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祖師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宗性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很多的精力都投放到這上面去了,一輩子都在爲它服務。老子講"吾之有患,爲吾有身",有了身體這個東西就是大患,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圍繞著這個身體,從內到外成天圍著它轉。

  佛法告訴我們要觀身不淨,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個臭皮囊,外面有一層皮,把這層皮剝開,就會發現裏面沒有什麼好看的,胃就像個茄子,腸子就像不規則的電線一樣,裏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帶著血腥味。身上的九孔常流不淨,眼睛要長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還有耳屎等等,現在有些年輕人很懶,早上起來眼屎還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飯。所以佛法跟我們講,你要如實觀察,這個身體是一個臭皮囊,是不幹淨的,沒有那麼可愛。

  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在這個色身上用功夫,這個軀殼就是一具臭皮囊,裏面包的全是臭東西,學過解剖的醫生會知道肚子劃開後是什麼的狀況。所以我主張那些修行人應到醫院去看看,看看那些要死的人是怎麼死的,看看那些死了以後的人是什麼樣子,甚至把肚子打開看一看,要不然老覺得這些東西好可愛、放不下。人的這具軀體是很短暫的,一般也就幾十年,保養再好也就百十來年,沒有必要緊抓住這個色身放不下。佛法跟我們講觀身不淨,修不淨觀,就是告訴我們觀身體,觀一具死屍開始死了的時候,臉慢慢變青漲大,青淤腫脹,然後整個臉的顔色變成了紫色,慢慢臉皮破了,裏面就流出髒糊糊的東西,整個身體開始腐爛,慢慢地化成膿,裏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層皮,最後是一灘淤泥。這樣的一個東西的確沒有什麼可貪戀的,別以爲自己長得十分標准,將來大家殊途同歸,都要成這個模樣。所以我們要有這個觀念,要知道這個身體都是不長久的,都是要壞掉的,都是不幹淨的,沒有什麼值得可愛和貪戀的。唐朝有位大臣叫狄仁傑,這個人很能幹,當年他趕考,路上到一客棧去投宿,老板說沒有房間了,只有一間是從來沒有人敢住的,那個房間裏面曾經有一個吊死鬼,是個女鬼冤魂不散,狄仁傑說我怕什麼鬼,就堅持住了進去。住到半夜,這個女鬼真的來了,披頭散發、青面獠牙,狄仁傑想我跟你沒冤沒仇,你找我也沒用,就站了起來,一拍桌子講,你這個樣子不算可怕、不算惡,你再變一個樣子,比現在惡一千倍、惡一萬倍再來找我,你這點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結果那個鬼還真的走了。後來狄仁傑就寫了一首詩:“世間美色常如春,我不淫婦婦淫人,若將美色視亡婦,遍體蛆蟲臭難聞。”

  我們這個生命是很短暫的,這個軀殼、身體是很脆弱的,比如吹了空調就有空調病,風扇一吹肩腿就又酸又疼,好像現代許多人都禁不起風吹雨打。佛教告訴我們要認識到身體的短暫,身體的脆弱,身體的肮髒,但這不是說我們就不管它了,就可以虐待它,雖然要觀身不淨,讓你要放下這個身體,但不能輕生,輕生也是在犯錯誤。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讓你通過不淨觀,對身體的肮髒、短暫、脆弱理解以後,放棄對這個色身的貪戀;另外一方面,讓你不能輕視這個色身,你要是輕視、虐待色身,那也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們要行中道,食能果腹、衣能避寒就行了,而不要在上面下太多功夫,天天圍著這個色身轉,又是減肥又是補充營養,都是沒用的。在僧團內部,經常會有些師父們衣服穿得非常破爛,對自己的身體很虐待,還說自己是在修頭陀行,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是髒就代表頭陀行,艱苦樸素才是頭陀行。釋迦佛在印度時的所謂頭陀行穿的衣服是碎片揀的,但都是洗得很幹淨後縫起來的。我聽老參師父講,過去有一位僧人,他身上看起來非常髒,長了很多虱子,沒人敢接近他,後來他看這樣下去不行,得讓別人信服,于是就把身上的虱子一個一個抓出來,放在手掌心裏,讓它們排成隊,這些虱子就乖乖的排起了隊,讓虱子左轉,那些虱子就向左轉。這位才是真正修頭陀的僧人,那些虱子是他養的,他那是慈悲,而你長虱子那是懶惰。佛教講這個不淨觀的積極涵義,是消除我們對色身的貪戀,貪戀色身是極端的觀念,輕視色身也是極端的觀念,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待,這個就需要用佛法來透視我們自己。如果你透視了,你就會放下對色身的貪戀,也會擺脫對色身的輕視,會更積極地把這個色身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出來,色身不是僅屬于你的,色身是屬于社會大衆的。我們要通過這樣一個不淨觀,養成對色身的不貪戀或輕視,從而更加積極地把你的整個色身投入到爲社會大衆的服務當中,這就是我們大和尚提倡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佛教徒要懂得,我們生存的空間、生活的機會都是社會大衆給我們提供的,我們日常中的吃、住、穿、用都是社會很多人在爲我們服務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有奉獻精神,放下圍繞著對色身貪戀的這樣一些觀念,把我們的整個色身奉獻給社會大衆,用我們的色身去回報社會,回報社會對于我們的貢獻,反過來,我們對社會也要有貢獻。佛教徒應有一個觀念,就是“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你要把整個身體奉獻塵刹,至少你可以把整個身體奉獻給整個家庭、奉獻給單位。我這幾天在轉走廊時,看到"別怕累壞身體"的漫畫,就是在啓發我們不要怕累,累也有妙用,越累越有喜悅。佛法教我們觀身不淨是有積極意義的,不是讓你消極,以爲這個身體沒意思,反正就這樣,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更積極地發揮你這個身體的作用,發揮你爲社會大衆服務的價值。所以,我們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身體,通過對身體這種不淨的認識,而放棄對色身的貪戀與輕視,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工作和家庭生活當中,把我們這個身體的作用和價值奉獻給社會大衆。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生活,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會很輕松、愉快,就不會有疲勞感,即使有疲勞,也會覺得是心甘情願的,而不會覺得勉強、吃虧。

