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很厲害的「我」,叫做「有作者」,今天這裏講說「無作者」,事實上你要去看到,你能夠完成什幺、你能夠作什幺,背後它是有很多因緣的,這裏面就是「無我」。所謂「業報」,就是你能夠做什幺,「能做」也是因緣俱足而做,因緣俱足而生,不是我能。

  「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就像海水,當它消失之後、回歸大海,回歸大海之後,至于說這些海水再來要怎幺應用,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法界的事。再來,它又形成怎幺樣的波浪、或是濺起浪花、或是形成雲飛到空中,或是說當我形成雲的時候,這個雲要飄到哪裏,不是我在決定,那是法界的因緣。就好像說我今天能夠來中鼎跟大家結緣上課,這不是我個人所能夠決定的,也是很多的因緣。

  除了當波浪消失的時候,它還是繼續在法界裏面,至于法界要怎幺運用,那是法界的事。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那個冰溶解之後,「此陰」就是當這個形體溶解之後,「異陰相續」它的生命是以水的形態繼續再運作、再存在,冰雖然消失,但是它下一個形態是形成水,並不是真正的消失,叫做「此陰已滅,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就是世俗谛,也就是現象界,除了現象界的生生滅滅,不斷的生滅變化以外,各種因緣俱足就生滅變化,佛教所講的緣起緣生,以及無常法流,一直在流動變化,除此以外,你沒辦法找到一個不變的實體,在輪回或是在操控、在主宰。世俗谛方面,它就是不斷的生生滅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我們的心行也是一樣,每天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就是有因有緣,然後果就産生,有因有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此起」都是講現象界的一切。第一義空裏面,它是沒有這些,第一義空就是不生不滅。

  【法義分享】肉身是由非肉身組合而成,花是由不是花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你的存在、你的身體也是一樣,由不是你的那些因緣條件組合而成,所以「我」是由「非我」的元素組合而成,大家從這裏深刻去體會,什幺叫做「無我」。但是,當因緣形成之後,這個「我」又可以去做種種事情,然而你能夠做種種事情,也是因緣俱足而生,叫做「有業報而無作者」。此經「第一義空經」,一般都會解釋爲「緣起法則、無常法性」,這樣就把「空」當成空性、性空。這是一種誤解。若無「空」的存在,現象界的緣起法則就不會存在。

  (第二節)「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佛陀告訴一位比丘:我已經度種種疑惑,所有的困擾疑惑、內心的不安,全部都已經消失了。「離于猶豫」內心的慌恐、不安都沒有了,「拔邪見刺」顛倒夢想那些都消失了,「不複退轉」就是《心經》所講的証悟世界,已經了悟整個大自然的法則,已經了悟生死大事,已經遠離顛倒夢想了,因此來到「心無所著」,對我來講已經沒有什幺執著,無恚、無礙。「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哪裏會有一個我在展現我慢展現?!「喔!我能夠講經說法,我能夠弘法,我是個大法師……」沒有那些。

  禅宗裏面,講說「我一生說法、說了那幺多,但是我沒有說一句話」意思就是沒有講一種法,是屬于我個人的,是屬于我私人的,因爲這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來就存在的真理實相,沒有一樣是我的,我只是把發現到的這些,我如實觀察,然後跟大家指引去看真理實相而已,這些真理法則都不是我的。一方面,因爲他體証空、體証到無我,本身展現出來的就是以「無我」的精神,來跟衆生互動、作法上的分享。所以,你真的有體証到空、在講經說法,或是你還是帶著我慢、在講經說法,不一樣的。如果你還沒有真正體証空,你背後的講經說法,是有你背後的你的要,或是要展現我是、我能,因此「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賢聖出世間那一種很高深的法。

  「空相應緣起隨順法?」事實上,你的內心要來到與空相應、緣起隨順,你的外相隨順緣起,很重要!上次禅修,已經有不少人能夠體會到這些,只是你的穩定度、深度,都要不斷的再深入,心要與空相應,而外相隨順緣起。這個空,記得!不是空洞、不是抽象的那個空,「空」就是宇宙本體這個空,實際「空」的存在,剛才作那些解析,就是讓你去了解「空」的重要,讓你了解「空」本身的含意,以及具體展現出來的作用。沒有「空」,你、我、他都不能存在,因此不要怕空,當你體會到「空」的特性,你的心就會跟「空」相印。如果真正了解「空」的實相、特性,你的心、你的心量,就會展現跟「空」一樣的無邊無際、沒有質礙,你的內心裏面種種框框,原來心量狹小那些,會因爲你體証空、無邊無際,于是狹小的心量會打開成爲無邊無際。

