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P5

  ..續本文上一頁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爲根本」你把無明轉爲明,就是把無知轉爲知,正確而清楚的了知何謂「明」。「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如實知」,再來「有分別、無分別如實知」,「緣起、非緣起」法,你都「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就是一種覺悟、真正智慧的正見。

  【法義分享】有些學佛的人會以爲佛教不談「宇宙本體」,一談這方面就認爲那是觸犯「十四無記」。這種看法有待重新評估。佛陀是不去談論世界有邊無邊,也就是不希望你成爲一般的天文學家一直要去找尋宇宙的邊際在哪裏。因爲那是沒有答案的。所以,不談有邊無邊,是不希望你成爲天文學家一直在探討那些邊,但是如果你以此而認爲佛教不談論宇宙本體,那就完全錯了。佛教裏面最深法義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體,「涅槃寂靜」是在描述本體「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因爲有空的不生不死,所以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生生滅滅,都是直指本體空,「非緣起」就是指本體空,「非緣起」就是指宇宙本體--「空海」。「無分別法」是指體証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戲論滅,但這都不是用頭腦所能思維想象的。「空」是法爾如斯、本來就存在,不要以爲想象,很抽象、很虛僞,當大家逐步去了解之後,你就不會怕,就能夠溶入「空」裏面。

  (第七節)「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地、水、火、風各種材料、因緣組合,緣起的現象組合起來,它必須架構在「非緣起」的「空」上面,這個「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空」,你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沒有「空」,你不能夠活著;沒有「空」,你不能夠動作、不能夠工作,但是最重要的「空」,是平常大家看不到、觸不到,你天天都看不到、觸不到,你天天都浸泡在「空」裏面,但是你就不知道,就像海中的魚在海裏面遊來遊去,但是你就沒有覺悟到自己就浸泡在海水裏面,你就浸泡在空海裏面,但是你就不知道「空」是什幺,你就看不到。

  我們一看過去,那裏有一幅很美麗的圖畫,或是一看過去,那裏有面牆壁,我們就只是看到有爲、看到有色的、看到物質,但是這之間的空、空間,大家都看不到。事實上,我們真正要使用的是「空」,真正能夠讓你活、讓你作工作的,都是那個「空」。我們架構這棟房子,架構這棟中鼎大樓,用那些鋼筋、水泥……很多的材料,我們架構起來,記得!不是要在那些材料上面,我們要的是整個架構組合起來所騰出來的空間,我們要的是「空」,所以大家不要再怕「空」。當你真正體會到「空」之後,才會跟它溶爲一體,解脫自在啊!

  「當知此身亦複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血肉,纏裹于空,便生身名」因此不要以爲只有四界分別觀,只有地、水、火、風,如果沒有「空」,你不可能存在。如果只是在四界裏面--地、水、火、風,你只是在四種界裏面的分別觀,只是在五蘊身心裏面的點、在線用功,看不到整個法界,「我慢」不會斷的,深層的「我慢」不會斷的。所以,一定要去體証到「空」,地、水、火、風,然後跟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空」,非常深、非常玄的「空」組合之後,有機生命體就能夠存在,就會有身、心出來。

  「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如果看到現象界的這些生生滅滅,就是緣起,就見到法。「法」就是無常法印,因爲現象界的一切,它就是一直在生滅變化,若見緣起就見法,你會看到無常法印,也會看到無我法印,也會看到涅槃、無爲、空。從緣起,你了解、解讀甚深的緣起之後,就能夠體証到「空」,如果沒有真正好好去解讀緣起,沒有好好去體証「叁法印」,你所講的「空」,都是變成空洞的「空」。所以,宇宙本體—「空」,是無邊無際、涵容十方世界,涵容一切的日月星辰,涵容一切山河大地。「空」它是涵容一切、涵容一切衆生,不但是涵容、而且還貫穿,貫穿一切衆生,貫穿一切日月星辰,貫穿一切現象界,這個「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很深、甚深極甚深。

  空氣要進入我們身體,它是必須要從鼻腔裏面進去,但是「空」是整個包容、而且貫穿,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空氣、風是從上、下、左、右這樣閃開、閃開,風是一定要閃開、一定要讓開,因爲風也是物質界的,物質界一定要讓開,你的車子才能夠過去。所以,你的車子開過去,那個風一定要讓開、讓開,所以風沒辦法貫穿你的玻璃、貫穿鐵皮,它沒辦法貫穿。但是「空」就不一樣,它就是貫穿一切,你的車窗、玻璃這些,它全部都貫穿,包括你的身體銅牆鐵壁,全部都把你包容又貫穿。所以,「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極甚深。如果沒有「空」,就不可能有現象界萬事萬物的存在;如果沒有萬事萬物,就不可能歸納出緣起法則。

