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喜悦出现以后,如果你执著于它,沉醉在喜悦之中,它的后果跟刚才的择法是一样的,你的心也会飘浮起来,我们常说“一个人高兴得就像在天上飘一样”,这样你的修行就很难再往前进。在这种时候,我们要用“舍”,佛教里面“舍”的本意是“平等”,喜和不喜都是一样的;修行里面得到一点成绩,和乞丐在街上讨到一点东西都是一样的,通俗地说就是“没有什么”。有了这种平等心,你就能把你现在特别执著、特别在意的感受放下。另外我们要注意,我们在内心体验到的,属于修行范畴的健康的心态不仅仅是喜,但是后果都是让我们觉得舒服,但不一定是喜,有可能是哭。有的居士听到念佛,听到唱炉香赞,他就悲从中来,他就会哭。有时听到师父诵经,内心会突然升起忏悔,眼泪就流出来了;或者是突然发现“啊,过去原来全是错的”,始知今是而昨非;或者是得到一个感恩的体验,“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我都要感谢”,这不是生活中说“谢谢”那样的肤浅,而是从内心的深处,对父母师长,对以前自己没有注意的身边的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过去遇到的敌人,遇到的挫折都升起感恩。这样一些感受它不是喜,但是它跟喜的后果是一样,都是让身心得到调整和释放,都是舒服。你别看他在那里哭,其实他很舒服,那是一种舒服的哭,和考不上大学的哭不一样的。所以造成一个后果,有一些人就执著这种感受了,他就放纵这种感受。每次听见师父念经他都悲从中来,每次都这样,那就成了泪人儿了,那不行。这个时候也是要用“舍”的,你不能完全跟着它跑,要用“舍”,就是说“没有什么,放下!”,这样你才可以继续往前走。如果你老是放纵你的这种宗教体验,比如说悲,你可能会出问题,佛经上讲“悲魔入心”。所以不能放纵它,要“舍”,“没有什么”,平常心。即使是开悟的大祖师们也是,开悟之初可能号啕大哭、踊跃欢喜,但是之后他一定还要回到平常心,他不能老那样。你们看“喜”和“舍”它们是一对,“喜”基本上也是向上的、活跃的、往上漂浮的,而“舍”是向下的、平常的。
有时候通过坐禅,身体会变得很健康很轻快,身体特别舒服,以前身体是个负担,现在真是个好东西,每时每刻给自己快乐,这个叫“轻安”。“轻安”是偏重于身体,“喜”是侧重于心灵。有些出家师父吃得很简单,但他很胖,因为他体验到轻安了,当然也不能说是胖,这在佛教中称为“拥满”。他老是轻安,所以他吃饭吃得很香,睡觉睡得质量很高。当然这不是说胖的人都得到了轻安,轻安的人都很胖,但是大概有一定比例的人是这样的。得到轻安以后,我们也容易住着它,心会缘在轻安上面,以至于修行就停滞不前了。这时我们就需要“精进觉支”,精进的意思是什么?就像一匹马已经跑得很快了,精进的意思就是再给它两鞭子,再加快些。就像古人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这个轻安没有什么,还要再往前走。你们如果坐禅坐半小时腿不痛,很舒服的话,我建议你们用“精进”,就是下次我要坐四十分钟,让它痛一痛,让自己流一流汗。因为只有精进,你才能前进。但如果精进过头了,又会出现一种情况,身心会觉得疲惫、索然无味、枯燥。因为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承受的度,如果你用功超过这个度,身体会疲倦,心会厌倦,觉得沉闷无味。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继续这样精进了,就要用别的觉支,例如用“喜”来调节,这在坐禅里有它自己的方法。你们在平时生活中,如果学习太精进觉得疲倦,你不妨转移一下目标,去打打球、听听音乐、去散散步、跟人聊聊天或者做做其他的体力劳动,这都是使我们获得“喜”的方法。
综合我上面所讲,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七觉支”愿意来说,虽然我们都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但是我们在修行初期和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运用这种调整身心平衡的技巧。因为我们的身心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利器;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身心也会成为我们的敌人,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包袱。那么它是成为包袱还是成为利器,这个要靠我们去调整。总而言之,不管生活还是修行,都要用心。我们学《净行品》有一句话叫“善用其心”,要善于不断地调整自己。如果我们要在禅坐上深入,我觉得一定要注意掌握刚才所说的调身调心的技巧,使我们的身心既不飘浮也不沉闷,不会过于活跃,也不会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应该使它始终处在一种中道的状态下前进。佛法的修行就是讲中道,昨天有营员问,柏林禅寺生活条件这么好,是不是应该吃点苦。这个问题要这样看,苦不等于修行,如果苦是修行,苦能够使我们觉悟,那么是不是到监狱里面受酷刑,我们就能觉悟啊。(掌声)所以苦不一定是修行,但放逸身心也不是修行,我们要在中间找一条中道,让我们的身心像一根琴弦,既不能太紧让它绷断,也不能太松发不出声音。这也是佛陀使用过的一个比喻。佛陀在得道前经历过六年的苦行,一天吃一颗麦子一颗麻,饿得前面的肚皮贴到后面的脊柱,都快晕倒了,后来多亏一位牧羊女供养他一碗牛奶粥。当然这确实也是个辨证法,如果你没有吃过苦,身心没有体验过那种极限,你也很难体验到一碗粥意味着什么。那个时候那一碗粥对佛陀的意义和对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经历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再喝那一碗粥,那很厉害呀,那就是最高的能量,所以他那一碗粥喝下去之后,觉得气力很充足,后来在树下打坐,终于悟道了。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一种启发,要保持中道的修行。
