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
爲什幺這一系列要放在後面?因爲這是屬于聞、思、修、証的實修之後,後面証悟的內容,如果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直接講後面的「涅槃、無爲、空」,你沒有辦法了解,還只是一個空洞、抽象,「空」還是很空洞、很抽象。爲什幺這裏很深呢?佛陀有跟我們講過,你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要先了解前面的「叁法印」、「四聖谛」,你先了解、、徹底體証之後,再來才能夠具體的體証到「空」。
「空」有二個主要的內涵,第一個是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空間」,無限的空間,「空」的第一個具體內容,它有無限的空間,無邊無際,無限的空間不只包含你、我,包含山河大地,還包含一切的日月星辰,包括整個銀河系、整個宇宙,「空」都把它包容。這個空,除了它本身是無限的空間以外,再者就是無限無邊無際的「空」裏面,它蘊藏無量的能源,「空」就好像海洋,能源就好像海洋裏面的氯化鈉,那些海水裏面鹹鹹的鹽份,它都是彌漫在整個海水裏面,但是我們可以從海水裏提煉出鹽粒,因此「空」裏面的這些能源,當因緣俱足的時候,它會從極微小的粒子開始,極微粒子然後慢慢再轉換成原子、分子,然後再轉換成所有一切物質出來。
空,除了是代表無限的空間以外,再來它是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能源。「空」是「無色界」,無質、無礙,因爲「空」沒有質、沒有礙,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物質的存在,這就是「以有空義故」,所以一切「有」才能夠存在、才能夠成立。因爲有無限的空間爲背景、爲舞臺,所以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夠存在,必須要有無色界的「空」,沒有物質、沒有質礙,沒有任何阻礙的「空」,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存在。但是,現象界的一切,它卻是生生滅滅,只有「空」本身,因爲它不生不滅,所以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生生滅滅。佛教界對「空」方面,很少有正確的解讀,很感慨的就是說,大家把實際的「空」,都變成很抽象的「空」,都把它變成是頭腦裏面的空性、空洞、頑空、斷滅空,那都不是「空」的本意。
所以,我們現在再把「空」解析一下。第一個「空」沒有質,能夠容納一切物質的存在,而一切物質就是現象界,「空」是無色界,因此「空」能夠容納一切色界的存在。所謂「色界」、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空」裏面沒有聲音,因此它能夠容納有聲音的存在,因爲「空」沒有聲音,就是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的吵吵雜雜,「空」、它不生不滅,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的生生滅滅。「空」裏面沒有苦、集、滅、道,現象界裏面有苦、集、滅、道;「空」裏面沒有生、老、病、死,現象界裏面有生、老、病、死。所以,《心經》所講的世界,都是直指宇宙本體的空,沒有本體空這個舞臺的存在,現象界的一切沒辦法存在。一切來自于空、一切回歸到空,以空爲背景、以空爲舞臺。
(第一節)「我今當爲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現在是要講解第一義空經,前面都講世俗谛,現在是要講解第一義谛,因此龍樹也講,如果你不依世俗谛,就沒辦法了解第一義谛,沒有前面那些基礎,沒辦法了解後面所講的第一義谛。「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所謂的俗數法,「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這裏面經文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深。
第一空義經就是「眼生時有無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就像烏雲密布、雷電交加,雷電産生時,因爲烏雲密布當下,因緣俱足形成的時候,當下它就産生雷電。當它打雷之後,會釋放出很多的能源、壓力,它都會釋放出來,這時候當下它的因緣又不足了、又消失了,于是雷電馬上又消失。所以,雷電的産生不是說從外太空,然後一個雷神下一道指令,用個雷射把它射到這裏來,然後打過那個壞人之後,又跑回外太空去。如果它從一個地方跑到這裏來,然後又從這裏跑回去,叫做「有來有去」。但雷電的産生,它是當下因緣俱足的時候,它就發生。就好像說大家敲鑼打鼓,你打或是你拍那個合掌、拍手這樣,你一拍那個聲音它就出來了,當因緣俱足的時候,它就會産生;當因緣不俱足的時候、它就消失,意即「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海洋裏面有很多的波浪,當因緣形成俱足,于是波浪就産生。當因緣不足的時候,波浪就消失,所以它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滅,生滅變化。波浪它不是說:喔!太平洋的波浪是從前一世從大西洋那邊,然後投胎轉世來到太平洋這裏。如果有一個真常的我,輪回轉世就是你這個波浪的前世就是在大西洋,你因爲覺得那邊不好,或是說你在那邊做不好,于是再投胎轉世來到太平洋,變成有一個實質的波浪,從大西洋那邊,然後消失之後,它是從潛入到海底裏面,然後從海底裏面一直一直移動,移到太平洋,叫作有一個真常的「我」在輪回。但是佛陀看出來的真實的現象界不是這樣,那是一般衆生的觀念,認爲一個真常的我。
