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生活禅的妙用
福建佛学院教务主任 贤空法师
什么是生活禅呢
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的修行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联想到坐禅,好像眼观鼻、鼻观心,两眼一闭,在那坐着就是坐禅。其实,禅宗也讲“行住坐卧都是禅”。有一句话叫“小隐隐于寺,大隐隐于市”,同样一个道理,真正的修行者就可以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面修行,那才体现出你的定力。可以这样讲,我们行住坐卧、待人接物,处处都可以体现出生活禅。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佛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可以说佛教是为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而有的。我们学习生活禅也是这样,也是要解决我们人生的种种烦恼、困惑。想到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法的种种艰辛与苦难,我们跟他相比太幸福了。别人把道场建得这么好,我们坐在这里学习佛法,因缘非常殊胜,一个是托我们净慧大法师的福报,一个也是我们无始劫以来修佛的福德,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大好因缘。
在欧美乃至斯里兰卡、泰国,他们的居士每到初一、十五,或者是星期天去寺院的时候,都把自己在本星期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向师傅提问。在斯里兰卡、在泰国,他们的僧人和在家信徒的关系比较融洽,信徒对师傅非常信得过,觉得跟师傅谈话没有什么戒备心。他们国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出家人可以说是帮助政府来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人生有问题,社会也有问题,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非常幸福美满,每个人的身体都非常健康,那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安详、自在!所以说出家人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样,我们学佛的人是求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求物质上的富裕。
我们生活禅从哪里来,如何得到生活禅,这可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首先,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生活禅呢?要深入经藏,也就是要读诵大乘、深信因果、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顺父母、奉侍师长、受持三皈、注重威仪。我们一点一点来谈。
学佛首先就要学习做人。太虚大师讲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学佛本来是要解除我们自身的困惑与烦恼,那么为什么有些入却越学越烦恼呢
他主要是没有掌握到学佛的方法。因为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全部学完,所以一接触到佛教就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像我们走在陌生的城市当中需要有一张地图来指引我们的方向,如果你不认真看这张地图,你可能就要走很多弯路。同样,我们所有的佛经,就像一张庞大的地图,你自己要建立一个目标,决定走向何方。也许有的人讲,我这一生修行成罗汉果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要去极乐世界,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以后呢,承愿再来,度化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有的人要生弥勒净土。也有的人讲,我要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把自己的目标找准了以后,就像在地图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就向那个目标进发。如果你要想开悟,想在这个世间修行下来,修这个顿悟法门,那么你参禅悟道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你选择了一个法门,就要围绕着相关的经或论来修学、专攻,学习才有成就。关键是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得到生活禅。生活禅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当下。不管在什么场合下,你的心总要处在平稳状态,不会七上八下,人家称赞你一句,你也不会觉得怎么高兴,人家骂你一句,你也不会怎么难过,那就是生活禅,就是把禅运用到生活中来了。
要想得到生活禅首先要受持三皈。三皈依也就是我们每天上早、晚殿念诵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意思是回头,因为我们在茫茫人世间走的很多路是错误的,要依靠三宝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末法时代,可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既然也得到人身,也闻到佛法,那么我们学习佛法以后,就要按照佛法指引的方向去走,所以说我们回头依靠三宝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目标。三饭依后就要接着受持五戒,有些人讲我学佛不受戒还好一点,受了戒要是犯戒怎么办
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要是受持着五戒,心中时刻在想着,这五件事情我不能去犯,你就不会触犯国家的各种刑法、也不会把你的人生送到一个不堪回首的境地。从这一点就能够证明释迦牟尼佛非常的伟大,具有高深的智慧。两千多年,任何时代,任何王朝,无法推翻这种理论,乃至未来无量劫,这种理论这种理念,永远能够存下去。
