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的藝術——生活禅的妙用(賢空法師)

  生活的藝術

  ——生活禅的妙用

  福建佛學院教務主任 賢空法師

  什麼是生活禅呢

  顧名思義,就是將我們的修行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聯想到坐禅,好像眼觀鼻、鼻觀心,兩眼一閉,在那坐著就是坐禅。其實,禅宗也講“行住坐臥都是禅”。有一句話叫“小隱隱于寺,大隱隱于市”,同樣一個道理,真正的修行者就可以在一個繁華的城市裏面修行,那才體現出你的定力。可以這樣講,我們行住坐臥、待人接物,處處都可以體現出生活禅。

  首先我們要弄清一個問題,佛法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可以說佛教是爲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而有的。我們學習生活禅也是這樣,也是要解決我們人生的種種煩惱、困惑。想到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法的種種艱辛與苦難,我們跟他相比太幸福了。別人把道場建得這麼好,我們坐在這裏學習佛法,因緣非常殊勝,一個是托我們淨慧大法師的福報,一個也是我們無始劫以來修佛的福德,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大好因緣。

  在歐美乃至斯裏蘭卡、泰國,他們的居士每到初一、十五,或者是星期天去寺院的時候,都把自己在本星期遇到的困惑與煩惱向師傅提問。在斯裏蘭卡、在泰國,他們的僧人和在家信徒的關系比較融洽,信徒對師傅非常信得過,覺得跟師傅談話沒有什麼戒備心。他們國家也認識到這一點,出家人可以說是幫助政府來解決社會的種種問題。人生有問題,社會也有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非常幸福美滿,每個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那我們這個社會是多麼安詳、自在!所以說出家人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樣,我們學佛的人是求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求物質上的富裕。

  我們生活禅從哪裏來,如何得到生活禅,這可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首先,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生活禅呢?要深入經藏,也就是要讀誦大乘、深信因果、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順父母、奉侍師長、受持叁皈、注重威儀。我們一點一點來談。

  學佛首先就要學習做人。太虛大師講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本來是要解除我們自身的困惑與煩惱,那麼爲什麼有些入卻越學越煩惱呢

  他主要是沒有掌握到學佛的方法。因爲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佛教的經典浩如煙海,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全部學完,所以一接觸到佛教就覺得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就像我們走在陌生的城市當中需要有一張地圖來指引我們的方向,如果你不認真看這張地圖,你可能就要走很多彎路。同樣,我們所有的佛經,就像一張龐大的地圖,你自己要建立一個目標,決定走向何方。也許有的人講,我這一生修行成羅漢果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要去極樂世界,發菩提心,到極樂世界以後呢,承願再來,度化娑婆世界的衆生。也有的人要生彌勒淨土。也有的人講,我要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把自己的目標找准了以後,就像在地圖上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下面就向那個目標進發。如果你要想開悟,想在這個世間修行下來,修這個頓悟法門,那麼你參禅悟道是最好的辦法。也就是說,你選擇了一個法門,就要圍繞著相關的經或論來修學、專攻,學習才有成就。關鍵是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夠得到生活禅。生活禅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當下。不管在什麼場合下,你的心總要處在平穩狀態,不會七上八下,人家稱贊你一句,你也不會覺得怎麼高興,人家罵你一句,你也不會怎麼難過,那就是生活禅,就是把禅運用到生活中來了。

  要想得到生活禅首先要受持叁皈。叁皈依也就是我們每天上早、晚殿念誦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意思是回頭,因爲我們在茫茫人世間走的很多路是錯誤的,要依靠叁寶來指導我們的人生。末法時代,可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也得到人身,也聞到佛法,那麼我們學習佛法以後,就要按照佛法指引的方向去走,所以說我們回頭依靠叁寶來指導我們的人生目標。叁飯依後就要接著受持五戒,有些人講我學佛不受戒還好一點,受了戒要是犯戒怎麼辦

  這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要是受持著五戒,心中時刻在想著,這五件事情我不能去犯,你就不會觸犯國家的各種刑法、也不會把你的人生送到一個不堪回首的境地。從這一點就能夠證明釋迦牟尼佛非常的偉大,具有高深的智慧。兩千多年,任何時代,任何王朝,無法推翻這種理論,乃至未來無量劫,這種理論這種理念,永遠能夠存下去。

  佛教講的不妄語,在戒律裏也是非常重要的,持不妄語戒,你的人際關系就很好處了。西方有人提出這樣一個理念,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他的知識只占30%,他的能力也只占30%,還有40%是什麼呢?是人際關系。有一點知識、有一點能力,不要驕傲,不要以爲自己了不起,你要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人家就會支持你,會擁護你。我們要認識到人際關系對我們的重要。

