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章 證果次第(四雙八輩)▪P3

  ..續本文上一頁以我個人來講,像我以前也是一樣,一路成長上來的過程,後來當醫生,雖然說在賺錢,但是整個核心都是以修行解脫爲主,當累積一些修行道糧,事實上一方面賺錢,一方面跟世間結一些善緣,一方面也是累積一些修行的道糧,然後再做到不欠別人的錢,包括銀行的錢也都不欠。如果你要修行,還有欠這些債務,是不是還有些牽挂,沒有辦法全然放下,因此包括銀行的錢,以及個人的這些錢,我都不去虧欠。至于別人欠我的,還不還?那是你的事啦!那是法界的事。我能夠做到自己不要去虧欠別人,就是「所作已作」,尤其我們修行到後來,你的心愈是返璞歸真,能夠來到返璞歸真,必須要該做的、要去做,再來不虧欠別人之後,會把你的生命安住在知足常樂,然後又會把你的生命發揮出來貢獻、布施,反饋世間。當你回歸到零,再來又有剩下的時候,才能夠去反饋這世間。如果你本身是負數的,你負債累累,說我在行善布施,還是另外層面的一個有所求,而且還是有很多的不切實際。

  (第叁節)「今當爲汝說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叁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爲他說如是事」如果一個人證到初果,因爲已經要體證大自然的無常法流、法印,這時候斷叁結,然後證到初果,因爲對法、對真理求真求證的精神,不斷的會吸引著你往究竟解脫道邁進,因此你不會再墮在惡道。至于你什幺時候才能夠邁向究竟解脫呢?「不過七生」,《雜阿含》通常都講「七有天人往生」,也就是說在七世內的人天往返。《中阿含》比較直接講「不過七世」,也就是在七世以內,你遊玩過了,會不好意思,還是會邁向究竟解脫。

  「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淨,歡喜信佛」證初果就是要成就「四不壞淨」,意即「四雙八輩」的簡單經文意義,一個是向初果、證初果,叫一雙、兩種人,向二果、、證二果,也是一雙、兩種人,其他的以此類推,叫做「四雙入輩」。一個人證到初果之後,他會「叁惡道盡」不墮惡道,就是不退轉,意即證初果。「叁惡道盡」,然後不退轉,「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在七世以內就會到達究竟解脫。所謂「法鏡」,一個人能夠證初果,就能夠

  別人演說這方面的事情,清楚走過的路,就能夠清楚指引別人,你不是迷迷糊糊,不是東撞西撞,瞎貓碰到死老鼠,這樣碰出來。如果你宣稱自己證果了,人家來問這條路怎幺走,卻說不知道、沒有辦法講,講不出來,就是有問題了。

  【法義分享】「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爲了成佛。也就是要達到究竟涅槃、解脫自在的彼岸。事實上,菩薩道的菩薩精神相當好,也相當重要,但是菩薩道方面的行善、布施、持戒,都是累積各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緣、資糧,就算你生到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那裏去,你還是一樣,他還是跟你們講述我們所上課的這些內容,還是叁十七道品。所以,修善根福德因德,累積菩薩的這些資糧,目的就是爲了成佛,爲了究竟解脫,最後階段一定是要證初果、二果、叁果。這十個結,看你什幺時候真正全部斷除,就到達究竟解脫。

  (第四節)「有四種須陀洹道分」就是向初果的四個條件,那些呢?「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正法」親近有修有證、正知正見的這些善知識,才能夠聽聞到正法,所謂的「正法」,就是邁向究竟解脫的解脫法,不是方便法、不是世間法。「聽正法」當你聽完正法之後,就會「內正思維」經過你的頭腦、你的理智,去思惟、去判斷、去分析,慢慢去求證,當你印證了,覺得不錯,這是開發智慧的,這不是盲目迷信的,于是你就會跟著法次法向,跟著解脫道的次第步驟逐步深入,聞法也是一樣逐步的深入,修行也是一樣逐步的深入,然後來到向初果、二果、叁果,這樣一路上來,叫做「法次法向」。

  在「四雙入輩」中,有兩個最不容易突破的關卡,第一關是證初果,證初果必須要見法,如果法眼不開、沒有證到初果,後面的就免談,所以這是第一關、滿重要的。當你有第一關的條件、資糧之後,後面才能夠談到「不待時節因緣邁向究竟解脫」。第二關是叁果要邁向四果,這一關最不容易突破,是「我慢、自我」生死存亡的大決戰,這是「無門關」。必須用生命去找尋,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大家累積向初果的因緣,後面再繼續深入解析,要怎幺樣才能夠找到善知識?要從哪裏開始做起?真正的善知識從哪裏找起?真正的善知識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做起,爲什幺呢?

