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
生與死,對法界而言,都是平等的,旁邊這棵樹就是代表生,墳墓是代表死,法界是平等的善待生與死。因此,生、死對法界而言,是一如啊!大家要慢慢去體會這些,我們衆生怕黑洞,認爲黑洞就是死亡、就是消失,但是沒有黑洞怎幺會有白洞呢?如果沒有星球的爆炸、沒有銀河系的毀滅,怎幺會有大能源釋放出來呢?所以,有黑洞就會有白洞,你要有白洞、要有生,就一定要經過死,大家慢慢去了解,以前我們是說了悟老病死,但是現在是要來看透死亡、看透生的深層深義,現在要去看到沒有死亡。當你不接受死亡、沒有死亡,另外一邊不會有「生」啊!這是榮總醫院,如果你有被醫治好,就走前面啦!如果沒醫好,就到後門。後面這裏有死亡,這裏是産房,裏面是有「生」,因此生與死是不生不滅,不要從片段去看,你要看到總體。
如果我們從片段來看,另一個家庭是有人死亡、辦喪事,但是另一個家庭有人出生,他們在辦喜事。但是,對法界而言是維持平衡的,因此要去體會這個深義,法界是平等的對待死亡、跟對待生,沒有死亡就沒有生命,現在我們越講越深入,就是大家去了悟生死大事。一棵樹看起來樹葉都掉落,好像進入死亡的階段,但是如果它的樹葉不掉落,它的生機沒辦法出來,因此有死亡的地方,它就充滿著生機,大家慢慢去體會,它有這些變化,你容許它的變化,容許死亡、容許它的無常,你要慢慢去看到這裏面充滿著生機。當它葉子掉落之後,就充滿著一些花苞,再來就是櫻花盛開,要去看到無常的葉子掉落,容許葉子的掉落,然後才不會不斷一直長出新葉,它的樹才能夠成長,因此不要懼怕無常。
你要體會到佛教有人提出證果的人,他是來到「常樂我淨」的世界,記得!所謂「常」,不要用一般語言文字的一種固定不變的「常」去體會,是要從徹證無常法印之後,才能夠體證到那個「常」。你容許花落、花才能夠開,有花開、花落,我們要看到兩極,容許兩極的存在,這棵樹有枯死,這裏面又長出一個新的生命,再來看「在巴西的雨林深處、在森林深處,死亡的樹木,爲其它的樹木提供生長的機會,自然界沒有廢棄之物」,含意都很深,這裏是在宣說何謂不生不死,何謂「若生、若住、若異、若滅」,你會去看到你在現象界裏面,當你走在路上、走在山坡上,處處都可以去體悟,處處都可以見法的,因此我們要去看到不生不死。
這是在自然科學博物館拍攝的,現在自然科學博物館已經體悟到何謂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如果佛教還在文字堆裏面找不生不死,你沒辦法看到實相,要知道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目前已經滅絕的,可能達百分九十九,而在演化上,滅絕、生存和演變是同等重要。所以,要了悟何謂不死不生、不生不死,了悟何謂「無常法印」,大家慢慢去看葉子有綠的時候,也有黃的時候,也有掉落的時候,雲有飛來飛去,就是現象界不斷的生生滅滅,但是所謂「空」,要體悟到「空」的不生不滅,要看到現象界的生生滅滅,到處都在宣說無常法印,然後無常裏面會充滿著生機,又會不斷的長出新的出來,你要容許「無常」的存在,生命才能夠存在。
要了解「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這樣才會完全不懼怕「無常」,而且要了悟生死大事,這樣才能來到涅槃解脫的世界,慢慢去現觀整個法界大自然,大自然都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大自然養育著一切的衆生,看到「空」的這些甚深啓示,看到現象界的啓示,你懂得越多,「我慢」才會斷得越快,你的心就會越柔軟,你的頭就會低下來,身心柔軟,這樣你才能夠解脫自在,就是《心經》的世界,非常深、非常好!大家要去實修實證,如果能夠體證到《心經》的世界,而且能夠看到法界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自我」才會消失溶入,我們前面是一個「自我」,很明顯嘛!「我慢」很大,到後來當你體悟到真理實相之後,「自我」它會消失,它會溶入「空」裏面,跟法界溶爲一體,然後你的生命就會放出光芒,這是實際的太陽,這是一顆枯掉的槟榔樹,一棵枯的槟榔樹,它的生命一樣發揮出來,要去體會到原來是魚在水中,卻不知道自己浸泡在水中,人浸泡在「空」之中,卻不知道人浸泡在涅槃界裏面,然後你不知道。
現在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去認清到,原來我就浸泡在涅槃界裏面,原來我就浸泡在「空」裏面,原來我就浸泡在極樂世界裏面。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些,阿彌陀佛到處都在,跟你講經說法,你到處都可以見到法,就能夠解脫自在,這時候就能夠來到解脫自在,展現出大無畏的精神,這時候你的生命才會真正開放出來,才會放光啊!就是般若智慧。你真正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自利利他。這些人就在向上看、向前看,他們就是在看著靈鹫山上佛陀拈花微笑,就像佛陀在靈鹫山上面,但是不要又把靈鹫山變成固定的地方,靈鹫山講的就是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佛陀處處在法界裏面跟你拈花微笑,因此要去看到無常、看到「無我」、看到「空」,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何謂「拈花微笑」,你真正會看,處處都在微笑,要去看到佛陀在跟我們拈花微笑,有看到嗎?當你真正看到會會心微笑的時候,在大自然界會會心微笑的時候,哇!這樣我們上這些課,就沒有白上了。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