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我慢,都在錯誤的顛倒夢想裏面。當你把這種顛倒夢想的世界轉過來之後,就成爲一個覺悟者,因此所謂覺悟也都是心,你是覺悟到真理實相,然後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你在苦海或是出離苦海,只是「轉念」,是扭轉我們錯誤的觀念,這樣而已,讓它成爲正確,你不要去轉外境,也不要說我要離開這個世界,然後跑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夠解脫,不是這樣啦!你的念頭、心念沒有更改,你從臺灣移民到美國,還是在苦海裏面;你離開這個世界,跑到他方世界去,你還是在苦海裏面。
如果你的念頭能夠轉過來,到哪裏都是淨土,所謂「心淨佛土淨」,淨土思想的核心就是在心淨、心的淨化。「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前面講說無常生滅變異,但是講到「空」的時候,就會講「常、恒、住、不變易法」,都是直接希望我們能夠去體証到本體空的特性,體道、悟道而行道。
「空無我、我所……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這裏所提到的「空」,是指本體的「空」,只有「空」才能夠符合「常、恒、住、不變易」。「緣起法」則是在歸納現象界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總原則,而現象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滅、剎那生滅變易。
(第九節)什幺叫做「無量叁昧」呢?就是要發出我們慈、悲、喜、舍之心,這就是四無量心,慈、悲都是可以打開我們原來狹宰的心胸,讓它成爲無邊無際的,當你真正大慈大悲,會超越原來的親疏觀念,會超越人我相、親疏相,要從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體悟,然後打開我們的心量,從點、線、面、空間,逐漸的擴大。「雲何爲無相叁昧?」「雲何爲無所有心叁昧?」「雲何爲空心叁昧?」什幺叫「無相叁昧」?「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如果你看到一個境界,抓取外面的六塵,于是你的心就像攝影機把它拍攝下來,就留在你的心中。就把那個影像留在你的腦海裏面,包括聲音,本來聲音是流過,它就穿流而過,但是偏偏人家講一句話,你不喜歡聽的,就把那一句話抓下來,讓自己這樣受苦、折磨,然後還在責怪別人不該講那些、別人怎幺樣……,是我們自己的心量很有限,法界的法流要穿流而過,你就不讓它流過,然後你就把它抓下來。
是自己的心量不大、去礙到,還責怪外面的境界。因此,要看到你所有內心的苦,是來自于我們的顛倒夢想、我們錯誤的抓取。當你看到之後,你就能夠全然的放開,像有一位同修跟我講,她在一個地方看到二個小孩在吵架,在那裏哭了好像很傷心,但是幾分鍾之後回來看那二個小孩,人家已經玩成一堆了,她也很驚訝的問:「奇怪!你們剛才不是在吵架嗎?你剛才不是在哭嗎?怎幺現在又玩在一起?」小孩就說:「我們已經講合了啦!我們已經講好了啦!」小孩子的吵架,5分鍾就過了,大人的吵架呢?我們的心是如此在抓取,小孩子展現出的純真,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大人卻常常被幾年前人家一句話,哇!到現在還去礙到。小孩子處處都在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回到純真、純樸。所以,修行到後來就是返璞歸真,不管是佛陀、耶稣、老子,他們都是指出同樣的例子--返璞歸真。
「謂貪有量,若無诤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诤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诤者是無所有」一個真正體証到「空」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是無邊無際的一種包容量,所以「無诤者第一無量」,體証「空」的人,一定是展現出無量之心、大慈大悲,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不是用口號,真的是做出來,就像德麗莎修女就是那種超越,至于她體証到哪裏?有沒有到究竟解脫?我們暫時保留,但是她展現出來的,超越了國家的界線,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宗教的界線,不是因爲你是跟我信仰相同的教徒,我才接納你,不是這樣啊!都是展現一種無量的境界--「無诤」。
貪、瞋、癡都是有相、有所抓取。體証「空」的人,他是超越二元對立,他是不會抓取,不會二元對立,「有相」就是在二元對立裏面,「無相」就是超越了二元對立的好惡、標准。如果沒有體証到「空」,就還會有一個我、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家人、我的親人、我的上師、我的法……,都會抓得很緊。如果體証「空」的人,是會來到無我、無我所,但不是說體証到「空」的人,結果你對自己的家人都不認識,不是這樣啊!大家慢慢的去體會,不要從語言、名相、表相上面去體會,對家人有抓取就苦啊!包括不只對家人的抓取是苦啊!你對自己的抓取就是一個苦,有抓就有苦。