  (二)、觀心無常。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我們的心在哪裏,有幾斤重,沒有人能夠知道。有人講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講的這個心是廣義的,有很多深刻的內涵。從觀心無常這個層面來講,起碼有一部分的涵義是指我們的觀念是變化、流動的,意識形態、思想、精神是活動變化的。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是變化的,你剛才來聽講的那個人,跟你現在這個人,已不是一個了,因爲你體內細胞新舊更替、新陳代謝,早已面目全非。《論語》中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就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流動和變化就像河水一樣川流不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我們的身體是這樣,我們的心、觀念、精神活動和意識形態都是如此。《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的就是這個心是無常的,是不可以得到的。曆史上有位和尚叫周金剛,他一輩子就寫《金剛經》的注解,他寫好以後就挑著一個擔子,從四川長江一帶出來,想到各地去找人看看,有一天走路累了,就到一個涼亭停了下來歇腳,看見一個老太婆在那裏賣茶賣點心,他餓了渴了,就要買老太太的茶和點心吃,老太太問他擔的是什麼,他說擔的是《金剛經》的注解,老太太說你會注《金剛經》,那我考你一個問題,你要能答上,我的點心免費供應;答不上來,你給錢我都不賣給你。周金剛一聽以爲不在話下,就說隨你考吧,老太太便問《金剛經》講叁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的點心是哪個心?這時周金剛卻答不上來,老太太就說你走吧,我不供養你。周金剛一看氣壞了,自己堂堂一個師父,注解《金剛經》幾十年,居然被一個老太太給考住了,于是回去把一擔注解全都燒了,從此以後他不再注解,而去修行了。所以對這個“心”的體驗與認識,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執、非常保守,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沒有一個包容的心態。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要了解這個心的變化與流動,要知道觀念應該不斷更新,要通過這個體認以後,放下我們那個固執的觀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當一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讓我們能夠如實地知道心念的無常,就能夠走出那個迷茫與困惑,就不會再徘徊,不會停留在過去的觀念。通過觀心無常的認識,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爲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這是出于觀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沒有真正徹底、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心的變化、遷流和運動。正因爲心是變化、運動的,所以我們淨化心靈改造生命才有機會,如果觀念不是變化的,是靜止的,那我們改造就沒有機會,淨化心靈就沒有機會,惡的就永遠是惡的了,而沒辦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講心無常的道理,除了使我們放下過去的負擔,更積極的是讓我們改造生命、淨化心靈、啓迪智慧。我們認識無常,就是抓住機會去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淨化我們的內心世界,去轉化我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從這個地方得到淨化、和改善,從而能夠徹底擺脫我們過去的那種無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態。所以,我們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那麼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心靈,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通過對觀心無常的認識,我們要放下很多東西,更好地把握機會與渠道,讓我們內心的淨化有一個起點,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調整、重新規劃、重新整合,能夠不斷地淨化與升華,最後讓我們你的內心世界趨向圓滿。

  (叁)、觀受是苦。

  有的人說我一輩子感到很快樂,我沒感到痛苦,其實,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因爲我們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佛法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

  我們生下來就是苦,我們都不記得生下來的那個樣子,回去問問媽媽就知道了,小孩生下來都會哭的,你要不哭…

《祖師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宗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