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悅出現以後,如果你執著于它,沈醉在喜悅之中,它的後果跟剛才的擇法是一樣的,你的心也會飄浮起來,我們常說“一個人高興得就像在天上飄一樣”,這樣你的修行就很難再往前進。在這種時候,我們要用“舍”,佛教裏面“舍”的本意是“平等”,喜和不喜都是一樣的;修行裏面得到一點成績,和乞丐在街上討到一點東西都是一樣的,通俗地說就是“沒有什麼”。有了這種平等心,你就能把你現在特別執著、特別在意的感受放下。另外我們要注意,我們在內心體驗到的,屬于修行範疇的健康的心態不僅僅是喜,但是後果都是讓我們覺得舒服,但不一定是喜,有可能是哭。有的居士聽到念佛,聽到唱爐香贊,他就悲從中來,他就會哭。有時聽到師父誦經,內心會突然升起忏悔,眼淚就流出來了;或者是突然發現“啊,過去原來全是錯的”,始知今是而昨非;或者是得到一個感恩的體驗,“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我都要感謝”,這不是生活中說“謝謝”那樣的膚淺,而是從內心的深處,對父母師長,對以前自己沒有注意的身邊的人,甚至是家裏的動物,過去遇到的敵人,遇到的挫折都升起感恩。這樣一些感受它不是喜,但是它跟喜的後果是一樣,都是讓身心得到調整和釋放,都是舒服。你別看他在那裏哭,其實他很舒服,那是一種舒服的哭,和考不上大學的哭不一樣的。所以造成一個後果,有一些人就執著這種感受了,他就放縱這種感受。每次聽見師父念經他都悲從中來,每次都這樣,那就成了淚人兒了,那不行。這個時候也是要用“舍”的,你不能完全跟著它跑,要用“舍”,就是說“沒有什麼,放下!”,這樣你才可以繼續往前走。如果你老是放縱你的這種宗教體驗,比如說悲,你可能會出問題,佛經上講“悲魔入心”。所以不能放縱它,要“舍”,“沒有什麼”,平常心。即使是開悟的大祖師們也是,開悟之初可能號啕大哭、踴躍歡喜,但是之後他一定還要回到平常心,他不能老那樣。你們看“喜”和“舍”它們是一對,“喜”基本上也是向上的、活躍的、往上漂浮的,而“舍”是向下的、平常的。
有時候通過坐禅,身體會變得很健康很輕快,身體特別舒服,以前身體是個負擔,現在真是個好東西,每時每刻給自己快樂,這個叫“輕安”。“輕安”是偏重于身體,“喜”是側重于心靈。有些出家師父吃得很簡單,但他很胖,因爲他體驗到輕安了,當然也不能說是胖,這在佛教中稱爲“擁滿”。他老是輕安,所以他吃飯吃得很香,睡覺睡得質量很高。當然這不是說胖的人都得到了輕安,輕安的人都很胖,但是大概有一定比例的人是這樣的。得到輕安以後,我們也容易住著它,心會緣在輕安上面,以至于修行就停滯不前了。這時我們就需要“精進覺支”,精進的意思是什麼?就像一匹馬已經跑得很快了,精進的意思就是再給它兩鞭子,再加快些。就像古人說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現在這個輕安沒有什麼,還要再往前走。你們如果坐禅坐半小時腿不痛,很舒服的話,我建議你們用“精進”,就是下次我要坐四十分鍾,讓它痛一痛,讓自己流一流汗。因爲只有精進,你才能前進。但如果精進過頭了,又會出現一種情況,身心會覺得疲憊、索然無味、枯燥。因爲我們的身心有一個承受的度,如果你用功超過這個度,身體會疲倦,心會厭倦,覺得沈悶無味。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能繼續這樣精進了,就要用別的覺支,例如用“喜”來調節,這在坐禅裏有它自己的方法。你們在平時生活中,如果學習太精進覺得疲倦,你不妨轉移一下目標,去打打球、聽聽音樂、去散散步、跟人聊聊天或者做做其他的體力勞動,這都是使我們獲得“喜”的方法。
綜合我上面所講,從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七覺支”願意來說,雖然我們都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但是我們在修行初期和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運用這種調整身心平衡的技巧。因爲我們的身心是我們的好朋友,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利器;但是有時候,我們的身心也會成爲我們的敵人,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包袱。那麼它是成爲包袱還是成爲利器,這個要靠我們去調整。總而言之,不管生活還是修行,都要用心。我們學《淨行品》有一句話叫“善用其心”,要善于不斷地調整自己。如果我們要在禅坐上深入,我覺得一定要注意掌握剛才所說的調身調心的技巧,使我們的身心既不飄浮也不沈悶,不會過于活躍,也不會死水一潭、毫無生機,應該使它始終處在一種中道的狀態下前進。佛法的修行就是講中道,昨天有營員問,柏林禅寺生活條件這麼好,是不是應該吃點苦。這個問題要這樣看,苦不等于修行,如果苦是修行,苦能夠使我們覺悟,那麼是不是到監獄裏面受酷刑,我們就能覺悟啊。(掌聲)所以苦不一定是修行,但放逸身心也不是修行,我們要在中間找一條中道,讓我們的身心像一根琴弦,既不能太緊讓它繃斷,也不能太松發不出聲音。這也是佛陀使用過的一個比喻。佛陀在得道前經曆過六年的苦行,一天吃一顆麥子一顆麻,餓得前面的肚皮貼到後面的脊柱,都快暈倒了,後來多虧一位牧羊女供養他一碗牛奶粥。當然這確實也是個辨證法,如果你沒有吃過苦,身心沒有體驗過那種極限,你也很難體驗到一碗粥意味著什麼。那個時候那一碗粥對佛陀的意義和對我們完全不一樣,他經曆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再喝那一碗粥,那很厲害呀,那就是最高的能量,所以他那一碗粥喝下去之後,覺得氣力很充足,後來在樹下打坐,終于悟道了。所以這個故事給我們一種啓發,要保持中道的修行。
