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很厉害的「我」,叫做「有作者」,今天这里讲说「无作者」,事实上你要去看到,你能够完成什幺、你能够作什幺,背后它是有很多因缘的,这里面就是「无我」。所谓「业报」,就是你能够做什幺,「能做」也是因缘俱足而做,因缘俱足而生,不是我能。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就像海水,当它消失之后、回归大海,回归大海之后,至于说这些海水再来要怎幺应用,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法界的事。再来,它又形成怎幺样的波浪、或是溅起浪花、或是形成云飞到空中,或是说当我形成云的时候,这个云要飘到哪里,不是我在决定,那是法界的因缘。就好像说我今天能够来中鼎跟大家结缘上课,这不是我个人所能够决定的,也是很多的因缘。
除了当波浪消失的时候,它还是继续在法界里面,至于法界要怎幺运用,那是法界的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那个冰溶解之后,「此阴」就是当这个形体溶解之后,「异阴相续」它的生命是以水的形态继续再运作、再存在,冰虽然消失,但是它下一个形态是形成水,并不是真正的消失,叫做「此阴已灭,异阴相续」。
「除俗数法」就是世俗谛,也就是现象界,除了现象界的生生灭灭,不断的生灭变化以外,各种因缘俱足就生灭变化,佛教所讲的缘起缘生,以及无常法流,一直在流动变化,除此以外,你没办法找到一个不变的实体,在轮回或是在操控、在主宰。世俗谛方面,它就是不断的生生灭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我们的心行也是一样,每天都是不断的在变化。「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就是有因有缘,然后果就产生,有因有缘,缘聚而生、缘尽而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此起」都是讲现象界的一切。第一义空里面,它是没有这些,第一义空就是不生不灭。
【法义分享】肉身是由非肉身组合而成,花是由不是花的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你的存在、你的身体也是一样,由不是你的那些因缘条件组合而成,所以「我」是由「非我」的元素组合而成,大家从这里深刻去体会,什幺叫做「无我」。但是,当因缘形成之后,这个「我」又可以去做种种事情,然而你能够做种种事情,也是因缘俱足而生,叫做「有业报而无作者」。此经「第一义空经」,一般都会解释为「缘起法则、无常法性」,这样就把「空」当成空性、性空。这是一种误解。若无「空」的存在,现象界的缘起法则就不会存在。
(第二节)「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佛陀告诉一位比丘:我已经度种种疑惑,所有的困扰疑惑、内心的不安,全部都已经消失了。「离于犹豫」内心的慌恐、不安都没有了,「拔邪见刺」颠倒梦想那些都消失了,「不复退转」就是《心经》所讲的証悟世界,已经了悟整个大自然的法则,已经了悟生死大事,已经远离颠倒梦想了,因此来到「心无所着」,对我来讲已经没有什幺执着,无恚、无碍。「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哪里会有一个我在展现我慢展现?!「喔!我能够讲经说法,我能够弘法,我是个大法师……」没有那些。
禅宗里面,讲说「我一生说法、说了那幺多,但是我没有说一句话」意思就是没有讲一种法,是属于我个人的,是属于我私人的,因为这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真理实相,没有一样是我的,我只是把发现到的这些,我如实观察,然后跟大家指引去看真理实相而已,这些真理法则都不是我的。一方面,因为他体証空、体証到无我,本身展现出来的就是以「无我」的精神,来跟众生互动、作法上的分享。所以,你真的有体証到空、在讲经说法,或是你还是带着我慢、在讲经说法,不一样的。如果你还没有真正体証空,你背后的讲经说法,是有你背后的你的要,或是要展现我是、我能,因此「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贤圣出世间那一种很高深的法。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事实上,你的内心要来到与空相应、缘起随顺,你的外相随顺缘起,很重要!上次禅修,已经有不少人能够体会到这些,只是你的稳定度、深度,都要不断的再深入,心要与空相应,而外相随顺缘起。这个空,记得!不是空洞、不是抽象的那个空,「空」就是宇宙本体这个空,实际「空」的存在,刚才作那些解析,就是让你去了解「空」的重要,让你了解「空」本身的含意,以及具体展现出来的作用。没有「空」,你、我、他都不能存在,因此不要怕空,当你体会到「空」的特性,你的心就会跟「空」相印。如果真正了解「空」的实相、特性,你的心、你的心量,就会展现跟「空」一样的无边无际、没有质碍,你的内心里面种种框框,原来心量狭小那些,会因为你体証空、无边无际,于是狭小的心量会打开成为无边无际。
原来遇到一样事情,你就很在意,今天当你体証到空之后,你知道「空」能够包容,包容所有的二元对立,当你体会到这些,你的心就会跟「空」溶为一体,哇!来到超越二元对立,包容一切。所以,当你体証到,你的心就会与空相应,但是现象界的一切生生灭灭,这些缘起,你又不会否定它,当下该做什幺,你不会逃避,不会去厌恶这个世间,你还是一样会随顺当下的缘起,该做什幺、你就去做。佛陀35岁就体証到涅槃、无为、空,但不是说这样之后,他就自己躲起来,然后就入涅槃去了,就离开这里了,就离开这世间、不理众生,不是这样。真正解脱者是不会厌恶众生,不会厌恶世间,反而展现出大慈大悲愍众生。至于说他要怎幺样去弘法度众呢?就是要随顺缘起,当因缘俱足的时候,他就会跟众生讲经说法,协助众生解脱自在,所谓的空相应、随顺缘起。