  (第八節)我們的肉身、六根也是一樣,是因爲地、水、火、風、空,這些所組合而成,地、水、火、風這些,大家比較容易看得到,它展現在我們身體裏面,它會展現出不同的特性。「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眼是六根,色是外面的六塵,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就會産生「識」,六根接觸六塵會産生六識。「叁事和合觸」,然後觸之後,就會産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包括我們的身心,它也是緣起的現象,包括外境的一切六塵、外境的一切,也都是緣生緣滅的現象。

  所以,緣起不斷變化的這個我,跟外面不斷變化的六塵,當它接觸之後,所産生的「識」,就是你的心理,當然它也是不斷的剎那、剎那在變化,不要去找一個恒常不變的我,恒常不變的本心,恒常不變的自性,那都是在顛倒夢想,並沒有恒常恒常不變的,當下你的心都是跟著你的根、塵在變化,你的六根在變化,外面的六塵也在變化,所産生的那個心,怎幺會不變呢?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現象界的一切,它就是無常的生滅變化。

  「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現象界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變化、變異變異,但是我們要看到「空」,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一般衆生怕談空,想到空,就想到斷滅空;想到空,就想說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的「空」,跟這裏面甚深法義所講本體的空,是不一樣。成住壞空的「空」,只是一個形容,頑空也是一種形容。當衆生想到「空」的時候,都是想到一些負面的,于是就會懼怕。但是,佛陀就告訴我們,你對「空」要有實際的了解,「當行」就是你對「空」的相、空相,對「空」的特性要去好好去了解。「當知」要好好去了解,「當喜、當念」如果你正確了解之後,就會喜歡啊!會喜歡浸泡在「空」裏面,會喜歡心與空相印,就不會怕「空」。

  「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諸行」就是「空」的特性,它是宇宙本體空,它是常、恒、住不變易法。在「空」之中,它是展現無我、無我所,現象界的一切就是生生滅滅變化,但是「空」是不生不滅。「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要去體會「空」,怎幺樣去觀察呢?就像來到一間空大的房子裏面,不要看到裏面就說:「喔!這裏面怎幺都沒有東西、空空洞洞的?在這裏面很無聊啊!又跑出去!」事實上,你要看到:「喔!這裏面的空間好大啊!可以禅修、可以應用……」你要體會那個「空」,就像我們這一間大教室,當你進來的時候,你去感受:「哇!我們這個空間滿大!」然後慢慢再去體會這裏面的「空」跟外面的「空」,這裏面的「空」跟你家裏的「空」,都是完全一體的,完全是沒分別的,然後再慢慢去看到整個「空」,它是包容一切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要具體的去體會「空」。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你體會到「空」,然後溶入「空」,你就不會怕了,因爲你覺得說真的溶入裏面才不會怕,溶入裏面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幺叫做涅槃寂靜,什幺叫做解脫自在。「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你就會很歡喜,然後「于空法行」也就是體証「空」之後,就會展現出「常、恒、住、不變易法」,因爲你的貪、瞋、癡,都從根本止息了,不會有那些貪、瞋、癡,而且你體會到「空」,當你體道、悟道之後,就會「行道」出來,然後會「空我、我所」,也就是你就會空掉,自我、我所,會斷除那些我慢、我是、我能,包括體証到「無我」。當你體証到「無我」,自我、我慢就會斷除,當你沒有「自我」,也不會去抓取「我所」,因此「空我、我所」,其他的大家以此類推。佛陀就是要我們去看到現象界的生生滅滅,然後又要體証到「空」的不生不滅。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包括「合手聲」,也就是鼓掌、拍手,聲音都是因、緣俱足而生,生已之後、又滅,因此那個聲是有生有滅。但是,空的無聲卻是不生不滅,從這裏好好去體會什幺叫做緣起的生生滅滅,什幺叫做「空」的不生不滅,真的能夠好好去體証,「獨一靜處」要好好禅修、好好體悟。「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努力用功,然後就能夠「自知不受後有」,因爲了悟生死大事了,體証到「無生」,于是就能夠成就阿羅漢,就能夠解脫自在。因此,不要以爲解脫很困難,不會啦!看你願不願意把過去的顛倒夢想扭轉過來而已。

  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轉爲遠離顛倒夢想,不是在神通感應、禅相,它只是一個「轉念」,記得!這是很重要的,當你錯誤的觀念,就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包括說你神通廣大,你要展現什幺神通,有沒有法力無邊,你很厲害……,如果沒有真正解脫自在…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