我簡單地說這麼多,下面還有時間,請明契師父就禅修給大家一點開示。明契師父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精力還是很充沛的,她是幾年前由我們的師父給她主持剃度的。她學佛修行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她初次接觸禅是通過日本禅師鈴木大拙的英文著作,後來她自己開始禅修,在禅修上她是有不錯的體驗的,我第一次見她是十年前,當時她拿一篇關于禅修體驗的文章給我看,我很驚訝,根本沒想到是她寫的,我還以爲從書上抄的呢。她目前代表漢傳佛教在瑞士弘法,她經常去大學演講,去電臺廣播,出席各種宗教會議,弘法的熱情毫不衰減。現在我們歡迎她給我們作關于禅修的開示。
明契法師:你們累不累?(衆人齊答“不累”)我希望你們不累,因爲我要講的是你們生活中非常感興趣的話題,關于到底要給你們講些什麼我已經想了六個月了。
我生在美國,美國的憲法允許公民追求他們自己認爲的幸福,我很想知道各位來到這裏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想過幸福的生活,幸福快樂對每個人肯定都有不同的含義,但我想說的幸福不是簡單的看電視,與朋友聚餐、聊天所體驗的快樂,盡管那也是一種快樂。你們還記得上次最難過的事是什麼?在座各位大多數是學生,對學生來說最難過的事可能就是聽不懂教授在講什麼,但經過長期刻苦的努力後,你們理解了並且寫出了很好的論文給教授看,這種快樂可能會伴隨你們好幾天。我想講的快樂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希望你們能感興趣。其實要體驗佛陀所講授的佛理,最好的方法並不是像我這樣的講課,佛法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所以不要僅僅被動的閱讀佛經,而要積極地在生活中修證佛法。我的講座分爲兩部分,中間留出時間給你們回味。大部分年輕人都認爲快樂很容易得到,因爲你們年輕,身體健康,但如果你們和四十歲的人談一談,他們會告訴你,從年輕到老年的確沒有快樂,這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明白這一點,你們就會避免到老年時與他們想法一樣。但願你們知道佛陀所說的“四谛”中的一谛——“苦谛”,我現在把它的含義解釋給你們聽,苦的根源是“欲”,基本上欲不是一件壞事,每個人都有欲望,如果沒有欲望,你會不想吃飯,不想吃飯就會餓死,不想睡覺,不想睡覺就會累死。然後我們就有一種妄想,覺得這種欲望是正確的,我們追隨這種欲望並且相信這種欲望會帶給我們快樂。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和外國人一樣常常說“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要先聽哪個?”但我不會給你們選擇,我先要告訴你們一個壞消息,我現在告訴你們爲什麼追求欲望會導致痛苦,第一點,我想你們都會同意,求不得是一種苦,但如果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們的,你們可能要去睡覺了,我更想告訴你們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也是一種苦。舉個例子,當你得到了你想象中的那麼好的東西,最直觀的例子是你給孩子一個他一直想要的玩具,他一開始會很有興趣,但一兩天過後,你問起他,他可能都不記得那個玩具被扔到那兒去了。現在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喜歡冰淇淋,並且每天都能吃到,從不厭倦,這種情況固然很好,但不要忘記佛陀教導我們的,這個世界是變化的,我們也在不斷改變,諸事無常,我們可能一直愛一個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再愛你了,或者你發現你自己不再愛她了,這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也是一種苦的兩個原因。你們認爲自己得到了但那實際是一種幻覺。其次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無常”,“無常”是一種真實的存在。第叁件生活中特別恐怖的事情,就是你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得到並擁有你得到的東西依然是一種苦,因爲你擁有之後就害怕失去,這也是一種苦,這就是生活中許多人擁有一切卻從不快樂的原因。