「所谓有是故是事有」第一个「有是故」,因为有空的缘故,「是事有」所以现象界的一切,总总人、事、物,现象界的一切才能够存在。「以有空义故」一切「有」才能够存在,「是事有故是事起」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就是不断的变化无穷,不断的生生灭灭、不断的变化,「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多因多果,就是这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这只是一个代表,此有故彼有,因为有这个,才有那个,不断的一直这样演变。
佛陀「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証証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比丘、求法者一直想要得到什幺,他在修行方面也下很多工夫,他想要得到什幺,想要有所得、有所成,想要求神通、求感应、求禅相,但是他一直求不到,想说佛陀你这幺厉害,应该可以帮助我找到这些吧?没想到佛陀你竟然跟我讲一些「空」方面的,讲一些缘起的,我本来是想找佛陀能不能帮我传授一些密法、传授一些神通,让我更厉害……,但是你却跟我讲一些空方面的。
众生不了解「空」,于是就很怕「空」,这时候他内心里面,反而「心生忧苦」更忧苦、悔恨啊!内心的交战就会更剧烈,「蒙没、障碍」反而慌恐不安,因为众生不了解「空」,所以才会怕「空」。如果真正了解「空」,绝对不会的。「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佛陀就讲:那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你听不懂、很多人听不懂,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很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缘起法已经是很深了,「倍复甚深难见」甚深极甚深的,「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要真正体証到涅槃、无为、空,不容易啊!这是很深、很深的。
光是要体悟无常法印、无常法流,要体悟缘起,就已经不容易了,你看学佛的这幺多,但是要証到初果的,已经不多了。事实上,能够真正体悟缘起、体悟无常法流,已经是証到初果的証量了,但是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必须要把这些不断的再加深,到后来才能够体証到「空」的深义。不要想说老师跟我们讲述「空」,我现在知道啦!我现在可以了解这个「空」啦!我已经体証到「空」啦!你现在还只是头脑上面的知见,还没有真正的臣服,还不知道「空」的厉害,还不知道「空」的伟大,因此你对「空」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只是一个空间里面,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这个「空」而已,你还没有真正体証到「空」的伟大、重要、厉害。
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那个「空」的伟大、厉害,你的我慢、自我,它很快、很快会消失,而且你会来到解脱自在。当你真正体証到「空」,「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能够放下一切过去的颠倒梦想,但不是消极悲观。真正体証「空」的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但是因为名词、文字、语言的极限性,没办法真正很传神的描述「空」方面。当你真正体証到「空」,就会远离过去的颠倒梦想、契入无为。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就是缘起法,「无为」就是涅槃、空方面。「若生、若住、若异、若灭」又是很重要,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为法」是「若住、若生、若异、若灭」,「无为法」是「不住、不生、不异、不灭」。佛法从前面一开始,都是讲生、住、异、灭,无常法流,但是这里「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不灭」,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对实相的描述,也是对「空」的描述。「有为法」讲的就是现象界的一切,「无为法」讲的就是空、宇宙本体的空,现象界的一切,不管多小的细菌或是多大的伟人,或是多大的星球,包括太阳系、银河系,这些一样都会生、住、异、灭,这里用一个很传神的字--「若」,「若住、若生、若异、若灭」,很传神!因为一切现象都只是生灭变化,就是一直在变化,一切一直在变化变异。
如果你要硬性规定说有生、有灭,就好像从冰块溶解演变成为水,表面上是冰块的消灭、水产生了。「若」字很传神,能够真正了解,你会从生生灭灭里面,去体会到什幺叫做不生不灭。以冰块来讲,冰块本身的形成,这是一个「生」,如果冰块本身溶解,叫做「灭」。但是冰…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