  如果你迷戀在名、追逐高官,就會去找當權派的某一個人,最能夠幫你辟通管道的那些人,成爲你的善知識。如果你一直想要發財,就會去找那些股票分析師、財神爺,成爲你的善知識。如果你想要打出一流的網球,成爲世界級的國手,就會去找那些國手級的教練,他會成爲你的善知識。如果你想要賭博,就會去找賭神。如果你很想喝酒,就會去找那些酒鬼。如果你是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內心裏面有這一種魄力、決心,你自然不會跟酒鬼、財神爺、賭神相應。如果你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內心有這樣的決心、魄力,就會散發出這樣的一個磁場。當你遇到講述解脫法的善知識,很自然就會跟他相應。所以,善知識從自己內心開始做起,所謂「親近善知識」,是要從我們內心開始做起,真正要解脫、在找法,你就會找到。

  (第五節)證到初果的須陀洹,他會成就「四不壞淨」。所以,實踐向初果的四個步驟,依法次法向而行,努力精進用功、止觀雙運,然後見法、斷叁結,成就四不壞淨,這是證到初果。但是,你必須要一步步的邁向解脫。

  (第六節)一樣都是講各種果位,以及還會來人間幾次或是不還。

  (第七節)第六節是講到叁果,第七節是有講到阿羅漢果,就是「無明有漏心解脫」,要破除「無明結」。當你真正破除『無明結』,才會真正的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才會從自我的夢幻世界裏醒過來,這是真正的覺悟、覺醒者,不再顛倒夢想。

  (第八節)「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谛法」在邁向解脫的途中,從初學開始,你在找法、想要出家,或是對世間的種種現象,很想去找解脫法,也就是初學一樣,所應當知道的核心內容,就是「四聖谛」。證初果的人,他所體悟的核心是「四聖谛」,證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果,也是一樣。整個體悟的核心就是「四聖谛」,包括後面所講的辟支佛、還有佛陀,「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谛故」「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谛故」不要以爲說「四聖谛,我知道啊!我知道啊!」你知道往往都只是懂個名相,或是頭腦裏面的一種知見,這是從初學到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要成就佛陀都是要了悟「四聖谛」。

  

  什幺「四聖谛」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核心呢?「無常」、「無我」兩個法印是真理實相,一般衆生不能夠了解這個實相,而産生顛倒夢想。因爲背道而馳,就産生苦。凡夫的「叁法印」是無常、苦、無我,「苦谛」就是這樣産生,你要體會到很多苦之後,修行的動力才會出來。有學員問:爲什幺修行的動力還沒有出來?怎幺出不來?或是修行的力道還不是很強?往往我都會回答:你的苦吃得還不夠呀!你還在一直跟「無常」、「無我」對抗。所以,很多的逆境是在成長你,那是「逆增上緣」,在促成你邁向解脫的動力,事實上你所吃的苦,能不能讓你不要去白受那些苦呢?能不能從受苦、吃苦裏面,去見到苦谛呢?如果你受苦、吃苦,你又在逃避,那個苦就白吃了,你就是白吃苦,沒辦法見到苦谛。

  如果你能夠從受苦、逆境裏面去檢討原因,就可以見到苦谛。當你真正見到苦谛,就會進一步去探討苦因,苦因就是集谛,去探討苦的原因在哪裏。再來,你會進一步想要去探討這些苦有沒有止息的可能?苦有沒有消失的可能?那些走過來的人跟我們講說是可以的,這苦是可以消失的,于是告訴我們一個什幺境界?一個滅谛的世界、境界,就是苦的滅、苦的止息的世界。我要到達解脫、苦的止息世界,必須要怎幺樣呢?你必須要走在「八正道」上,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去修,而且那時候因爲你有整個的體悟,修行的力道才會真正的紮實。如果一個人了知「四聖谛」,他就會怎幺樣?根基會很穩;如果一個人不了悟「四聖谛」,就會像」是讓你見苦谛,你不會白受苦。如果真正能夠見到苦谛,就能夠慢慢逐步去了悟「四聖谛」。當你真正能夠去了悟「四聖谛」,又是走在實修實證的路上,你必然會斷那幾個結,一直的斷上來,這樣就會邁向究竟解脫。所以,「四聖谛」不要以爲那幺容易,不要以爲那幺簡單,行淺則見淺、行深則見深。就算證到阿羅漢也是一樣,都是了悟「四聖谛」,成就佛陀也是了悟「四聖谛」。

