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P6

  ..续本文上一页、还有我慢,都在错误的颠倒梦想里面。当你把这种颠倒梦想的世界转过来之后,就成为一个觉悟者,因此所谓觉悟也都是心,你是觉悟到真理实相,然后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你在苦海或是出离苦海,只是「转念」,是扭转我们错误的观念,这样而已,让它成为正确,你不要去转外境,也不要说我要离开这个世界,然后跑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够解脱,不是这样啦!你的念头、心念没有更改,你从台湾移民到美国,还是在苦海里面;你离开这个世界,跑到他方世界去,你还是在苦海里面。

  如果你的念头能够转过来,到哪里都是净土,所谓「心净佛土净」,净土思想的核心就是在心净、心的净化。「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前面讲说无常生灭变异,但是讲到「空」的时候,就会讲「常、恒、住、不变易法」,都是直接希望我们能够去体証到本体空的特性,体道、悟道而行道。

  「空无我、我所……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这里所提到的「空」,是指本体的「空」,只有「空」才能够符合「常、恒、住、不变易」。「缘起法」则是在归纳现象界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总原则,而现象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灭、剎那生灭变易。

  (第九节)什幺叫做「无量三昧」呢?就是要发出我们慈、悲、喜、舍之心,这就是四无量心,慈、悲都是可以打开我们原来狭宰的心胸,让它成为无边无际的,当你真正大慈大悲,会超越原来的亲疏观念,会超越人我相、亲疏相,要从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体悟,然后打开我们的心量,从点、线、面、空间,逐渐的扩大。「云何为无相三昧?」「云何为无所有心三昧?」「云何为空心三昧?」什幺叫「无相三昧」?「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如果你看到一个境界,抓取外面的六尘,于是你的心就像摄影机把它拍摄下来,就留在你的心中。就把那个影像留在你的脑海里面,包括声音,本来声音是流过,它就穿流而过,但是偏偏人家讲一句话,你不喜欢听的,就把那一句话抓下来,让自己这样受苦、折磨,然后还在责怪别人不该讲那些、别人怎幺样……,是我们自己的心量很有限,法界的法流要穿流而过,你就不让它流过,然后你就把它抓下来。

  是自己的心量不大、去碍到,还责怪外面的境界。因此,要看到你所有内心的苦,是来自于我们的颠倒梦想、我们错误的抓取。当你看到之后,你就能够全然的放开,像有一位同修跟我讲,她在一个地方看到二个小孩在吵架,在那里哭了好像很伤心,但是几分钟之后回来看那二个小孩,人家已经玩成一堆了,她也很惊讶的问:「奇怪!你们刚才不是在吵架吗?你刚才不是在哭吗?怎幺现在又玩在一起?」小孩就说:「我们已经讲合了啦!我们已经讲好了啦!」小孩子的吵架,5分钟就过了,大人的吵架呢?我们的心是如此在抓取,小孩子展现出的纯真,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大人却常常被几年前人家一句话,哇!到现在还去碍到。小孩子处处都在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回到纯真、纯朴。所以,修行到后来就是返璞归真,不管是佛陀、耶稣、老子,他们都是指出同样的例子--返璞归真。

  「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一个真正体証到「空」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是无边无际的一种包容量,所以「无诤者第一无量」,体証「空」的人,一定是展现出无量之心、大慈大悲,他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不是用口号,真的是做出来,就像德丽莎修女就是那种超越,至于她体証到哪里?有没有到究竟解脱?我们暂时保留,但是她展现出来的,超越了国家的界线,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宗教的界线,不是因为你是跟我信仰相同的教徒,我才接纳你,不是这样啊!都是展现一种无量的境界--「无诤」。

  贪、瞋、痴都是有相、有所抓取。体証「空」的人,他是超越二元对立,他是不会抓取,不会二元对立,「有相」就是在二元对立里面,「无相」就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好恶、标准。如果没有体証到「空」,就还会有一个我、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家人、我的亲人、我的上师、我的法……,都会抓得很紧。如果体証「空」的人,是会来到无我、无我所,但不是说体証到「空」的人,结果你对自己的家人都不认识,不是这样啊!大家慢慢的去体会,不要从语言、名相、表相上面去体会,对家人有抓取就苦啊!包括不只对家人的抓取是苦啊!你对自己的抓取就是一个苦,有抓就有苦。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如果有贪、瞋、痴,就一定在那里不断的诤辩,真正体証「空」的人是来到「无诤」,包括说贪、瞋、痴这些都止息了,而且他是「常住不变易空」,証到三果的人,都还会进进出出。一个真正四果的人,体証到「空」、「自我」消失之后,完全没有我慢,贪、瞋、痴完全止息的,他的心一样会来到「常住不变易空」,与「空」相应。这里的「空」都是指本体的空,不是头脑里面的空性、性空、顽空、空无边处定,后段具体指出「入空戏论灭」,但是不要把「入空戏论空灭」的「空」,变成个人头脑里面的一个名相、知见,「空」然后又在空性、性空,不断的诤论不休,就像戒律本来是要止诤、止息纷争,结果却制定了很多的戒律,增添很多的不必要的争端。

