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

  

  为什幺这一系列要放在后面?因为这是属于闻、思、修、証的实修之后,后面証悟的内容,如果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直接讲后面的「涅槃、无为、空」,你没有办法了解,还只是一个空洞、抽象,「空」还是很空洞、很抽象。为什幺这里很深呢?佛陀有跟我们讲过,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要先了解前面的「三法印」、「四圣谛」,你先了解、、彻底体証之后,再来才能够具体的体証到「空」。

  「空」有二个主要的内涵,第一个是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空间」,无限的空间,「空」的第一个具体内容,它有无限的空间,无边无际,无限的空间不只包含你、我,包含山河大地,还包含一切的日月星辰,包括整个银河系、整个宇宙,「空」都把它包容。这个空,除了它本身是无限的空间以外,再者就是无限无边无际的「空」里面,它蕴藏无量的能源,「空」就好像海洋,能源就好像海洋里面的氯化钠,那些海水里面咸咸的盐份,它都是弥漫在整个海水里面,但是我们可以从海水里提炼出盐粒,因此「空」里面的这些能源,当因缘俱足的时候,它会从极微小的粒子开始,极微粒子然后慢慢再转换成原子、分子,然后再转换成所有一切物质出来。

  空,除了是代表无限的空间以外,再来它是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能源。「空」是「无色界」,无质、无碍,因为「空」没有质、没有碍,才能够容纳现象界一切物质的存在,这就是「以有空义故」,所以一切「有」才能够存在、才能够成立。因为有无限的空间为背景、为舞台,所以现象界的一切才能够存在,必须要有无色界的「空」,没有物质、没有质碍,没有任何阻碍的「空」,现象界的一切才能存在。但是,现象界的一切,它却是生生灭灭,只有「空」本身,因为它不生不灭,所以才能够容纳现象界的生生灭灭。佛教界对「空」方面,很少有正确的解读,很感慨的就是说,大家把实际的「空」,都变成很抽象的「空」,都把它变成是头脑里面的空性、空洞、顽空、断灭空,那都不是「空」的本意。

  所以,我们现在再把「空」解析一下。第一个「空」没有质,能够容纳一切物质的存在,而一切物质就是现象界,「空」是无色界,因此「空」能够容纳一切色界的存在。所谓「色界」、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空」里面没有声音,因此它能够容纳有声音的存在,因为「空」没有声音,就是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才能够容纳现象界一切的吵吵杂杂,「空」、它不生不灭,才能够容纳现象界一切的生生灭灭。「空」里面没有苦、集、灭、道,现象界里面有苦、集、灭、道;「空」里面没有生、老、病、死,现象界里面有生、老、病、死。所以,《心经》所讲的世界,都是直指宇宙本体的空,没有本体空这个舞台的存在,现象界的一切没办法存在。一切来自于空、一切回归到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

  (第一节)「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现在是要讲解第一义空经,前面都讲世俗谛,现在是要讲解第一义谛,因此龙树也讲,如果你不依世俗谛,就没办法了解第一义谛,没有前面那些基础,没办法了解后面所讲的第一义谛。「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所谓的俗数法,「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这里面经文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

  第一空义经就是「眼生时有无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就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雷电产生时,因为乌云密布当下,因缘俱足形成的时候,当下它就产生雷电。当它打雷之后,会释放出很多的能源、压力,它都会释放出来,这时候当下它的因缘又不足了、又消失了,于是雷电马上又消失。所以,雷电的产生不是说从外太空,然后一个雷神下一道指令,用个雷射把它射到这里来,然后打过那个坏人之后,又跑回外太空去。如果它从一个地方跑到这里来,然后又从这里跑回去,叫做「有来有去」。但雷电的产生,它是当下因缘俱足的时候,它就发生。就好像说大家敲锣打鼓,你打或是你拍那个合掌、拍手这样,你一拍那个声音它就出来了,当因缘俱足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当因缘不俱足的时候、它就消失,意即「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海洋里面有很多的波浪,当因缘形成俱足,于是波浪就产生。当因缘不足的时候,波浪就消失,所以它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生灭变化。波浪它不是说:喔!太平洋的波浪是从前一世从大西洋那边,然后投胎转世来到太平洋这里。如果有一个真常的我,轮回转世就是你这个波浪的前世就是在大西洋,你因为觉得那边不好,或是说你在那边做不好,于是再投胎转世来到太平洋,变成有一个实质的波浪,从大西洋那边,然后消失之后,它是从潜入到海底里面,然后从海底里面一直一直移动,移到太平洋,叫作有一个真常的「我」在轮回。但是佛陀看出来的真实的现象界不是这样,那是一般众生的观念,认为一个真常的我。

