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P3

  ..續本文上一頁塊的「滅」,是水的生,水會蒸發,當水在蒸發,就是水的滅,它漸漸減少、漸漸消失,水的滅是雲的生。雲産生之後,它又會不斷的飄動,又有可能降下雨;當下雨的時候,就是雲不斷的漸漸減少,也是一種雲的滅,但又是雨的生。從一種片段來看,它就是有一個生、滅;以總體來講,它是不生不滅,只是變化、變異而已。

  不生不滅,不是一個東西固定在那裏不變化,它是告訴你現象界的這些,就是不斷的變化、變化、變化。所以,冰塊形成爲水,也不是真正的滅,這時候我們把它叫做一個「若滅」。當水産生時,也不是真正的生,它只是一種「若生」,因爲你也不是無中生有,也是從另外一個變化,人家這邊消滅,然後這邊才産生。因此,這邊的滅,不是真正的滅,它是一種「若滅」;這邊的生,也是一種「若生」。水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消失,但是它也不是真正的消失,因此叫做若滅、若生。當冰塊形成的時候,好像是一個實際的存在,但它不是永久不變,當它「住」、形成固定,我們叫做「若住」,因爲它不是永久停留不變的,它一樣會變,所以叫做「若住」,這些都是在诠釋現象界的生生滅滅變化,看起來它是有變化、有生滅,但事實上它是一個變化,變異、變易。

  綜觀整個全局來講,你就可以了解,什幺叫做不生不滅。所以,現象界本身也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生生滅滅裏面體悟不生不滅。再來,「空」本身更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具體展現,因爲有「空」的不生不滅,因此能夠容納現象界的不斷變化。所謂「無爲法」,事實上就是本來就存在,宇宙本體的這個「空」,它是一個不生不滅、本來就存在,不是因緣俱足而生,誠如《六祖壇經》所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滅」,很多人錯誤解讀之後,就變成有一個「自我」的自性,結果就在「自我」裏面,一直要去找佛性、自性……,然而自性又能夠生什幺?上述的「自性」,不是「自我」的自性,而是本來就存在的法性,本來就存在的宇宙的實相。

  事實上,宇宙本體的「空」是「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都是宇宙本體的「空」,本來它就沒有生滅,何期自性能夠生萬有,空裏面能夠生妙有,容許現象界的一切存在。禅宗是相當高峻,如果沒有深入而正確的解讀,修禅常常都是越修「我慢」越大,因此不要一直在「自我」裏面,要去找佛性、找自性。佛陀宣說「無我」,你偏偏一直要找「自我」,本來它就是「無我」,緣聚而生、緣盡而滅,但不要以爲是「斷滅空」。冰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斷滅,它只是一種變化。如果以斷滅論來講,以爲冰塊消失、什幺都沒了,就是一種斷滅。事實上,冰塊的消失只是變化、變化。

  「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如果能體會到「有爲法」,現象界的一切生生滅滅變化,也能夠體會到「本體空」方面的不生不滅,就能夠體證「空」,得道、悟道、而行道,就是老子所講的「得道」。「得道」不是真正得到什幺,而是你體會到「空」,體會到「空」的玄奧、玄妙,你跟「空」溶爲一體,不是像布袋戲或是連續劇在演的,他在深山裏面修行幾年,然後修到金光閃閃下山,于是講說他是一個得道之人、得道高僧,就背著一把寶劍,很厲害的出來砍人、稱霸武林,都不是真正得「道」,真正體會「道」。本來就是講宇宙本體的「空」,當你真正體會到「空」,以及體會到大自然現象的法則,然後跟它溶爲一體、不再背道而馳,你體會到了,就是「得道」了,叫做「得道」。

  當你「得道」、體道、悟道,就會「行道」、展現出來,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頻率一致,不會背道而馳,不會自討苦吃,跟整個法界是溶爲一體。所以,一個得道的人,就是解脫自在的人,完全跟法界溶爲一體,沒有自我、沒有任何的我慢。「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因集」就是因爲聚集、貪愛、抓取,于是你的苦就跟著産生了。因爲一切「無我」、「無我所」,就是偏偏用一個「我」,要去抓我、我的,你就自討苦吃。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放棄了顛倒夢想的抓取,你的苦就消失了。

  「斷諸迳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你終于體道、悟道、而行道,了悟整個生死大事,看到整個法界的法流、實相,此時因爲你了悟生死大事、體證到「無生」,衆生在還沒有真正徹底證悟以前,是用一個「我」,然後在那裏貪生怕死,就會像猴子這樣跳過一個樹枝,然後又去抓另外一個樹枝,一直在那裏跳,一直在那裏跑啊!跳啊!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知道:哇!無來無去。你不必去到那裏,原來想要跑到哪裏、跑到哪裏的各種路徑,都斷除了!「斷諸迳路」不需要再去哪裏了,這時候包括到處去找法。如果還沒有究竟解脫,一定會尋尋覓覓的,一定會到處去找的。只要你是想要解脫,在還沒有究竟解脫以前,你一定會到處去尋覓。但是,當你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一直在向外追尋、追尋到最後,發現涅槃寂靜、極樂世界,竟然就在眼前、就在當下。