佛陀講「無我」,因爲這個「我」是緣聚而生,波浪也是緣聚而生,因此波浪的形成也是「生時無有來處,波浪滅時無有去處」,它不是說我這個波浪在這裏消失之後,然後又跑到其它大洋去,它消失就是回歸大海,因緣形成就形成波浪出來,消失就是回歸大海。「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的眼,事實上是一種「眼識」,當我們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之後,當下你産生覺受,眼睛看到東西之後,然後你有所體會,這樣産生的就是「眼識」。爲什幺「無有來處,無有去處」呢?如果它有一個來去,以光速來講,用光速在跑,一秒鍾跑叁十萬公裏,從我們地球發射出去,跑到太陽那裏需要八分鍾,如果我們跑到最近的恒星,也要3.4光年,從這裏發射無限雷波出去,也要跑叁年半,用光速在跑要跑叁年半之後才跑到那邊。
如果最近的銀河系,哇!那是要十幾萬光年,在更遠的那些,都是要上百萬光年,有的是千萬,如果它有一個來去,眼睛的眼識生,它是有來有去,就像我們現在用眼睛,然後像無限雷波投射出去,想要看太陽,現在有一個意念要投射出去,想要看到太陽要多久?你用光速來看,也是要八分鍾之後才能夠看到,因爲你是從這裏出發,然後跑到那邊去,叫做「有來有去」。如果你要看到天上星星,晚上說要來看星星,你躺在那裏,但是你現在從這裏出發看,等到天亮時候才會到達星星那邊?事實上不是這樣,我們眼睛的眼識一産生,它是當下、剎那,馬上就看到在遙遠的銀河系,如果是鷹眼,一看就是十萬光年外的,我一樣剎那馬上就看到,因此眼識的産生有沒有距離?它沒有距離、沒有來去。
如果你有一個距離、有來有去,它就有時間性,所以你就要從這裏跑到那邊,然後它就會有時間性,但是當它因緣俱足的時候,你要看:耶!馬上就看到,像哈伯太空望遠鏡也是一樣,因爲它是用望遠鏡直接透過我們的眼識去看,所以它不是用電波送出去。所以,你要看到多遠?馬上十萬光年、百萬光年外面的,都可以看得到;一億光年外面的,一樣可以看得到,即是「眼識生時有無來處,滅時無有去處」。所謂「有來有去」,我們是從甲地到乙地,比如從中和出發來到中鼎,叫做我來到中鼎,如果說我從中鼎回來,以中和來講,我是說我去到中鼎。但是,如果我從中鼎到這裏:喔!我又回來,你有距離,它就有「來、去」的問題,這是物質現象界的一切。
但是「空」呢?記得!「空」它是一體的,含意很深!「空」表面上是無邊無際,但事實上它又是一體,一體裏面它都是馬上就生,看到馬上就看到,沒有一個距離。「空」是一體,它是沒有分隔的,像臺北縣、臺北市還有分隔,臺灣、大陸還有分隔,你還有距離,有距離就有時間,但是整個「空」,它是一體沒有分隔,因此它沒有時間性。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就好像波浪,「眼不實而生」就是眼識要産生,它也是「六根」,有這樣健全的「六根」,還有外面的「六塵」,這樣的一個境界,當因緣産生的時候,它就馬上産生。眼晴、你的六根,它不是一個實際實體的存在,它也生滅變化,它也是因緣俱足。「不實而生」它不是一個實體不變的實體,它的産生、波浪的産生,它也是因緣俱足而産生,「不實」不是一個不變的,事實上它是因緣俱足,而且它本身也是會變的。
「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當因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波浪也是一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有業報而無作者」就是說有業報,很多人當作一個業力輪回,不要把那些牽扯這樣啦!「有業報而無作者」當因緣俱足,就像雷電因緣形成,雷電可以散出光,散出巨大的能,而且它也會電死人、打死人,它能夠起作用。當因緣俱足時,它能夠起作用,叫做有業報,就像海洋的波浪,當它因緣形成時,波浪很大、力量很大,它可以形成浪花或是沖擊大石頭。就好像說你的産生也是一樣,你、我、他都是因緣俱足而生,但是當形成的時候,你可以作工作,你可以來中鼎這裏做你的工作,也可以出差去做什幺事,你也可以上班,也可以燒飯、煮菜,當它形成的時候,你可以做各種工作,但都是因緣形成。所以,因緣形成的時候,它是「有業報」,你可以做什幺,但是「而無作者」。
「無作者」就是沒有一個實體不變的我,也沒有人在操控你、在主宰你。「有業報而無作者」,包括說我們很容易産生:喔!我今天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作,喔!我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爲我很有才華、很厲害,你有「我」的一種意思,叫做「有作者」。你…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