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章 证果次第(四双八辈)▪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我个人来讲,像我以前也是一样,一路成长上来的过程,后来当医生,虽然说在赚钱,但是整个核心都是以修行解脱为主,当累积一些修行道粮,事实上一方面赚钱,一方面跟世间结一些善缘,一方面也是累积一些修行的道粮,然后再做到不欠别人的钱,包括银行的钱也都不欠。如果你要修行,还有欠这些债务,是不是还有些牵挂,没有办法全然放下,因此包括银行的钱,以及个人的这些钱,我都不去亏欠。至于别人欠我的,还不还?那是你的事啦!那是法界的事。我能够做到自己不要去亏欠别人,就是「所作已作」,尤其我们修行到后来,你的心愈是返璞归真,能够来到返璞归真,必须要该做的、要去做,再来不亏欠别人之后,会把你的生命安住在知足常乐,然后又会把你的生命发挥出来贡献、布施,反馈世间。当你回归到零,再来又有剩下的时候,才能够去反馈这世间。如果你本身是负数的,你负债累累,说我在行善布施,还是另外层面的一个有所求,而且还是有很多的不切实际。

  (第三节)「今当为汝说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如果一个人证到初果,因为已经要体证大自然的无常法流、法印,这时候断三结,然后证到初果,因为对法、对真理求真求证的精神,不断的会吸引着你往究竟解脱道迈进,因此你不会再堕在恶道。至于你什幺时候才能够迈向究竟解脱呢?「不过七生」,《杂阿含》通常都讲「七有天人往生」,也就是说在七世内的人天往返。《中阿含》比较直接讲「不过七世」,也就是在七世以内,你游玩过了,会不好意思,还是会迈向究竟解脱。

  「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净,欢喜信佛」证初果就是要成就「四不坏净」,意即「四双八辈」的简单经文意义,一个是向初果、证初果,叫一双、两种人,向二果、、证二果,也是一双、两种人,其他的以此类推,叫做「四双入辈」。一个人证到初果之后,他会「三恶道尽」不堕恶道,就是不退转,意即证初果。「三恶道尽」,然后不退转,「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在七世以内就会到达究竟解脱。所谓「法镜」,一个人能够证初果,就能够

  别人演说这方面的事情,清楚走过的路,就能够清楚指引别人,你不是迷迷糊糊,不是东撞西撞,瞎猫碰到死老鼠,这样碰出来。如果你宣称自己证果了,人家来问这条路怎幺走,却说不知道、没有办法讲,讲不出来,就是有问题了。

  【法义分享】「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也就是要达到究竟涅槃、解脱自在的彼岸。事实上,菩萨道的菩萨精神相当好,也相当重要,但是菩萨道方面的行善、布施、持戒,都是累积各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缘、资粮,就算你生到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那里去,你还是一样,他还是跟你们讲述我们所上课的这些内容,还是三十七道品。所以,修善根福德因德,累积菩萨的这些资粮,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为了究竟解脱,最后阶段一定是要证初果、二果、三果。这十个结,看你什幺时候真正全部断除,就到达究竟解脱。

  (第四节)「有四种须陀洹道分」就是向初果的四个条件,那些呢?「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亲近有修有证、正知正见的这些善知识,才能够听闻到正法,所谓的「正法」,就是迈向究竟解脱的解脱法,不是方便法、不是世间法。「听正法」当你听完正法之后,就会「内正思维」经过你的头脑、你的理智,去思惟、去判断、去分析,慢慢去求证,当你印证了,觉得不错,这是开发智慧的,这不是盲目迷信的,于是你就会跟着法次法向,跟着解脱道的次第步骤逐步深入,闻法也是一样逐步的深入,修行也是一样逐步的深入,然后来到向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一路上来,叫做「法次法向」。

  在「四双入辈」中,有两个最不容易突破的关卡,第一关是证初果,证初果必须要见法,如果法眼不开、没有证到初果,后面的就免谈,所以这是第一关、满重要的。当你有第一关的条件、资粮之后,后面才能够谈到「不待时节因缘迈向究竟解脱」。第二关是三果要迈向四果,这一关最不容易突破,是「我慢、自我」生死存亡的大决战,这是「无门关」。必须用生命去找寻,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大家累积向初果的因缘,后面再继续深入解析,要怎幺样才能够找到善知识?要从哪里开始做起?真正的善知识从哪里找起?真正的善知识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做起,为什幺呢?

