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你把无明转为明,就是把无知转为知,正确而清楚的了知何谓「明」。「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如实知」,再来「有分别、无分别如实知」,「缘起、非缘起」法,你都「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就是一种觉悟、真正智慧的正见。
【法义分享】有些学佛的人会以为佛教不谈「宇宙本体」,一谈这方面就认为那是触犯「十四无记」。这种看法有待重新评估。佛陀是不去谈论世界有边无边,也就是不希望你成为一般的天文学家一直要去找寻宇宙的边际在哪里。因为那是没有答案的。所以,不谈有边无边,是不希望你成为天文学家一直在探讨那些边,但是如果你以此而认为佛教不谈论宇宙本体,那就完全错了。佛教里面最深法义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体,「涅槃寂静」是在描述本体「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因为有空的不生不死,所以才能够容纳现象界的生生灭灭,都是直指本体空,「非缘起」就是指本体空,「非缘起」就是指宇宙本体--「空海」。「无分别法」是指体証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戏论灭,但这都不是用头脑所能思维想象的。「空」是法尔如斯、本来就存在,不要以为想象,很抽象、很虚伪,当大家逐步去了解之后,你就不会怕,就能够溶入「空」里面。
(第七节)「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地、水、火、风各种材料、因缘组合,缘起的现象组合起来,它必须架构在「非缘起」的「空」上面,这个「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空」,你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没有「空」,你不能够活着;没有「空」,你不能够动作、不能够工作,但是最重要的「空」,是平常大家看不到、触不到,你天天都看不到、触不到,你天天都浸泡在「空」里面,但是你就不知道,就像海中的鱼在海里面游来游去,但是你就没有觉悟到自己就浸泡在海水里面,你就浸泡在空海里面,但是你就不知道「空」是什幺,你就看不到。
我们一看过去,那里有一幅很美丽的图画,或是一看过去,那里有面墙壁,我们就只是看到有为、看到有色的、看到物质,但是这之间的空、空间,大家都看不到。事实上,我们真正要使用的是「空」,真正能够让你活、让你作工作的,都是那个「空」。我们架构这栋房子,架构这栋中鼎大楼,用那些钢筋、水泥……很多的材料,我们架构起来,记得!不是要在那些材料上面,我们要的是整个架构组合起来所腾出来的空间,我们要的是「空」,所以大家不要再怕「空」。当你真正体会到「空」之后,才会跟它溶为一体,解脱自在啊!
「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血肉,缠裹于空,便生身名」因此不要以为只有四界分别观,只有地、水、火、风,如果没有「空」,你不可能存在。如果只是在四界里面--地、水、火、风,你只是在四种界里面的分别观,只是在五蕴身心里面的点、在线用功,看不到整个法界,「我慢」不会断的,深层的「我慢」不会断的。所以,一定要去体証到「空」,地、水、火、风,然后跟无上甚深微妙法的「空」,非常深、非常玄的「空」组合之后,有机生命体就能够存在,就会有身、心出来。
「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如果看到现象界的这些生生灭灭,就是缘起,就见到法。「法」就是无常法印,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它就是一直在生灭变化,若见缘起就见法,你会看到无常法印,也会看到无我法印,也会看到涅槃、无为、空。从缘起,你了解、解读甚深的缘起之后,就能够体証到「空」,如果没有真正好好去解读缘起,没有好好去体証「三法印」,你所讲的「空」,都是变成空洞的「空」。所以,宇宙本体—「空」,是无边无际、涵容十方世界,涵容一切的日月星辰,涵容一切山河大地。「空」它是涵容一切、涵容一切众生,不但是涵容、而且还贯穿,贯穿一切众生,贯穿一切日月星辰,贯穿一切现象界,这个「空」绝不是顽空、绝不是断灭空,这个「空」是很玄、很妙、很深、甚深极甚深。
空气要进入我们身体,它是必须要从鼻腔里面进去,但是「空」是整个包容、而且贯穿,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空气、风是从上、下、左、右这样闪开、闪开,风是一定要闪开、一定要让开,因为风也是物质界的,物质界一定要让开,你的车子才能够过去。所以,你的车子开过去,那个风一定要让开、让开,所以风没办法贯穿你的玻璃、贯穿铁皮,它没办法贯穿。但是「空」就不一样,它就是贯穿一切,你的车窗、玻璃这些,它全部都贯穿,包括你的身体铜墙铁壁,全部都把你包容又贯穿。所以,「空」绝不是顽空,绝不是断灭空,这个「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极甚深。如果没有「空」,就不可能有现象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如果没有万事万物,就不可能归纳出缘起法则。
