方面是不二的,是相依共存的。我們這個世界不僅是正報要莊嚴,依報也要莊嚴,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是和諧的生活。只有正報的莊嚴,生活不可能和諧。同時,依報的莊嚴也離不開正報的莊嚴。我們念誦《阿彌陀經》,經上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那麼美妙,那就是極樂世界的依報,那個環境是以阿彌陀佛爲首的極樂世界的佛菩薩的偉大的願力和實踐創造出來的。
我們很高興,北京“申奧”成功了,我們有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生存空間會逐步得到改善,這是值得大家慶賀的一件事。這件事非同小可,對我們中國人的命運會有莫大的影響。申奧成功,再加上“入世”成功,中國人的依報會在十年、八年之內得到很大改善。同時這兩件事也使我們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如果我們積極面對,以向善、向上的精神來面對的話,我們就一定會勝利;如果我們怨天尤人,那也可能有一部分人會被這時代的潮流所淘汰。
今天上午在開營式上我也談到我們當今時代的特點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與淘汰同在,如果我們以向善、向上、感恩、回報的精神來面對我們的生活與未來,不僅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大有希望,我們民族的前途也大有希望,全人類的前途都會大有希望。
(叁)落實禅生活的要點
第一、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態度。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苦、集、滅、道”四谛;四谛中的道谛的主要內容是叁十七道品。我們修行就是根據叁十七道品來修。叁十七道品的核心內容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可以把叁十七道品的全部內容都包括無遺。我們學佛落實禅生活,就是要以八正道的修行方法端正我們的生活態度。根據八正道來生活,那我們就落實了禅生活。
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根據這八條來端正生活態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種清淨的生活,就可以把染汙的生活改變爲清淨的生活。
正見:就是清淨見,般若見。什麼樣的見解爲清淨呢?離染爲清淨,沒有邪見,見解就清淨了。不信叁寶,不信因果,就是邪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深信因果的道理,按因果規律來辦一切事情,就是正見。正見就是要遠離邪見,遠離了邪見,我們的見解就清淨了。所謂般若見,就是遠離愚癡,開大智慧。以般若見爲利器,就能正確判斷一切善惡是非。
正思維:就是意業要清淨。正思維的本意就是思維四谛的道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包括無余。苦是世間的現實,集是苦的根源。集是招集之意,亦是因義。因爲苦肯定有它的原因,正因爲通過身口意叁業的造作不斷地種苦因,所以才招至苦果。苦、集二谛是講世間因果,滅、道二谛則講出世間因果。滅是涅槃的意思,滅就是滅苦,苦滅的當下就是清涼、自在、涅槃,涅槃果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它要通過修善法的因的積累。修善法就是修道,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就可得涅槃果。這是出世間的因果。
四谛的道理是針對我們凡夫來講的,按照四谛法來修就能夠得到二乘聖果。凡夫的特點是講眼前的感受,比如今天很熱,個個感到受不了,這就是果,是一個結果。爲什…
《生活禅,禅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