「複次,無诤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如果有貪、瞋、癡,就一定在那裏不斷的诤辯,真正體証「空」的人是來到「無诤」,包括說貪、瞋、癡這些都止息了,而且他是「常住不變易空」,証到叁果的人,都還會進進出出。一個真正四果的人,體証到「空」、「自我」消失之後,完全沒有我慢,貪、瞋、癡完全止息的,他的心一樣會來到「常住不變易空」,與「空」相應。這裏的「空」都是指本體的空,不是頭腦裏面的空性、性空、頑空、空無邊處定,後段具體指出「入空戲論滅」,但是不要把「入空戲論空滅」的「空」,變成個人頭腦裏面的一個名相、知見,「空」然後又在空性、性空,不斷的诤論不休,就像戒律本來是要止诤、止息紛爭,結果卻製定了很多的戒律,增添很多的不必要的爭端。
空,本來就是要息诤,就是要無诤,結果衆生卻不斷的在空論裏面,一直的在那裏诤辯不休,「誰的才是究竟啊?誰的才是高啊?……」把佛法一直變成一種诤辯,這樣很可惜,因此要真正做到「入空戲論滅」。
(第十節)「雲何緣生法?」緣生法、因緣法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緣俱足就會産生,緣生緣滅就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是現象界的一切。「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佛陀就講大自然的法則、「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不是我佛陀所創造、所發明的,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有沒有出世?這些法則都是存在的,「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所謂「法界」,就是現象界與「空」整個合起來,我們稱作「法界」,法是在诠述現象界生生滅滅的變化,因此無常、叁法印、四聖谛,都是在诠述現象界,這些法則一定是「法住法界」,也就是整個的宇宙、大自然的運作法則,它一定是相同的,現象的一切一定是有這些現象,「叁法印」一定是「法住法界」,因此「法則」是對現象界的一種诠述。
我們佛門裏面常常都是「見指不見月」,包括「叁法印」或是「四聖谛」,無常、無我的诠述,事實上都是要來描述真理實相的存在特性,讓我們了解之後,能夠回歸、能夠見到月,讓我們了解法界的特性,能夠回歸到法界。但是衆生常常就迷在手指上面--見指不見月,佛陀就講我歸納出這些法則,不是我創造、發明的,這些法則是「此法常住」,這些法則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它是本來就如此,跟整個大自然的運作一定是相同的。「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我佛陀只是如實去觀察到大自然的實相、現象,這樣而已。我佛陀只是看到實相,然後把這些真理實相、法則,如實的跟大家講,然後我遠離了過去錯誤的認知,遠離了顛倒夢想、出離了苦海,于是我把這一條從苦海邁向解脫的整個路程,如實的告訴大家,我只是這樣如實的敘述而已,這些都不是我的,因此「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
如果還有我私人的祕法,認爲要對我多好、要對我怎幺巴結、要供養我多少、要捐出多少,我才跟你講什幺法……,法還分爲很多等級,你要贊助多少,才跟你講到什幺法……,都是在販賣佛法,其實沒有私人的法。如果有私人的法,裏面是有我是、我能、我慢,個人還創造出一些法,屬于私人的法,不是大自然的法則。因此,佛陀就很如實告訴我們:這些法則本來就存在,我只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大家去看到,將來大家都是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我佛陀只是個指月的工具,協助你們去看,你們不要把目標鎖定在我的身上,鎖定在佛陀身上,這樣就很糟糕,又是「見指不見月」。
如果把目標鎖定在一個法門,抱著某種法門死死不放,或是抱著一個大師,抱著一個偶像不放,這樣表示還沒有見到「月」。如果一個善知識不是協助你去見到「月」,你跟他學法越久,結果他強調自己很厲害,于是對他的關系越抓越緊,表示這位善知識沒有真正見到法,還是在樹立山頭,樹立我是、我能--很厲害的權威偶像,這樣很可惜!所以,佛陀都很坦白告訴我們:我佛陀只是個「指月的手指」,佛陀以前協助大家去見法很快。再者,雖然佛陀本身門下的弟子很多,但是佛陀還是一樣自己托缽,然後到處去弘法、講經說法,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聚衆數百人、數千人,都是協助大家解脫、見法,然後弟子隨緣到各處去弘法,佛陀也是一樣到各處去。佛陀本身沒有建立道場,如果人家有供養道場,有一個方便的地方,有因有緣就來這裏講經說法,因緣可以就在這裏一段期間,但是他一樣到處在講,並沒有一處是屬于佛陀自己的。所以,我們真的要把「無我」展現出來,不是嘴巴講「無我」,然後心裏面卻都是在抓「我」。
「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現象界的一切,它是生、住、異、滅,如果有所抓取,你的憂悲苦惱就跟著來。「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我佛陀宣說的緣生緣滅法則、無常法印、無我法印、涅槃寂靜,一定是「此等諸法,法住、法空」,這些法一定都是永遠存在的,只要現象界存在,一定都是跟整個大自然、宇宙同步進行,不是在地球才適應,其他星球就不適應,不是說在地球才有無常…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