  如果你迷恋在名、追逐高官,就会去找当权派的某一个人,最能够帮你辟通管道的那些人,成为你的善知识。如果你一直想要发财,就会去找那些股票分析师、财神爷,成为你的善知识。如果你想要打出一流的网球,成为世界级的国手,就会去找那些国手级的教练,他会成为你的善知识。如果你想要赌博,就会去找赌神。如果你很想喝酒,就会去找那些酒鬼。如果你是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内心里面有这一种魄力、决心,你自然不会跟酒鬼、财神爷、赌神相应。如果你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内心有这样的决心、魄力,就会散发出这样的一个磁场。当你遇到讲述解脱法的善知识,很自然就会跟他相应。所以,善知识从自己内心开始做起,所谓「亲近善知识」,是要从我们内心开始做起,真正要解脱、在找法,你就会找到。

  (第五节)证到初果的须陀洹,他会成就「四不坏净」。所以,实践向初果的四个步骤,依法次法向而行,努力精进用功、止观双运,然后见法、断三结,成就四不坏净,这是证到初果。但是,你必须要一步步的迈向解脱。

  (第六节)一样都是讲各种果位,以及还会来人间几次或是不还。

  (第七节)第六节是讲到三果,第七节是有讲到阿罗汉果,就是「无明有漏心解脱」,要破除「无明结」。当你真正破除『无明结』,才会真正的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才会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这是真正的觉悟、觉醒者,不再颠倒梦想。

  (第八节)「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在迈向解脱的途中,从初学开始,你在找法、想要出家,或是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很想去找解脱法,也就是初学一样,所应当知道的核心内容,就是「四圣谛」。证初果的人,他所体悟的核心是「四圣谛」,证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也是一样。整个体悟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包括后面所讲的辟支佛、还有佛陀,「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不要以为说「四圣谛,我知道啊!我知道啊!」你知道往往都只是懂个名相,或是头脑里面的一种知见,这是从初学到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要成就佛陀都是要了悟「四圣谛」。

  

  什幺「四圣谛」方面,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核心呢?「无常」、「无我」两个法印是真理实相,一般众生不能够了解这个实相,而产生颠倒梦想。因为背道而驰,就产生苦。凡夫的「三法印」是无常、苦、无我,「苦谛」就是这样产生,你要体会到很多苦之后,修行的动力才会出来。有学员问:为什幺修行的动力还没有出来?怎幺出不来?或是修行的力道还不是很强?往往我都会回答:你的苦吃得还不够呀!你还在一直跟「无常」、「无我」对抗。所以,很多的逆境是在成长你,那是「逆增上缘」,在促成你迈向解脱的动力,事实上你所吃的苦,能不能让你不要去白受那些苦呢?能不能从受苦、吃苦里面,去见到苦谛呢?如果你受苦、吃苦,你又在逃避,那个苦就白吃了,你就是白吃苦,没办法见到苦谛。

  如果你能够从受苦、逆境里面去检讨原因,就可以见到苦谛。当你真正见到苦谛,就会进一步去探讨苦因,苦因就是集谛,去探讨苦的原因在哪里。再来,你会进一步想要去探讨这些苦有没有止息的可能?苦有没有消失的可能?那些走过来的人跟我们讲说是可以的,这苦是可以消失的,于是告诉我们一个什幺境界?一个灭谛的世界、境界,就是苦的灭、苦的止息的世界。我要到达解脱、苦的止息世界,必须要怎幺样呢?你必须要走在「八正道」上,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而且那时候因为你有整个的体悟,修行的力道才会真正的扎实。如果一个人了知「四圣谛」,他就会怎幺样?根基会很稳;如果一个人不了悟「四圣谛」,就会像」是让你见苦谛,你不会白受苦。如果真正能够见到苦谛,就能够慢慢逐步去了悟「四圣谛」。当你真正能够去了悟「四圣谛」,又是走在实修实证的路上,你必然会断那几个结,一直的断上来,这样就会迈向究竟解脱。所以,「四圣谛」不要以为那幺容易,不要以为那幺简单,行浅则见浅、行深则见深。就算证到阿罗汉也是一样,都是了悟「四圣谛」,成就佛陀也是了悟「四圣谛」。