  空,本来就是要息诤,就是要无诤,结果众生却不断的在空论里面,一直的在那里诤辩不休,「谁的才是究竟啊?谁的才是高啊?……」把佛法一直变成一种诤辩,这样很可惜,因此要真正做到「入空戏论灭」。

  (第十节)「云何缘生法?」缘生法、因缘法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缘俱足就会产生,缘生缘灭就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是现象界的一切。「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佛陀就讲大自然的法则、「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不是我佛陀所创造、所发明的,不管我佛陀有没有出生?有没有出世?这些法则都是存在的,「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所谓「法界」,就是现象界与「空」整个合起来,我们称作「法界」,法是在诠述现象界生生灭灭的变化,因此无常、三法印、四圣谛,都是在诠述现象界,这些法则一定是「法住法界」,也就是整个的宇宙、大自然的运作法则,它一定是相同的,现象的一切一定是有这些现象,「三法印」一定是「法住法界」,因此「法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诠述。

  我们佛门里面常常都是「见指不见月」,包括「三法印」或是「四圣谛」,无常、无我的诠述,事实上都是要来描述真理实相的存在特性,让我们了解之后,能够回归、能够见到月,让我们了解法界的特性,能够回归到法界。但是众生常常就迷在手指上面--见指不见月,佛陀就讲我归纳出这些法则,不是我创造、发明的,这些法则是「此法常住」,这些法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它是本来就如此,跟整个大自然的运作一定是相同的。「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我佛陀只是如实去观察到大自然的实相、现象,这样而已。我佛陀只是看到实相,然后把这些真理实相、法则,如实的跟大家讲,然后我远离了过去错误的认知,远离了颠倒梦想、出离了苦海,于是我把这一条从苦海迈向解脱的整个路程,如实的告诉大家,我只是这样如实的叙述而已,这些都不是我的,因此「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如果还有我私人的祕法,认为要对我多好、要对我怎幺巴结、要供养我多少、要捐出多少,我才跟你讲什幺法……,法还分为很多等级,你要赞助多少,才跟你讲到什幺法……,都是在贩卖佛法,其实没有私人的法。如果有私人的法,里面是有我是、我能、我慢,个人还创造出一些法,属于私人的法,不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佛陀就很如实告诉我们:这些法则本来就存在,我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协助大家去看到,将来大家都是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我佛陀只是个指月的工具,协助你们去看,你们不要把目标锁定在我的身上,锁定在佛陀身上,这样就很糟糕,又是「见指不见月」。

  如果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法门,抱着某种法门死死不放,或是抱着一个大师,抱着一个偶像不放,这样表示还没有见到「月」。如果一个善知识不是协助你去见到「月」,你跟他学法越久,结果他强调自己很厉害,于是对他的关系越抓越紧,表示这位善知识没有真正见到法,还是在树立山头,树立我是、我能--很厉害的权威偶像,这样很可惜!所以,佛陀都很坦白告诉我们:我佛陀只是个「指月的手指」,佛陀以前协助大家去见法很快。再者,虽然佛陀本身门下的弟子很多,但是佛陀还是一样自己托钵,然后到处去弘法、讲经说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聚众数百人、数千人,都是协助大家解脱、见法,然后弟子随缘到各处去弘法,佛陀也是一样到各处去。佛陀本身没有建立道场,如果人家有供养道场,有一个方便的地方,有因有缘就来这里讲经说法,因缘可以就在这里一段期间,但是他一样到处在讲,并没有一处是属于佛陀自己的。所以,我们真的要把「无我」展现出来,不是嘴巴讲「无我」,然后心里面却都是在抓「我」。

  「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现象界的一切,它是生、住、异、灭,如果有所抓取,你的忧悲苦恼就跟着来。「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我佛陀宣说的缘生缘灭法则、无常法印、无我法印、涅槃寂静,一定是「此等诸法,法住、法空」,这些法一定都是永远存在的,只要现象界存在,一定都是跟整个大自然、宇宙同步进行,不是在地球才适应,其他星球就不适应,不是说在地球才有无常…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