佛教讲的不妄语,在戒律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持不妄语戒,你的人际关系就很好处了。西方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他的知识只占30%,他的能力也只占30%,还有40%是什么呢?是人际关系。有一点知识、有一点能力,不要骄傲,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你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人家就会支持你,会拥护你。我们要认识到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
学佛的人有一种学佛人的气质,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人——很俗气,言谈举止都是目空一切,不可取。学佛的人要谦虚一点,把自己看得小一点,不要时刻把“我”放在前面,一定要尊重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在行住坐卧上都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让人家看着我们是不同于一般的人。
生活禅在德育上的妙用
现在社会上学校培养人才,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我们生活禅在德育上起到什么样的妙用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道德修养就可以提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是阐述因果关系的,所以我们的头脑中有因果关系这个概念,所作所为都要考虑到因与果的关系。《光明童子经》里面就谈到“一切众生所做业,纵经百劫亦不完,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时还自生”的因果理念。我们学佛的人第一步一定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佛教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学佛的人道德修养应该不同于一般的人。道德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上讲的所谓算盘式的道德,就是讲做一件好事就希望得到好的回报,这是一种世间的行善的道德;还有一种是不求回报的,就是佛教讲的行菩萨道,广修六度、行四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六度当中,五度五育,六度如导。也就是说,修行六度时,前面五度要靠后面的般若智慧来指导,就像在漆黑的夜晚有一盏明亮的灯指引我们修前面的五度,我们就不会偏离方向。如果没有智慧做向导,那么好心不一定得好报。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等。每年各种自然灾害大家捐款捐物,属于财布施。这几天法师们给大家讲授佛法,大和尚在这个道场举办夏令营,这都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讲别人思想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当中有一种恐怖的心理,你给他做一些思想工作,劝导他、安慰他,让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你这时候安慰他就是布施。能够做到布施才能持戒,如果你不想布施东西给别人还想占别人的便宜,就不可能持不盗戒了。不盗戒的前提就是布施。你把东西布施给别人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到不偷盗,所以说布施是持戒的基础。能够做到布施与持戒,你才能够很好的修学忍辱法门。平时我们都提倡忍,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汉字非常美,这个忍字怎么写呢
一口刀插在你的心上。从这个字表面看我们就能理解忍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达到这种条件以后,才能精进、用功、办道,不能急于求成。很多初学佛的人,希望三五天就能证到一种境界,精进用功。但适得其反,三个月过去了,境界不如前,反倒后退了。甚至有些人讲一开始最好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修行。古代的祖师大德闭关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前提是什么
他是真正看破、放下,已经自在了。我们学习佛法要有次第,从闻思修,先听闻佛法,再经大脑思考,八正道里面有个正思维。既不思考,也不听闻佛法,自以为了不起,也想向释迦牟尼佛学,在菩提树下发个愿,坐七天七夜,也没能开悟,所以说,发这种狂妄不行。虚云和尚在禅堂里面开悟,虽然是讲倒茶的时候水烫着手开悟的,但他那时候“虚空粉碎”也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啊!那境界不知经过多少年的修学才能达到。所以东风来了,要万事具备才行。先没有具备什么,东风来了也没用,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具足福慧资粮。要想修学禅定,就要把前面做到,从布施开始,持戒、忍辱,再精进用功,才能够修成。这就要由智来指导我们。我们口口声声都称中国人是大乘,都是行菩萨道的,我们要反省一下,有没有按照六度去行持。很多大护法、大居士,布施财产、物品来支持我们这个夏令营,这是行菩萨道。我们各位营员也要支持这种活动,要一代帮助一代,不仅自己修学佛法,还要有一种报恩的心。
生活禅在智育上的妙用
我们这个智慧不同于世间的那种智慧,不是让你了解或者认识多少琐碎的事物,而是让你凭着直观的感觉判断一件事情。社会上的教育都是让你学习多少知识,认识多少问题,用逻辑来推理。佛教的智育是让你直接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利弊、准确程度,完全是一种直观的判断。佛教的智育是告诉你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相互影响的现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一种智慧。它不同于传统的那种智慧,传统的教育都比较注重分析思考问题,而忽略了直观的判断。有些大作家写文章的时候写得很快,他完全是凭着直观感觉写出来的,而不是凭着我们的逻辑思维。还有些大法师讲经说法,是从自心流露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到处摘抄,别人怎么讲他怎么讲。我们要有这种智慧,不能死搬硬套,要活学活用,这就是佛教让我们要有直观判断能力。其实文字跟真实的内涵总是有距离的,实际的事不可能用文字完全表述出来。就像禅宗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另外,生活禅让我们要知足常乐。佛陀发现我们凡夫心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佛教提倡我们知足常乐。…
《生活的艺术——生活禅的妙用(贤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