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

   第叁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

  

  一    雜  叁一叁(叁叁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爲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谛聽!善思!當爲汝說。

  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法義分享】

  ◎肉身是由非肉身組合而成,眼根是由非眼根組合而成。色身是由一些地、水、火、風,覆裹于空,巧妙組合而成。而地、水、火、風也是由非地水火風組合而成。

  ◎一些元素、各種因緣聚集組合而成六根。在因緣未聚合之前,六根、六識不存在;因緣渙散後,六根、六識也不存在。這就是緣生緣滅。

  ◎此經「第一義空」,一般都會解釋爲「緣起法則、無常法性」,這樣就把「空」當成空性、性空。這是誤解。若無「空」存在,現象界的緣起法則就不會存在。

  二    雜  叁叁一(二九叁)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迳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法義分享】

  ◎此經含意很深,若從語言文字相上去理解,則「涅槃、無爲、空」又會落入頭腦裏面的一種概念、名相、知見,則甚深法義盡失。

  ◎請注意下文的對比:

  ◎緣起法:(一)歸納現象界的無常法則。(二)若生、若住、若異、若滅。(叁)此有故彼有。(四)屬于有爲法。(五)這是甚深法義。(六)此屬法住智。(七)有苦集滅道。(八)此爲世俗谛。

  ◎空:(一)是指宇宙本體。(二)不生、不住、不異、不滅。(叁)涅槃寂靜。(四)屬于無爲法。(五)這是甚深極甚深。(六)此屬涅槃智。(七)無苦集滅道。(八)此爲第一義谛。(九)此爲非緣起法。

  叁    增  二一四

  彼雲何名爲空叁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爲空叁昧。

  彼雲何名爲無想叁昧?所謂無想者,于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爲無想叁昧。

  雲何名爲無願叁昧?所謂無願者,于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爲無願叁昧。

  如是,比丘!不得此叁叁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叁叁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法義分享】

  ◎「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這是如實體證到--一切萬物、一切衆生都是來自于空,也必回歸到空。

  ◎當真正體證到「空」的浩大、玄妙,那個很厲害的「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當我慢消失,就能契入「無想、無願」。

  ◎如果還有我慢與無明,就會用頭腦從文字上去思維、用有爲法去達成叁叁昧。如此的叁叁昧--似是而非。

  四    雜 四八九(四九○)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爲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法義分享】

  ◎貪瞋癡永盡、不再顛倒夢想,有何不好?爲何要排斥入涅槃?

  五    雜  六七九(六六七)

  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爲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法義分享】

  ◎喜歡原始佛法的人,大多只談分別法、緣起法、有爲法,很少談到無分別、非緣起、無爲法。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甚深極甚深的法義。對這方面,大乘經論談論的比較多,但又常形成談空說玄、高談闊論或把「空」當成頭腦中的名相、概念。

  六    雜  七六二(七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爲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汙、不染汙,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爲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汙、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法義分享】

  ◎有些學佛者會以爲佛教不談「宇宙本體」,一談這方面就認爲那是觸犯「十四無記」。這種看法有待重新評估。佛陀是不去談論世界有邊無邊,也就是不希望你成爲一般的天文學家一直要去找尋宇宙的邊際在哪裏。因爲那是沒有答案的。但若以此而認爲佛教不談論宇宙本體,那就完全錯了。

  ◎佛教裏面最深法義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體。「涅槃寂靜」是在描述本體「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

  ◎「非緣起」就是指宇宙本體--「空海」。「無分別法」是指體證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戲論滅。但這都不是用頭腦所能思維想象的。

  七    中  叁○

  諸賢!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複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于空,便生身名。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法義分享】

  ◎宇宙本體--「空」是無邊無際,含容十方世界,含容一切的日月星辰、含容一切山河大地、含容一切衆生,也貫穿一切衆生、貫穿一切日月星辰、貫穿一切現象界。這個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極甚深。

  ◎若沒有「空」,就不可能有現象界萬事萬物的存在。若沒有萬事萬物,就不可能歸納出緣起法則。

  八    雜 二七二(二七叁)

  時,有異比丘獨靜思惟:雲何爲我?我何所爲?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雲何?眼是常、爲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複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複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時,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法義分享】

  ◎請留意本節提到「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這裏所提到的空是指本體的空。只有「空」,才能符合「常、恒、住、不變易」。

  ◎緣起法則是在歸納現象界萬事萬物生滅的總原則。現象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滅、剎那生滅變易。

  九    雜  五六六(五六七)

  「無量叁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叁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叁昧。雲何爲無相叁昧?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叁昧。雲何無所有心叁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叁昧。雲何空叁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叁昧,是名爲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複問長者:「雲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诤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诤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诤者是無所有。複次,無诤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