  這幾個月來,我們在中鼎裏面,經曆過兩次的災難,都能夠幸免于難,前一次東方科學園區的火災,中鼎沒有搬過去,災劫就沒有發生,躲過了這個災劫。然後這一次的水災,東區又淹得這幺嚴重,中鼎這裏去卻安然無恙,因此大家都能夠感恩、惜福。一個公司裏面,大家有修行的一種道風、氣氛,能夠實實在在去做,公司無形中會減少很多災難。所以,透過我們的修行,可以把我們祥和、慈悲的心念,回向法界、回向世間,不要以爲修行是個人的事情而已,你真正能夠淨化自己,自然無形中,就會有這一種祥和、慈悲的念波,他會回向整個世間的。

  舉例來講,曾經播放過幻燈片,我小時候成長的故鄉,以前是一個魚池,池裏面養了很多的鲫魚,在清晨的時候,那些鲫魚都會浮出水面,一方面也呼吸,一方面也吃食物,幾千只、幾萬只,整遍的這樣,小時候我們小孩子調皮,就拿一個小石頭丟下去,影響的不只是很倒黴被你擊中的那只魚,被你擊中的那只魚牠會驚慌害怕,然後會跑、會轉、會跳的時候,會有「啪」的聲音,當牠一直「啪」的時候,旁邊的呢?哇!就一圈一圈的,小孩子有的會好奇啊!哇!一個下去,啪!啪!啪!它就一直的擴展、擴散出來,到外面這邊也都沈下去。經過卅秒或是一分鍾之後,牠們又浮起來,如果在腳底又丟一個進去,牠們又啪!啪!啪!遊下去,我們一個石頭下去,它影響的卻是這幺大面。

  所以,如果你是瞋心的丟入世間,這個世間一樣會受你瞋心的回向,不要以爲我個人發願,個人的修行或是我的瞋心,好像沒什幺啊!家庭裏面爭吵,只是我家庭裏面的事情而已,不是這樣單純啊!我們這個世間,是一個互動的因緣網,如果你跟先生大吵一架之後,你自己也生氣,帶著悶氣來公司上班,這些只要裏面沒有消化,他一樣會把這些回向出去。如果我們起瞋心,它一樣會回向周遭的這些;如果我們生起的是慈悲心、愛心、大慈大悲的心,我們一樣會把這些回向給世界。

  (第九節)「雲何名善說法者?爲世間正向?雲何名爲世間善逝?」這裏都是作一個重點扼要的解釋,「若說者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應該是說「善說法者」,真正講經說法的人是要引導衆生去面對自己的貪、瞋、癡,然後逐步的調伏,這才是真正的講經說法。「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如果一個人聞法之後,真正朝向一種在曆緣對境之中,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不斷的來檢驗自己,來清淨調伏自己的貪、瞋、癡,來淨化自己的貪、瞋、癡,來淨化自己的我慢、無明,這樣就是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這叫做「正向」。「正向」就是已經正確的走在解脫的方向。

  「若貪欲已斷盡,無余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余斷知」十個結全部都斷除,就是阿羅漢,也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是名善逝」就是解脫者,「善逝」是包括讓自己的貪、瞋、癡都死掉,而且「善逝」就是隨時歸零、活在當下。「雲何名爲有漏盡?」「叁有漏」就是欲界、欲貪的有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就是煩惱,如果你有欲貪、又會抓取,就會引來煩惱,「有有漏」如果你對生命核心抓取不放、貪生怕死,那個「有」就是貪生怕死、執取生命,你一樣會繼續在苦海裏面。「無明有漏」你無知、沒有了悟真理實相,就會背道而馳、也會引來苦,就是有漏。如果這叁方面都斷盡,就是有漏盡。

  「何故于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所謂「瞿昙」,事實上是佛陀另外一個別名,你爲什幺在佛門裏面出家修梵行呢?舍利佛就回答:我是爲了斷貪、瞋、癡,才在佛陀的佛門裏面專心修行,爲斷貪、瞋、癡。因爲他已經有照見到有貪、瞋、癡,就有麻煩、就有苦。什幺叫阿羅漢呢?「貪欲永盡無余,瞋恚、愚癡永盡無余,是名阿羅漢者」阿羅漢這幺清楚的定義,就是貪、瞋、癡的斷除,而且這裏講的是永盡,不是暫時、一時心解脫,暫時的一種止息、或是不起現行,那只是一時而已,不是永盡。

  所以,阿羅漢就是貪、瞋、癡永盡無余,也就是十個結全斷。要到達究竟解脫有沒有方法呢?就是「八正道」。「雲何名得上清涼?」「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余,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余,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斷了貪、瞋、癡之後,因爲「無明結」破除,你不再顛倒夢想,不再海中鑿河,這時候你能夠體悟到無爲無學,因此能夠清涼自在。事實上,「得上清涼」就是大安心、大自在,把十個結斷除,能夠真的遠離顛倒夢想,就能夠解脫自在。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章 證果次第(四雙八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