現在大家回想一下佛陀出家之前的生活狀況,當時佛陀年輕、健康、英俊、有用之不盡的金銀財寶,還有一個美貌的嬌妻和可愛的兒子,她的父親死後,他就正式登基爲王,你們見過多少人能夠像他一樣舍棄一切尋求苦的意義?所以你們在佛陀面前叩頭的時候應該誠心地感謝他爲人類找到了苦的真谛,佛陀舍棄一切優越的生活,經過六年的苦修才能得到真谛。我們教徒都相信佛陀幫我們找到了離苦得樂的方式。
下一個講座中我就會告訴你們佛陀教導的脫離痛苦的方法,我通常講座之後會回答提問,但今天我不想回答,希望你們自己好好想一想,回味一下!(休息十分鍾)
第二部分:
明契法師:我們先等一等沒有回來的人,如果那些人只聽到壞消息,沒聽到好消息就太不公平了。(衆人笑)
佛陀就是釋迦牟尼,那是他證道成佛前就有的稱號,但那並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釋迦族就像大家都是漢族一樣。釋迦牟尼在經過六年的苦修之後,悟到了什麼,就是我想告訴你們的好消息。那個時代雖然沒有科學,佛陀卻以一種非常科學的態度,用現代科學的思維觀察思考事物。曾經有人讓我用一句話概括佛教,這當然非常困難,但我還是欣然接受挑戰,我苦苦地思考一會兒以後告訴他,佛陀找到的是永不斷裂的因果鏈,意思就是這件事情的因是下一個事件的果,因果因果不斷相續,形成了一條不斷的鏈。這一點爲什麼非常重要呢?因爲通過這條鏈我們就能找到苦的因,通過斷除苦的因來斷除苦的本身。佛陀相信他找到了苦的因,並且告訴我們究竟是什麼,我們大家就能以此來斷除苦,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好消息。
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進入“四谛”中的第二谛----集谛。我想你們都知道了苦是欲造成的,欲的原因是無明。我們總是幻想世界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總想依附于一樣不變的東西,但我們經常抓不住它。佛陀是如何對待欲的呢?佛陀並沒有去壓抑,去斷除這種欲望,這二者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某些宗教中可能有種稱呼叫“原罪”,但佛陀從不說“原罪”,他認爲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爲不夠技巧。說我們不夠技巧,是因爲我們總是想依附于某物,並且希望那是永恒,但那完全不可能,就像一個運轉的葉輪機器,你想把手伸進去試一試,結果就會斷掉一只手。佛陀告訴我們,正確的解決方法是“正見”,我們要具有這種正見:這個世界的一切是無常的,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永恒。舉個例子,女孩子喜歡寫日記,有的男孩子也寫,10年、20年以後再翻開當年的日記,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人了。
佛陀要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都是無常,但我們認爲“世界不是無常”的無明是很強的,如果我們能斷掉這個無明,我們就能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另外,我們內心還有一種很強的錯覺,就是對于“我”這個概念的執著,佛陀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恰恰是沒有我的,沒有什麼是獨立存在的,一切都在因果鏈中。佛陀教導我們斷除我執,我們的意識其實是獨立存在于我們的願望之外的,比方說開車的時候你可以用方向盤來控製方向,但意識是沒有方向盤的。
我最後要說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記筆記就記下。如果你一旦明白意識是獨立于我們的願望之外的,那麼你就會明白整個宇宙也是獨立于我們的願望之外的。希望我的講座沒有讓你覺得太疲倦,南無阿彌陀佛!
明海法師:我再解釋一下明契師的話,她說世界的真相本來是無常的,我們覺得痛苦是因爲不了解真相而認爲它“有常”。
營員:佛法修行需要實踐,佛陀自己就用了49年的時間來實踐,那幺你經過幾十年的學習修行,有沒有想過要回歐洲爲從來不懂得佛法的人教授佛法呢?如果有,你要怎麼去做呢?
明契法師:因爲時間關系,我只能回答這一個問題。從最後一個問題開始回答,我在瑞士開兩部分的課。首先,我會從文化曆史的角度向年輕人介紹佛教,如果有人有進一步的興趣,我會開一些關于修行方面的課程。每個人的根性有差別,那是因爲我們還處在六道輪回當中,如果大家都開悟了,大家都會成佛沒有差別了,但開悟這個工作需要像我、明海師和淨慧大和尚這樣的禅師的幫助,我們幫助你發現自己的慧根,而不是改變你。也許聽英語你們覺得很無聊,但別忘了,英語對我來說也是外語,我的母語是法語,大家馬上要去吃飯了,祝大家胃口好!(法語)(完)
《第十一屆夏令營 坐禅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