  當你了悟這些,就不會到外面再去尋尋覓覓,一顆心不會說要跑到哪裏才心安,你到哪裏都大安心、大自在,跟整個法界都是一體,這時候就會「斷諸迳路」,不會還在尋尋覓覓,不會不安了。所以,就「滅于相續」,因爲你了悟生死大事、體証「無生」,所謂「無生」,包括「若住、若異、若滅」都要徹底証悟,「無生」不是就變成像硬梆梆的石頭,不會變化、不敢動,它是很生動、很活潑的。「相續滅滅,是名苦邊」因爲你已經不再投胎轉世輪回,就是來到涅槃、解脫自在的境界,苦海的消失叫做「苦邊」,這時候你已經了悟生死不是我的事,已經體會到不生不死,一切現象界只是變化,至于要怎幺樣變化,不是我的事,是法界的事,也唯有體會到法界的玄奧、玄妙、莊嚴,你才會放下「自我」,在你沒有體會到以前,「自我」是放不開的,它是不敢交出的。如果從語言、文字相上去理解,則「涅槃、無爲、空」,又會落入頭腦裏面的一種概念、名相、知見,則甚深法義就會喪失。

  「緣起法」講的是現象界,「空」則是指宇宙本體,這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空、虛空,在這無邊無際的虛空裏面,把它畫成像一個人,眼睛叫做各種銀河系,嘴巴也是銀河系,它在微笑啊!然後這些上面的頭發,就是山河大地,我們縮小到一個星球上的山河大地,裏面有很多的衆生、樹木,而且天上也有很多的星星,這是現象界的一切,日月星辰、銀河系,統稱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就是形成有形的物質,你可以看得到,或是可以用儀器檢測得到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的一切與「空」,整個統合稱爲「法界」。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對比,記得!「緣起法」講的就是現象界,「非緣起法」講的就是宇宙本體的「空」,它不是因緣俱足才形成,「空」本來就存在,像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最近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論」,也只是在形容、诠述,也是一個假設論而已,它是在形容、诠述這些現象界,它是怎幺樣産生的,它是來自一個大爆炸,然後不斷的擴散、不斷的擴散,但是不管你再怎幺爆炸,不管你再怎幺擴散,都是在無邊無際的「空」裏面,這個「空」本來就存在,就算你大爆炸,「空」本來就存在,就像大爆炸,它也是一個因緣、緣起而生,也是一個緣起的現象。所以,銀河系的産生,日月星辰的産生,太陽系的産生,地球的産生,這些都是「緣起法」。

  「緣起法」是歸納現象界的無常法則,現象界一切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變化,「空」是指宇宙本體、本來就存在。「緣起法」就是若生、若住、若異、若滅,而「空」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緣起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空」是涅槃寂靜,因爲現象界有生有滅、「此有故彼有」。「緣起法」是屬于「有爲法」,「空」是屬于「無爲法」;「緣起法」是屬于甚深法義,而「空」是甚深極甚深;「緣起法」是屬于「法住智」,「空」是屬于「涅槃智」;「緣起法」是有苦集滅道,敘述衆生在生死苦海的心理現象--苦、集,也有解脫的現象--滅道。但是「空」裏面是無苦集滅道,真正體証「空」的人是沒有苦集滅道,《心經》的世界都是诠述「空」、體証「空」的境界,因此沒有苦集滅道。「緣起法」是屬于世俗谛,而「空」是第一義谛,「空」是非緣起法。

  (第叁節)「雲何名爲空叁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體會到一切的法是來至于「空」,體會到「空」的偉大,然後溶入「空」,這樣就來到「空叁昧」,一切諸法都浸泡在虛空裏面,因爲「空」它涵容一切,能夠包含一切諸法的存在,因此超越二元對立。當你體會到這些,你的心跟「空」相應,就是進入「空叁昧」。

  「雲何名爲無想叁昧?所謂無想者,于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如果從文字上面解讀,修行修到最後就是不能夠有任何的念頭,不能夠想、不可以想,如果你有什幺起心動念,起心即乖、動念即錯,變成不可以起心動念。所以,從文字上面去解讀,一直修、修到最後,你就是很苦啊!就是不敢起心動念、不敢動作,你的身體漸漸僵化,你的心也漸漸僵化。所謂「無想」,不是不可以有念頭,而是已經體會諸法的實相了,過去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今天遠離了過去的顛倒夢想。「無想」就是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不再執著過去的抓取、幻相,了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因此「亦不可見」,不會看到一個實實在在不變的東西,看到它是不斷的變化,于是你不會祈求恒常不變,就是「無想叁昧」。

  「雲何名爲無願叁昧?所謂無願者,于一切諸法,亦不願求」如果解讀錯誤的人,都會以爲我們修行人都不可以做什幺了,就變成很消極悲觀,有的人批評《阿含經》方面,認爲修這種方法到後來是「無想、無願」,什幺事都不想、什幺事都不做,就認爲是悲觀消極。所…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二章 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