  原來遇到一樣事情,你就很在意,今天當你體証到空之後,你知道「空」能夠包容,包容所有的二元對立,當你體會到這些,你的心就會跟「空」溶爲一體,哇!來到超越二元對立,包容一切。所以,當你體証到,你的心就會與空相應,但是現象界的一切生生滅滅,這些緣起,你又不會否定它,當下該做什幺,你不會逃避,不會去厭惡這個世間,你還是一樣會隨順當下的緣起,該做什幺、你就去做。佛陀35歲就體証到涅槃、無爲、空,但不是說這樣之後,他就自己躲起來,然後就入涅槃去了,就離開這裏了,就離開這世間、不理衆生,不是這樣。真正解脫者是不會厭惡衆生,不會厭惡世間,反而展現出大慈大悲愍衆生。至于說他要怎幺樣去弘法度衆呢?就是要隨順緣起,當因緣俱足的時候,他就會跟衆生講經說法,協助衆生解脫自在,所謂的空相應、隨順緣起。

  「所謂有是故是事有」第一個「有是故」,因爲有空的緣故,「是事有」所以現象界的一切,總總人、事、物,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夠存在。「以有空義故」一切「有」才能夠存在,「是事有故是事起」因爲現象界的一切就是不斷的變化無窮,不斷的生生滅滅、不斷的變化,「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多因多果,就是這樣。「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這只是一個代表,此有故彼有,因爲有這個,才有那個,不斷的一直這樣演變。

  佛陀「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証証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比丘、求法者一直想要得到什幺,他在修行方面也下很多工夫,他想要得到什幺,想要有所得、有所成,想要求神通、求感應、求禅相,但是他一直求不到,想說佛陀你這幺厲害,應該可以幫助我找到這些吧?沒想到佛陀你竟然跟我講一些「空」方面的,講一些緣起的,我本來是想找佛陀能不能幫我傳授一些密法、傳授一些神通,讓我更厲害……,但是你卻跟我講一些空方面的。

  衆生不了解「空」,于是就很怕「空」,這時候他內心裏面,反而「心生憂苦」更憂苦、悔恨啊!內心的交戰就會更劇烈,「蒙沒、障礙」反而慌恐不安,因爲衆生不了解「空」,所以才會怕「空」。如果真正了解「空」,絕對不會的。「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佛陀就講:那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你聽不懂、很多人聽不懂,都是很正常的,因爲這是很深的。「此甚深處,所謂緣起」緣起法已經是很深了,「倍複甚深難見」甚深極甚深的,「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要真正體証到涅槃、無爲、空,不容易啊!這是很深、很深的。

  光是要體悟無常法印、無常法流,要體悟緣起,就已經不容易了,你看學佛的這幺多,但是要証到初果的,已經不多了。事實上,能夠真正體悟緣起、體悟無常法流,已經是証到初果的証量了,但是初果、二果、叁果這樣上來,你必須要把這些不斷的再加深,到後來才能夠體証到「空」的深義。不要想說老師跟我們講述「空」,我現在知道啦!我現在可以了解這個「空」啦!我已經體証到「空」啦!你現在還只是頭腦上面的知見,還沒有真正的臣服,還不知道「空」的厲害,還不知道「空」的偉大,因此你對「空」的理解,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只是一個空間裏面,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這個「空」而已,你還沒有真正體証到「空」的偉大、重要、厲害。

  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那個「空」的偉大、厲害,你的我慢、自我,它很快、很快會消失,而且你會來到解脫自在。當你真正體証到「空」,「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能夠放下一切過去的顛倒夢想,但不是消極悲觀。真正體証「空」的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但是因爲名詞、文字、語言的極限性,沒辦法真正很傳神的描述「空」方面。當你真正體証到「空」,就會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契入無爲。

  「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就是緣起法,「無爲」就是涅槃、空方面。「若生、若住、若異、若滅」又是很重要,一個是有爲法,一個是無爲法,「有爲法」是「若住、若生、若異、若滅」,「無爲法」是「不住、不生、不異、不滅」。佛法從前面一開始,都是講生、住、異、滅,無常法流,但是這裏「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不滅」,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對實相的描述,也是對「空」的描述。「有爲法」講的就是現象界的一切,「無爲法」講的就是空、宇宙本體的空,現象界的一切,不管多小的細菌或是多大的偉人,或是多大的星球,包括太陽系、銀河系,這些一樣都會生、住、異、滅,這裏用一個很傳神的字--「若」,「若住、若生、若異、若滅」,很傳神!因爲一切現象都只是生滅變化,就是一直在變化,一切一直在變化變異。

  如果你要硬性規定說有生、有滅,就好像從冰塊溶解演變成爲水,表面上是冰塊的消滅、水産生了。「若」字很傳神,能夠真正了解,你會從生生滅滅裏面,去體會到什幺叫做不生不滅。以冰塊來講,冰塊本身的形成,這是一個「生」,如果冰塊本身溶解,叫做「滅」。但是冰…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