我简单地说这么多,下面还有时间,请明契师父就禅修给大家一点开示。明契师父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精力还是很充沛的,她是几年前由我们的师父给她主持剃度的。她学佛修行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她初次接触禅是通过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英文著作,后来她自己开始禅修,在禅修上她是有不错的体验的,我第一次见她是十年前,当时她拿一篇关于禅修体验的文章给我看,我很惊讶,根本没想到是她写的,我还以为从书上抄的呢。她目前代表汉传佛教在瑞士弘法,她经常去大学演讲,去电台广播,出席各种宗教会议,弘法的热情毫不衰减。现在我们欢迎她给我们作关于禅修的开示。
明契法师:你们累不累?(众人齐答“不累”)我希望你们不累,因为我要讲的是你们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关于到底要给你们讲些什么我已经想了六个月了。
我生在美国,美国的宪法允许公民追求他们自己认为的幸福,我很想知道各位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想过幸福的生活,幸福快乐对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同的含义,但我想说的幸福不是简单的看电视,与朋友聚餐、聊天所体验的快乐,尽管那也是一种快乐。你们还记得上次最难过的事是什么?在座各位大多数是学生,对学生来说最难过的事可能就是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但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后,你们理解了并且写出了很好的论文给教授看,这种快乐可能会伴随你们好几天。我想讲的快乐是佛陀教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感兴趣。其实要体验佛陀所讲授的佛理,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像我这样的讲课,佛法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不要仅仅被动的阅读佛经,而要积极地在生活中修证佛法。我的讲座分为两部分,中间留出时间给你们回味。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快乐很容易得到,因为你们年轻,身体健康,但如果你们和四十岁的人谈一谈,他们会告诉你,从年轻到老年的确没有快乐,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明白这一点,你们就会避免到老年时与他们想法一样。但愿你们知道佛陀所说的“四谛”中的一谛——“苦谛”,我现在把它的含义解释给你们听,苦的根源是“欲”,基本上欲不是一件坏事,每个人都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你会不想吃饭,不想吃饭就会饿死,不想睡觉,不想睡觉就会累死。然后我们就有一种妄想,觉得这种欲望是正确的,我们追随这种欲望并且相信这种欲望会带给我们快乐。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和外国人一样常常说“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个?”但我不会给你们选择,我先要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我现在告诉你们为什么追求欲望会导致痛苦,第一点,我想你们都会同意,求不得是一种苦,但如果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你们可能要去睡觉了,我更想告诉你们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是一种苦。举个例子,当你得到了你想象中的那么好的东西,最直观的例子是你给孩子一个他一直想要的玩具,他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但一两天过后,你问起他,他可能都不记得那个玩具被扔到那儿去了。现在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喜欢冰淇淋,并且每天都能吃到,从不厌倦,这种情况固然很好,但不要忘记佛陀教导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我们也在不断改变,诸事无常,我们可能一直爱一个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再爱你了,或者你发现你自己不再爱她了,这就是得到想要的东西也是一种苦的两个原因。你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但那实际是一种幻觉。其次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无常”,“无常”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件生活中特别恐怖的事情,就是你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得到并拥有你得到的东西依然是一种苦,因为你拥有之后就害怕失去,这也是一种苦,这就是生活中许多人拥有一切却从不快乐的原因。