  这几个月来,我们在中鼎里面,经历过两次的灾难,都能够幸免于难,前一次东方科学园区的火灾,中鼎没有搬过去,灾劫就没有发生,躲过了这个灾劫。然后这一次的水灾,东区又淹得这幺严重,中鼎这里去却安然无恙,因此大家都能够感恩、惜福。一个公司里面,大家有修行的一种道风、气氛,能够实实在在去做,公司无形中会减少很多灾难。所以,透过我们的修行,可以把我们祥和、慈悲的心念,回向法界、回向世间,不要以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而已,你真正能够净化自己,自然无形中,就会有这一种祥和、慈悲的念波,他会回向整个世间的。

  举例来讲,曾经播放过幻灯片,我小时候成长的故乡,以前是一个鱼池,池里面养了很多的鲫鱼,在清晨的时候,那些鲫鱼都会浮出水面,一方面也呼吸,一方面也吃食物,几千只、几万只,整遍的这样,小时候我们小孩子调皮,就拿一个小石头丢下去,影响的不只是很倒霉被你击中的那只鱼,被你击中的那只鱼牠会惊慌害怕,然后会跑、会转、会跳的时候,会有「啪」的声音,当牠一直「啪」的时候,旁边的呢?哇!就一圈一圈的,小孩子有的会好奇啊!哇!一个下去,啪!啪!啪!它就一直的扩展、扩散出来,到外面这边也都沉下去。经过卅秒或是一分钟之后,牠们又浮起来,如果在脚底又丢一个进去,牠们又啪!啪!啪!游下去,我们一个石头下去,它影响的却是这幺大面。

  所以,如果你是瞋心的丢入世间,这个世间一样会受你瞋心的回向,不要以为我个人发愿,个人的修行或是我的瞋心,好像没什幺啊!家庭里面争吵,只是我家庭里面的事情而已,不是这样单纯啊!我们这个世间,是一个互动的因缘网,如果你跟先生大吵一架之后,你自己也生气,带着闷气来公司上班,这些只要里面没有消化,他一样会把这些回向出去。如果我们起瞋心,它一样会回向周遭的这些;如果我们生起的是慈悲心、爱心、大慈大悲的心,我们一样会把这些回向给世界。

  (第九节)「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这里都是作一个重点扼要的解释,「若说者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说法者」应该是说「善说法者」,真正讲经说法的人是要引导众生去面对自己的贪、瞋、痴,然后逐步的调伏,这才是真正的讲经说法。「若向调伏欲贪,向调伏瞋恚,向调伏愚痴,是名正向」如果一个人闻法之后,真正朝向一种在历缘对境之中,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不断的来检验自己,来清净调伏自己的贪、瞋、痴,来净化自己的贪、瞋、痴,来净化自己的我慢、无明,这样就是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这叫做「正向」。「正向」就是已经正确的走在解脱的方向。

  「若贪欲已断尽,无余断知,瞋恚、愚痴已尽,无余断知」十个结全部都断除,就是阿罗汉,也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之一,「是名善逝」就是解脱者,「善逝」是包括让自己的贪、瞋、痴都死掉,而且「善逝」就是随时归零、活在当下。「云何名为有漏尽?」「三有漏」就是欲界、欲贪的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就是烦恼,如果你有欲贪、又会抓取,就会引来烦恼,「有有漏」如果你对生命核心抓取不放、贪生怕死,那个「有」就是贪生怕死、执取生命,你一样会继续在苦海里面。「无明有漏」你无知、没有了悟真理实相,就会背道而驰、也会引来苦,就是有漏。如果这三方面都断尽,就是有漏尽。

  「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所谓「瞿昙」,事实上是佛陀另外一个别名,你为什幺在佛门里面出家修梵行呢?舍利佛就回答:我是为了断贪、瞋、痴,才在佛陀的佛门里面专心修行,为断贪、瞋、痴。因为他已经有照见到有贪、瞋、痴,就有麻烦、就有苦。什幺叫阿罗汉呢?「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阿罗汉这幺清楚的定义,就是贪、瞋、痴的断除,而且这里讲的是永尽,不是暂时、一时心解脱,暂时的一种止息、或是不起现行,那只是一时而已,不是永尽。

  所以,阿罗汉就是贪、瞋、痴永尽无余,也就是十个结全断。要到达究竟解脱有没有方法呢?就是「八正道」。「云何名得上清凉?」「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已断、已知;瞋恚、愚痴永尽无余,已断、已知,是名得上清凉」断了贪、瞋、痴之后,因为「无明结」破除,你不再颠倒梦想,不再海中凿河,这时候你能够体悟到无为无学,因此能够清凉自在。事实上,「得上清凉」就是大安心、大自在,把十个结断除,能够真的远离颠倒梦想,就能够解脱自在。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章 证果次第(四双八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