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开示
明海大和尚明契法师
(7月24日上午)
明海师:按照我们的计划,今天还有一天的禅坐。你们不要怕,你们已经有过两天的经验了,所以在今天的禅坐中,一定会有比上两天更好的表现和体验。今天上午的禅修课程是由我主持,我们先坐一支香。请大家调整好姿势,单盘可以,双盘更佳。是不是都有盖腿的?没有的话,如果你怕着凉,坐的时候可以把两个手放在膝盖上,就不用结印了,放在膝盖上就好了。先把身体前后活动一下,再活动一下颈部。大家把身体稳定下来,然后深吸一口气,从嘴里呼出来,三次,不要太用力,自然的。把手放好,把眼光招呼好,双目半闭。方法还是上次教给大家的数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呼吸上,从一数到十,如果中间把数弄丢了,不管弄丢多少次,你都回来,不厌其烦地再回来数一。你只照顾你的呼吸,和每一次呼出去数的那个数,其它的都不要管了。
(坐禅四十分钟)
明海师:刚才我们坐了四十分钟,各位感觉如何?有没有一点进步?(众人齐声:“有!”)我们是有意的,最早让你们一次坐十五分钟,然后三十分钟,今天是四十分钟。通过这种训练,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极限,比我们平时所知道的要高得多,所以坐禅也是一个向自我的身心不断挑战的过程。
这次我想着重讲讲坐禅当中如何调心的问题。在初学坐禅的时候,我们要把握的三个主要问题就是调身、调息、调心。我们现在掌握的方法,是从调息入手来达到调心的目的。虽然如此,在坐禅中也会出现各种复杂情况,所以我们也要掌握在坐禅中调心的方法。坐禅调心的核心问题大家应该有所体会,我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就是昏沉,是指我们的心识暗昧不明亮,就像电灯电压不够时昏暗的光,心识的光亮度不够,它不能清晰地了知它现在所要把握的对象。比如我们数呼吸时发生昏沉,于是我们对呼吸不能清楚了知,虽然能一直往下数息,但数字不是很清楚。第二个问题就是掉举,接近于散乱,即是心不断改变目标。本来心专注于一个目标上,然后忽然掉了,又去动另外一个念头,这叫掉举。严格来说,掉举和散乱接近,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它们都是指我们的心不能长时间专注在某一个目标上,即是心的专注力差。
我们坐禅遇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而我们要培养的心理素质第一个是专注(相对于掉举和散乱来说),专一在一个目标上,长时间不移动、不改变。这个能力不仅对修行,对学习和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保持内心长时间专一于此,那么一定会有收获,所以佛教里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像一匹野马,如果能把它拴在一处,长时间用功夫,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办成。专注在禅定中有一个专用的名词是“止”。第二个我们要培养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对对象总是能清晰地把握它。内心的这种清晰明了,这在禅定术语里叫“观”。我们要培养的就是“止”和“观”,或者说专注与明了。我们内心专注与明了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身心就会发生一些调整和飞跃,在身体的感受上,在心智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上都会有变化。训练止观的方法,我们用的是数息,也可以念佛,也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也可以参话头,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对内心训练的目标都是离不开“止”和“观”的。
在佛学里,有时把“止”用印度梵文的音译表示为“三摩地”。但“三摩地”是从修行的结果来说明,在没有得到这种结果以前我们训练的就是“止”,“止”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三摩地”现前,其实汉语中的“三昧”就是“三摩地”。“观”在梵文中为“毗婆舍那”,也是从结果上来说的,我们修行到内心的观照力开发出来,对事物的洞察力获得一个质的飞跃就是“毗婆舍那”,在没有得到这种结果之前的修行和积累就是“观”。
下面我想再谈得深入些,如果各位营员有志于长期禅修,应该掌握佛教中关于调心的技巧。即使抛开坐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行的,许多在座的营员还在上学,如何感知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佛教的“七觉支”,也叫“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觉、觉悟。本来“七觉支”的修行像我们都是谈不上的,它是处于资粮位的修行人的工作。所谓资粮位就是修行人在即将见道之前做准备工作的那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修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每时每刻他的身心都处在非常重要的时刻,所以要采用佛陀开示的各种调心技巧来调整自己。打个比方,这就像汽车拉力赛中的司机,他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以对路况的改变不断做出调整。