现在大家回想一下佛陀出家之前的生活状况,当时佛陀年轻、健康、英俊、有用之不尽的金银财宝,还有一个美貌的娇妻和可爱的儿子,她的父亲死后,他就正式登基为王,你们见过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寻求苦的意义?所以你们在佛陀面前叩头的时候应该诚心地感谢他为人类找到了苦的真谛,佛陀舍弃一切优越的生活,经过六年的苦修才能得到真谛。我们教徒都相信佛陀帮我们找到了离苦得乐的方式。
下一个讲座中我就会告诉你们佛陀教导的脱离痛苦的方法,我通常讲座之后会回答提问,但今天我不想回答,希望你们自己好好想一想,回味一下!(休息十分钟)
第二部分:
明契法师:我们先等一等没有回来的人,如果那些人只听到坏消息,没听到好消息就太不公平了。(众人笑)
佛陀就是释迦牟尼,那是他证道成佛前就有的称号,但那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释迦族就像大家都是汉族一样。释迦牟尼在经过六年的苦修之后,悟到了什么,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好消息。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科学,佛陀却以一种非常科学的态度,用现代科学的思维观察思考事物。曾经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佛教,这当然非常困难,但我还是欣然接受挑战,我苦苦地思考一会儿以后告诉他,佛陀找到的是永不断裂的因果链,意思就是这件事情的因是下一个事件的果,因果因果不断相续,形成了一条不断的链。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因为通过这条链我们就能找到苦的因,通过断除苦的因来断除苦的本身。佛陀相信他找到了苦的因,并且告诉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大家就能以此来断除苦,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好消息。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进入“四谛”中的第二谛----集谛。我想你们都知道了苦是欲造成的,欲的原因是无明。我们总是幻想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总想依附于一样不变的东西,但我们经常抓不住它。佛陀是如何对待欲的呢?佛陀并没有去压抑,去断除这种欲望,这二者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某些宗教中可能有种称呼叫“原罪”,但佛陀从不说“原罪”,他认为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够技巧。说我们不够技巧,是因为我们总是想依附于某物,并且希望那是永恒,但那完全不可能,就像一个运转的叶轮机器,你想把手伸进去试一试,结果就会断掉一只手。佛陀告诉我们,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正见”,我们要具有这种正见:这个世界的一切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永恒。举个例子,女孩子喜欢写日记,有的男孩子也写,10年、20年以后再翻开当年的日记,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人了。
佛陀要告诉我们整个世界都是无常,但我们认为“世界不是无常”的无明是很强的,如果我们能断掉这个无明,我们就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另外,我们内心还有一种很强的错觉,就是对于“我”这个概念的执着,佛陀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恰恰是没有我的,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在因果链中。佛陀教导我们断除我执,我们的意识其实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愿望之外的,比方说开车的时候你可以用方向盘来控制方向,但意识是没有方向盘的。
我最后要说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记笔记就记下。如果你一旦明白意识是独立于我们的愿望之外的,那么你就会明白整个宇宙也是独立于我们的愿望之外的。希望我的讲座没有让你觉得太疲倦,南无阿弥陀佛!
明海法师:我再解释一下明契师的话,她说世界的真相本来是无常的,我们觉得痛苦是因为不了解真相而认为它“有常”。
营员:佛法修行需要实践,佛陀自己就用了49年的时间来实践,那幺你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修行,有没有想过要回欧洲为从来不懂得佛法的人教授佛法呢?如果有,你要怎么去做呢?
明契法师: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回答这一个问题。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回答,我在瑞士开两部分的课。首先,我会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向年轻人介绍佛教,如果有人有进一步的兴趣,我会开一些关于修行方面的课程。每个人的根性有差别,那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六道轮回当中,如果大家都开悟了,大家都会成佛没有差别了,但开悟这个工作需要像我、明海师和净慧大和尚这样的禅师的帮助,我们帮助你发现自己的慧根,而不是改变你。也许听英语你们觉得很无聊,但别忘了,英语对我来说也是外语,我的母语是法语,大家马上要去吃饭了,祝大家胃口好!(法语)(完)
《第十一届夏令营 坐禅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