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一屆夏令營 坐禅開示

  坐禅開示

  明海大和尚明契法師

  (7月24日上午)

  

  明海師:按照我們的計劃,今天還有一天的禅坐。你們不要怕,你們已經有過兩天的經驗了,所以在今天的禅坐中,一定會有比上兩天更好的表現和體驗。今天上午的禅修課程是由我主持,我們先坐一支香。請大家調整好姿勢,單盤可以,雙盤更佳。是不是都有蓋腿的?沒有的話,如果你怕著涼,坐的時候可以把兩個手放在膝蓋上,就不用結印了,放在膝蓋上就好了。先把身體前後活動一下,再活動一下頸部。大家把身體穩定下來,然後深吸一口氣,從嘴裏呼出來,叁次,不要太用力,自然的。把手放好,把眼光招呼好,雙目半閉。方法還是上次教給大家的數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呼吸上,從一數到十,如果中間把數弄丟了,不管弄丟多少次,你都回來,不厭其煩地再回來數一。你只照顧你的呼吸,和每一次呼出去數的那個數,其它的都不要管了。

  (坐禅四十分鍾)

  明海師:剛才我們坐了四十分鍾,各位感覺如何?有沒有一點進步?(衆人齊聲:“有!”)我們是有意的,最早讓你們一次坐十五分鍾,然後叁十分鍾,今天是四十分鍾。通過這種訓練,我們發現我們自己的極限,比我們平時所知道的要高得多,所以坐禅也是一個向自我的身心不斷挑戰的過程。

  這次我想著重講講坐禅當中如何調心的問題。在初學坐禅的時候,我們要把握的叁個主要問題就是調身、調息、調心。我們現在掌握的方法,是從調息入手來達到調心的目的。雖然如此,在坐禅中也會出現各種複雜情況,所以我們也要掌握在坐禅中調心的方法。坐禅調心的核心問題大家應該有所體會,我們遇到的主要困難有兩個:第一就是昏沈,是指我們的心識暗昧不明亮,就像電燈電壓不夠時昏暗的光,心識的光亮度不夠,它不能清晰地了知它現在所要把握的對象。比如我們數呼吸時發生昏沈,于是我們對呼吸不能清楚了知,雖然能一直往下數息,但數字不是很清楚。第二個問題就是掉舉,接近于散亂,即是心不斷改變目標。本來心專注于一個目標上,然後忽然掉了,又去動另外一個念頭,這叫掉舉。嚴格來說,掉舉和散亂接近,但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它們都是指我們的心不能長時間專注在某一個目標上,即是心的專注力差。

  我們坐禅遇到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昏沈,一個是掉舉。而我們要培養的心理素質第一個是專注(相對于掉舉和散亂來說),專一在一個目標上,長時間不移動、不改變。這個能力不僅對修行,對學習和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和做事的時候保持內心長時間專一于此,那麼一定會有收獲,所以佛教裏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像一匹野馬,如果能把它拴在一處,長時間用功夫,那麼什麼事情都能辦成。專注在禅定中有一個專用的名詞是“止”。第二個我們要培養的心理素質是:我們對對象總是能清晰地把握它。內心的這種清晰明了,這在禅定術語裏叫“觀”。我們要培養的就是“止”和“觀”,或者說專注與明了。我們內心專注與明了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身心就會發生一些調整和飛躍,在身體的感受上,在心智的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上都會有變化。訓練止觀的方法,我們用的是數息,也可以念佛,也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也可以參話頭,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對內心訓練的目標都是離不開“止”和“觀”的。

  在佛學裏,有時把“止”用印度梵文的音譯表示爲“叁摩地”。但“叁摩地”是從修行的結果來說明,在沒有得到這種結果以前我們訓練的就是“止”,“止”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叁摩地”現前,其實漢語中的“叁昧”就是“叁摩地”。“觀”在梵文中爲“毗婆舍那”,也是從結果上來說的,我們修行到內心的觀照力開發出來,對事物的洞察力獲得一個質的飛躍就是“毗婆舍那”,在沒有得到這種結果之前的修行和積累就是“觀”。

  下面我想再談得深入些,如果各位營員有志于長期禅修,應該掌握佛教中關于調心的技巧。即使抛開坐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行的,許多在座的營員還在上學,如何感知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是很重要的。接下來,我要講的是佛教的“七覺支”,也叫“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覺悟。本來“七覺支”的修行像我們都是談不上的,它是處于資糧位的修行人的工作。所謂資糧位就是修行人在即將見道之前做准備工作的那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修行已經到了關鍵時刻,每時每刻他的身心都處在非常重要的時刻,所以要采用佛陀開示的各種調心技巧來調整自己。打個比方,這就像汽車拉力賽中的司機,他必須保持高度警覺以對路況的改變不斷做出調整。修行就是這樣一件技巧性非常強的工作,當然我們剛開始坐一坐還不明顯,隨著我們修行的深入,修行到了很緊要的時候,我們自我調節的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七覺支”一共是七項,它是一個調節身心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是整體的、互相配合的,其中最核心的一項叫“念”,全稱應該是“正念”,有一位海外的禅師叫一行禅師,他喜歡用英文“mindful”來表示。“正念”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沒有昏沈、沒有掉舉,內心保持專一和覺照的狀態。如果借用現代管理學的名詞,即是信息及時被管理人員知道,信息保持暢通和透明。心保持正念,這是我們修行的前提。如果我們的心失去了正念,處于昏沈狀態,或者是在散亂,這個散亂也包括心被種種先入爲主的見解,被種種情緒和錯誤的見解所障礙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自己要麼是根本沒有了解,要麼就是有一個錯誤的、不全面的、偏頗的了解,這時我們對自己作出的調整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正念是我們修行的前提,非常重要,其它的“六覺支”都要以正念爲前提,以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況爲前提。