  學佛的人有一種學佛人的氣質,不同于社會上一般的人——很俗氣,言談舉止都是目空一切,不可取。學佛的人要謙虛一點,把自己看得小一點,不要時刻把“我”放在前面,一定要尊重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在行住坐臥上都一定要注意,言談舉止讓人家看著我們是不同于一般的人。

  生活禅在德育上的妙用

  現在社會上學校培養人才,都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我們生活禅在德育上起到什麼樣的妙用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道德修養就可以提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佛教的很多經典都是闡述因果關系的,所以我們的頭腦中有因果關系這個概念,所作所爲都要考慮到因與果的關系。《光明童子經》裏面就談到“一切衆生所做業,縱經百劫亦不完,因緣和合于一時,果報隨時還自生”的因果理念。我們學佛的人第一步一定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佛教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的,學佛的人道德修養應該不同于一般的人。道德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上講的所謂算盤式的道德,就是講做一件好事就希望得到好的回報,這是一種世間的行善的道德;還有一種是不求回報的,就是佛教講的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行四攝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在六度當中,五度五育,六度如導。也就是說,修行六度時,前面五度要靠後面的般若智慧來指導,就像在漆黑的夜晚有一盞明亮的燈指引我們修前面的五度,我們就不會偏離方向。如果沒有智慧做向導,那麼好心不一定得好報。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等。每年各種自然災害大家捐款捐物,屬于財布施。這幾天法師們給大家講授佛法,大和尚在這個道場舉辦夏令營,這都是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講別人思想在某個特定的環境當中有一種恐怖的心理,你給他做一些思想工作,勸導他、安慰他,讓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你這時候安慰他就是布施。能夠做到布施才能持戒,如果你不想布施東西給別人還想占別人的便宜,就不可能持不盜戒了。不盜戒的前提就是布施。你把東西布施給別人的時候,你才能夠做到不偷盜,所以說布施是持戒的基礎。能夠做到布施與持戒,你才能夠很好的修學忍辱法門。平時我們都提倡忍,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非常美,這個忍字怎麼寫呢

  一口刀插在你的心上。從這個字表面看我們就能理解忍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達到這種條件以後,才能精進、用功、辦道,不能急于求成。很多初學佛的人,希望叁五天就能證到一種境界,精進用功。但適得其反,叁個月過去了,境界不如前,反倒後退了。甚至有些人講一開始最好到深山老林裏面去修行。古代的祖師大德閉關在深山老林裏修行的前提是什麼

  他是真正看破、放下,已經自在了。我們學習佛法要有次第,從聞思修,先聽聞佛法,再經大腦思考,八正道裏面有個正思維。既不思考,也不聽聞佛法,自以爲了不起,也想向釋迦牟尼佛學,在菩提樹下發個願,坐七天七夜,也沒能開悟,所以說,發這種狂妄不行。虛雲和尚在禅堂裏面開悟,雖然是講倒茶的時候水燙著手開悟的,但他那時候“虛空粉碎”也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啊!那境界不知經過多少年的修學才能達到。所以東風來了,要萬事具備才行。先沒有具備什麼,東風來了也沒用,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具足福慧資糧。要想修學禅定,就要把前面做到,從布施開始,持戒、忍辱,再精進用功,才能夠修成。這就要由智來指導我們。我們口口聲聲都稱中國人是大乘,都是行菩薩道的,我們要反省一下,有沒有按照六度去行持。很多大護法、大居士,布施財産、物品來支持我們這個夏令營,這是行菩薩道。我們各位營員也要支持這種活動,要一代幫助一代,不僅自己修學佛法,還要有一種報恩的心。

  生活禅在智育上的妙用

  我們這個智慧不同于世間的那種智慧,不是讓你了解或者認識多少瑣碎的事物,而是讓你憑著直觀的感覺判斷一件事情。社會上的教育都是讓你學習多少知識,認識多少問題,用邏輯來推理。佛教的智育是讓你直接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利弊、准確程度,完全是一種直觀的判斷。佛教的智育是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相互影響的現量,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一種智慧。它不同于傳統的那種智慧,傳統的教育都比較注重分析思考問題,而忽略了直觀的判斷。有些大作家寫文章的時候寫得很快,他完全是憑著直觀感覺寫出來的,而不是憑著我們的邏輯思維。還有些大法師講經說法,是從自心流露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到處摘抄,別人怎麼講他怎麼講。我們要有這種智慧,不能死搬硬套,要活學活用,這就是佛教讓我們要有直觀判斷能力。其實文字跟真實的內涵總是有距離的,實際的事不可能用文字完全表述出來。就像禅宗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另外,生活禅讓我們要知足常樂。佛陀發現我們凡夫心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因此佛教提倡我們知足常樂。…

《生活的藝術——生活禅的妙用(賢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