修行就是这样一件技巧性非常强的工作,当然我们刚开始坐一坐还不明显,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修行到了很紧要的时候,我们自我调节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七觉支”一共是七项,它是一个调节身心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是整体的、互相配合的,其中最核心的一项叫“念”,全称应该是“正念”,有一位海外的禅师叫一行禅师,他喜欢用英文“mindful”来表示。“正念”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内心保持专一和觉照的状态。如果借用现代管理学的名词,即是信息及时被管理人员知道,信息保持畅通和透明。心保持正念,这是我们修行的前提。如果我们的心失去了正念,处于昏沉状态,或者是在散乱,这个散乱也包括心被种种先入为主的见解,被种种情绪和错误的见解所障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自己要么是根本没有了解,要么就是有一个错误的、不全面的、偏颇的了解,这时我们对自己作出的调整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正念是我们修行的前提,非常重要,其它的“六觉支”都要以正念为前提,以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为前提。
以下的“六觉支”都是对治性的,有针对性的,它是针对我们身心的某个具体状态来进行操作的。有一个“择法觉支”,它是指当你在坐禅过程中看到各种境界,比如看到一条路、一个庙,听到一个声音之类,这时你要作一个判断,如果你觉得这是可取的,心就会跟着走了,忘却了当下要做的工作。总而言之,在坐禅过程中,心要运用它的拣择的能力,不断地辨别身心的各种情况。随着坐禅的深入,我们内心对各种情形的判断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正确,不会被迷惑,这种能力,就是“择法力”提高了。一般表现为心智变得比以前敏锐,通俗的说就是变得聪明,反应敏捷,看事物看得很深,心理学上称为“直觉”能力的提高,不是分析判断,而是直觉。少数修禅的人甚至有一些少见的现象,像古代的高僧经常有这种情况,突然觉得慧力像泉水一样涌出来,觉得一切的学问都不在话下,一切的思想学问在他这里,只是瞟一瞟翻一翻就知道了;或者是诗性大发,随手就是一首诗。在明朝有一位高僧叫憨山大师,他一次突然慧力一下子涌出来,他就不断地写诗,自己想停也停不住,写出来都是很好的诗,直到累了蒙头大睡,醒来以后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他的慧力还是在那里没有消失,只是不会失控地表现出来。像这样的情况是修行中的一种境界,如果执着就会成为障碍。总之,通过坐禅,我们的心智会变得敏锐活跃、充满灵感,如果你是学文科的可能会诗兴大发,写文章下笔千言;如果你是学理科的可能会有一个一直不明白的难题突然明白了。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这些都只是我们的心随着修行的深入而出现的变化。但是这里要注意,这就有问题了,我们的心就会浮起来,而且在人的性情上可能会表现出满不在乎、狂妄、一切不在话下,会对佛经里一些本来是很深的境界,冒出一种肤浅但是相似的理解,“啊,我证到空性了”,其实并没有,那只是一种感觉。这些都是说明他的心浮起来了,那么心的专注、往下沉的力量就差了,这时候要用另外一个觉支来调整,那就是“定”。在“七觉支”里所说的概念和名相,并不是一般的罗列,而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都是在两个方向互相平衡的,当心变得敏锐活跃、充满灵感,如果你就让心朝这方面发展,那你的修行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能再深入了。所以这时候要用“定”,“定”意味着我们让心沉下来,专一在一个目标上,深入进去。我讲的这些你们也不一定会在坐禅中运用到,但是你们在生活里也是可以用的,观察一下你们的心,有时候会很敏锐、充满灵感,那固然是好,但是你要放纵它呢,你也很难再进步,所以你要让心沉下来。我们要沉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数息!”,或者像古代的大德“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不要搞这些怪名堂!”,都是这个意思,要把心沉下来。这个叫“定觉支”。
另外,在坐禅中随着“定”的修习,我们的心会充满喜悦。前面说的“择法觉支”主要是指心智的判断力、认识力,而坐禅中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你会体验到喜悦,看见一切人、一切事物都充满欢喜,内心感觉很高兴,这叫“喜觉支”。这种喜悦,它对我们的修行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喜悦。上次我讲到我们众生需要食物,喜悦就是一种食物,它是“识食”,是滋养我们的食物,也是让我们对修行保持兴趣、不放弃的一个重要保障。你们在学校里上学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喜悦,那可就受罪了。没有喜悦,身心就会沉闷枯寂,超过一定限度,还有可能会心理失常。一般来说就是沉闷枯寂,像阴天一样,索然无味。如果你坐禅老是这样索然无味,慢慢地会对坐禅这件事产生厌倦,下次坐禅的时候,一方面因为信仰的力量、同修的劝导或是师父的督促,你不得不坐,另外一方面,内心不断地发出讨厌的信号:“真该死,这个坐禅”,这都是因为心里没有喜悦造成的。坐禅里的喜悦,是由于身心的平衡和谐而自然生起的,这种喜悦与日常生活中的喜悦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新的事物,新的法。这种…
《第十一届夏令营 坐禅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