  以下的“六覺支”都是對治性的,有針對性的,它是針對我們身心的某個具體狀態來進行操作的。有一個“擇法覺支”,它是指當你在坐禅過程中看到各種境界,比如看到一條路、一個廟,聽到一個聲音之類,這時你要作一個判斷,如果你覺得這是可取的,心就會跟著走了,忘卻了當下要做的工作。總而言之,在坐禅過程中,心要運用它的揀擇的能力,不斷地辨別身心的各種情況。隨著坐禅的深入,我們內心對各種情形的判斷力,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准確,越來越正確,不會被迷惑,這種能力,就是“擇法力”提高了。一般表現爲心智變得比以前敏銳,通俗的說就是變得聰明,反應敏捷,看事物看得很深,心理學上稱爲“直覺”能力的提高,不是分析判斷,而是直覺。少數修禅的人甚至有一些少見的現象,像古代的高僧經常有這種情況,突然覺得慧力像泉水一樣湧出來,覺得一切的學問都不在話下,一切的思想學問在他這裏,只是瞟一瞟翻一翻就知道了;或者是詩性大發,隨手就是一首詩。在明朝有一位高僧叫憨山大師,他一次突然慧力一下子湧出來,他就不斷地寫詩,自己想停也停不住,寫出來都是很好的詩,直到累了蒙頭大睡,醒來以後這種現象就消失了,但他的慧力還是在那裏沒有消失,只是不會失控地表現出來。像這樣的情況是修行中的一種境界,如果執著就會成爲障礙。總之,通過坐禅,我們的心智會變得敏銳活躍、充滿靈感,如果你是學文科的可能會詩興大發,寫文章下筆千言;如果你是學理科的可能會有一個一直不明白的難題突然明白了。當然,這並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這些都只是我們的心隨著修行的深入而出現的變化。但是這裏要注意,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心就會浮起來,而且在人的性情上可能會表現出滿不在乎、狂妄、一切不在話下,會對佛經裏一些本來是很深的境界,冒出一種膚淺但是相似的理解,“啊,我證到空性了”,其實並沒有,那只是一種感覺。這些都是說明他的心浮起來了,那麼心的專注、往下沈的力量就差了,這時候要用另外一個覺支來調整,那就是“定”。在“七覺支”裏所說的概念和名相,並不是一般的羅列,而是具體的操作方法。這種操作都是在兩個方向互相平衡的,當心變得敏銳活躍、充滿靈感,如果你就讓心朝這方面發展,那你的修行也就到此爲止了,不能再深入了。所以這時候要用“定”,“定”意味著我們讓心沈下來,專一在一個目標上,深入進去。我講的這些你們也不一定會在坐禅中運用到,但是你們在生活裏也是可以用的,觀察一下你們的心,有時候會很敏銳、充滿靈感,那固然是好,但是你要放縱它呢,你也很難再進步,所以你要讓心沈下來。我們要沈下來,“還是老老實實地回到數息!”,或者像古代的大德“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不要搞這些怪名堂!”,都是這個意思,要把心沈下來。這個叫“定覺支”。

  另外,在坐禅中隨著“定”的修習,我們的心會充滿喜悅。前面說的“擇法覺支”主要是指心智的判斷力、認識力,而坐禅中情感也會發生變化,你會體驗到喜悅,看見一切人、一切事物都充滿歡喜,內心感覺很高興,這叫“喜覺支”。這種喜悅,它對我們的修行是必要的,我們需要喜悅。上次我講到我們衆生需要食物,喜悅就是一種食物,它是“識食”,是滋養我們的食物,也是讓我們對修行保持興趣、不放棄的一個重要保障。你們在學校裏上學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喜悅,那可就受罪了。沒有喜悅,身心就會沈悶枯寂,超過一定限度,還有可能會心理失常。一般來說就是沈悶枯寂,像陰天一樣,索然無味。如果你坐禅老是這樣索然無味,慢慢地會對坐禅這件事産生厭倦,下次坐禅的時候,一方面因爲信仰的力量、同修的勸導或是師父的督促,你不得不坐,另外一方面,內心不斷地發出討厭的信號:“真該死,這個坐禅”,這都是因爲心裏沒有喜悅造成的。坐禅裏的喜悅,是由于身心的平衡和諧而自然生起的,這種喜悅與日常生活中的喜悅是不同的,它是一種新的事物,新的法。這種…

《第十一屆夏令營 坐禅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習坐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