(第八节)我们的肉身、六根也是一样,是因为地、水、火、风、空,这些所组合而成,地、水、火、风这些,大家比较容易看得到,它展现在我们身体里面,它会展现出不同的特性。「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眼是六根,色是外面的六尘,当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就会产生「识」,六根接触六尘会产生六识。「三事和合触」,然后触之后,就会产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包括我们的身心,它也是缘起的现象,包括外境的一切六尘、外境的一切,也都是缘生缘灭的现象。
所以,缘起不断变化的这个我,跟外面不断变化的六尘,当它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识」,就是你的心理,当然它也是不断的剎那、剎那在变化,不要去找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恒常不变的本心,恒常不变的自性,那都是在颠倒梦想,并没有恒常恒常不变的,当下你的心都是跟着你的根、尘在变化,你的六根在变化,外面的六尘也在变化,所产生的那个心,怎幺会不变呢?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现象界的一切,它就是无常的生灭变化。
「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现象界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变化、变异变异,但是我们要看到「空」,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一般众生怕谈空,想到空,就想到断灭空;想到空,就想说成、住、坏、空,成住坏空的「空」,跟这里面甚深法义所讲本体的空,是不一样。成住坏空的「空」,只是一个形容,顽空也是一种形容。当众生想到「空」的时候,都是想到一些负面的,于是就会惧怕。但是,佛陀就告诉我们,你对「空」要有实际的了解,「当行」就是你对「空」的相、空相,对「空」的特性要去好好去了解。「当知」要好好去了解,「当喜、当念」如果你正确了解之后,就会喜欢啊!会喜欢浸泡在「空」里面,会喜欢心与空相印,就不会怕「空」。
「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诸行」就是「空」的特性,它是宇宙本体空,它是常、恒、住不变易法。在「空」之中,它是展现无我、无我所,现象界的一切就是生生灭灭变化,但是「空」是不生不灭。「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要去体会「空」,怎幺样去观察呢?就像来到一间空大的房子里面,不要看到里面就说:「喔!这里面怎幺都没有东西、空空洞洞的?在这里面很无聊啊!又跑出去!」事实上,你要看到:「喔!这里面的空间好大啊!可以禅修、可以应用……」你要体会那个「空」,就像我们这一间大教室,当你进来的时候,你去感受:「哇!我们这个空间满大!」然后慢慢再去体会这里面的「空」跟外面的「空」,这里面的「空」跟你家里的「空」,都是完全一体的,完全是没分别的,然后再慢慢去看到整个「空」,它是包容一切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要具体的去体会「空」。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你体会到「空」,然后溶入「空」,你就不会怕了,因为你觉得说真的溶入里面才不会怕,溶入里面之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幺叫做涅槃寂静,什幺叫做解脱自在。「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你就会很欢喜,然后「于空法行」也就是体証「空」之后,就会展现出「常、恒、住、不变易法」,因为你的贪、瞋、痴,都从根本止息了,不会有那些贪、瞋、痴,而且你体会到「空」,当你体道、悟道之后,就会「行道」出来,然后会「空我、我所」,也就是你就会空掉,自我、我所,会断除那些我慢、我是、我能,包括体証到「无我」。当你体証到「无我」,自我、我慢就会断除,当你没有「自我」,也不会去抓取「我所」,因此「空我、我所」,其他的大家以此类推。佛陀就是要我们去看到现象界的生生灭灭,然后又要体証到「空」的不生不灭。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包括「合手声」,也就是鼓掌、拍手,声音都是因、缘俱足而生,生已之后、又灭,因此那个声是有生有灭。但是,空的无声却是不生不灭,从这里好好去体会什幺叫做缘起的生生灭灭,什幺叫做「空」的不生不灭,真的能够好好去体証,「独一静处」要好好禅修、好好体悟。「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努力用功,然后就能够「自知不受后有」,因为了悟生死大事了,体証到「无生」,于是就能够成就阿罗汉,就能够解脱自在。因此,不要以为解脱很困难,不会啦!看你愿不愿意把过去的颠倒梦想扭转过来而已。
整个修行过程,都是从颠倒梦想的世界,转为远离颠倒梦想,不是在神通感应、禅相,它只是一个「转念」,记得!这是很重要的,当你错误的观念,就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包括说你神通广大,你要展现什幺神通,有没有法力无边,你很厉害……,如果没有真正解脱自在…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