  佛陀讲「无我」,因为这个「我」是缘聚而生,波浪也是缘聚而生,因此波浪的形成也是「生时无有来处,波浪灭时无有去处」,它不是说我这个波浪在这里消失之后,然后又跑到其它大洋去,它消失就是回归大海,因缘形成就形成波浪出来,消失就是回归大海。「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的眼,事实上是一种「眼识」,当我们的「六根」与外面的「六尘」接触之后,当下你产生觉受,眼睛看到东西之后,然后你有所体会,这样产生的就是「眼识」。为什幺「无有来处,无有去处」呢?如果它有一个来去,以光速来讲,用光速在跑,一秒钟跑三十万公里,从我们地球发射出去,跑到太阳那里需要八分钟,如果我们跑到最近的恒星,也要3.4光年,从这里发射无限雷波出去,也要跑三年半,用光速在跑要跑三年半之后才跑到那边。

  如果最近的银河系,哇!那是要十几万光年,在更远的那些,都是要上百万光年,有的是千万,如果它有一个来去,眼睛的眼识生,它是有来有去,就像我们现在用眼睛,然后像无限雷波投射出去,想要看太阳,现在有一个意念要投射出去,想要看到太阳要多久?你用光速来看,也是要八分钟之后才能够看到,因为你是从这里出发,然后跑到那边去,叫做「有来有去」。如果你要看到天上星星,晚上说要来看星星,你躺在那里,但是你现在从这里出发看,等到天亮时候才会到达星星那边?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眼睛的眼识一产生,它是当下、剎那,马上就看到在遥远的银河系,如果是鹰眼,一看就是十万光年外的,我一样剎那马上就看到,因此眼识的产生有没有距离?它没有距离、没有来去。

  如果你有一个距离、有来有去,它就有时间性,所以你就要从这里跑到那边,然后它就会有时间性,但是当它因缘俱足的时候,你要看:耶!马上就看到,像哈伯太空望远镜也是一样,因为它是用望远镜直接透过我们的眼识去看,所以它不是用电波送出去。所以,你要看到多远?马上十万光年、百万光年外面的,都可以看得到;一亿光年外面的,一样可以看得到,即是「眼识生时有无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所谓「有来有去」,我们是从甲地到乙地,比如从中和出发来到中鼎,叫做我来到中鼎,如果说我从中鼎回来,以中和来讲,我是说我去到中鼎。但是,如果我从中鼎到这里:喔!我又回来,你有距离,它就有「来、去」的问题,这是物质现象界的一切。

  但是「空」呢?记得!「空」它是一体的,含意很深!「空」表面上是无边无际,但事实上它又是一体,一体里面它都是马上就生,看到马上就看到,没有一个距离。「空」是一体,它是没有分隔的,像台北县、台北市还有分隔,台湾、大陆还有分隔,你还有距离,有距离就有时间,但是整个「空」,它是一体没有分隔,因此它没有时间性。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就好像波浪,「眼不实而生」就是眼识要产生,它也是「六根」,有这样健全的「六根」,还有外面的「六尘」,这样的一个境界,当因缘产生的时候,它就马上产生。眼晴、你的六根,它不是一个实际实体的存在,它也生灭变化,它也是因缘俱足。「不实而生」它不是一个实体不变的实体,它的产生、波浪的产生,它也是因缘俱足而产生,「不实」不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上它是因缘俱足,而且它本身也是会变的。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当因缘缘聚而生、缘尽而灭,波浪也是一样,缘聚而生、缘尽而灭。「有业报而无作者」就是说有业报,很多人当作一个业力轮回,不要把那些牵扯这样啦!「有业报而无作者」当因缘俱足,就像雷电因缘形成,雷电可以散出光,散出巨大的能,而且它也会电死人、打死人,它能够起作用。当因缘俱足时,它能够起作用,叫做有业报,就像海洋的波浪,当它因缘形成时,波浪很大、力量很大,它可以形成浪花或是冲击大石头。就好像说你的产生也是一样,你、我、他都是因缘俱足而生,但是当形成的时候,你可以作工作,你可以来中鼎这里做你的工作,也可以出差去做什幺事,你也可以上班,也可以烧饭、煮菜,当它形成的时候,你可以做各种工作,但都是因缘形成。所以,因缘形成的时候,它是「有业报」,你可以做什幺,但是「而无作者」。

  「无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实体不变的我,也没有人在操控你、在主宰你。「有业报而无作者」,包括说我们很容易产生:喔!我今天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作,喔!我很有成就感,这是因为我很有才华、很厉害,你有「我」的一种意思,叫做「有作者」。你…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