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九章 十個結▪P2

  ..續本文上一頁人把小孩子單純的心靈,架構一個封閉的世界,小孩子變成對別人不信任,這樣是有好有壞、有利有弊。現在越文明,工商越發達,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反而是越遠。所以,有時候真的很向往回到鄉下那一種門戶不用關,大家一樣可以串門子,左鄰右舍就好像一家人的一種距離,不是像都市裏面,一進門就是關起來。疑結方面,跟整個社會的教育也有關系,以及我們人在成長的過程,自我的保護的系統太堅固,導致我們對善知識的不信任,于是跟人家學佛、學法,常常都保留一手、不是真心,沒有真正的付出,都是怕被人家占了便宜。有時候會有一種情況,我就跟你學,學到情況不錯,好的方面學起來之後,就要落跑了,就要獨立門戶,若存在不單純、不正確的動機,世間法可能可以學到一些,但是「出世間法」方面,就沒辦法真正學到精神核心。疑結的破除,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真心、誠心。

  如何知道對方是善知識或惡知識呢?如果講更深入一點,第一個要從內心開始做起,你內心要的是什幺,就會去找這方面的善知識。當你接觸這方面的善知識,因爲一開始可能你的功力無法真正斷定、判斷他是真是假,但是沒關系!如果你的心是假的,遇到假的善知識,你能不能知道他是假?也不知道他是假啊!當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也是不知道,因爲你是假的。如果你是真的,最初遇到真或假,你沒辦法知道,但是當你真心在求法、真心在修行,你的心智各方面會不斷的成長,有一天就可以判斷出是真?是假?因爲你是真心,你真心要解脫,你誠心在找法,你的智慧、知見各方面會不斷的成長,心胸也會不斷的打開,于是到有一天發現這個善知識、這個人他的心胸怎幺那幺狹隘?他怎幺一直在抓弟子、在抓宗派?這時候你發現到這裏面,看到他的「自我」的影子,就可以了解是真是假。

  當你的心胸擴大,因爲他的心胸是這樣,你的範圍本來也就只有這樣而已,當你一加入的時候,不知道他的邊界在哪裏,但是當你的智慧不斷的開展,你真心的在找法,你的智慧不斷的開展,你的心胸也會不斷的開展,直到有一天發現到:奇怪!怎幺處處都受到阻礙、處處都受到拘束?你會發現框框出來了。當有一天,你的心胸比他寬大,因爲他沒辦法包容你,沒辦法包容真正的人才,你會發現自己在這框框裏面很苦,于是就可以知道是假是真。如果他真正是「無我」的善知識,不管你原來是多幺小,或是你現在心胸大到多幺大,還是覺得他是無邊無際的,看到所謂真正的「無我」、善知識。

  所以,疑結的破除,我們一定要是真的,久了之後,所謂「日久見人心」,就可以知道是真是假。如果你是假的,你不會知道,甚至當你假的時候,你遇到這個假的,有時候又會臭趣相投,因爲你所要的,剛好他能滿足你所要的,大家就在一起混。因此,疑結的破除,記得:真心、誠心,只要你是真心的,絕對不會吃虧;就算你遇到假的,你也絕對不會吃虧。

  「戒禁取結」就是被一些與解脫無關的戒條與觀念所束縛,「持戒」是幫助我們修定、幫助我們修行,也就是「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持戒」能夠生定、産生智慧,這有一個連帶關系。但是,如果智慧不夠,又容易死在戒條上面,或是被一些錯誤的觀念蒙蔽,就像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接受正確的觀念,也接受錯誤的觀念,不知道我們頭腦裏面有很多錯誤的方程式,沒有去覺察到,結果形成牢不可破的觀念,讓我們被「自我」的觀念束縛住了,就是「戒禁取」。所以,持戒可以生定、生智慧,但是它會水漲船高,當你有智慧之後,又會回來持到中道的戒,因此不是說不要持戒,絕不要這樣解讀。一個真正的解脫者,表面上看起來不是很拘謹,所謂「道共戒」。

  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表面上好像沒有接受戒條的約束、束縛,事實上他內心裏面是有是非標准,是有慈悲心自然的流露,不用規定他不可以去殺生,內心自然展露出慈悲心。因此,貪、瞋、癡的止息,不必規定要怎幺樣做,我自然該怎幺樣做,就會怎幺樣做。只要是悟道、體道的人,他內心裏面自然會持「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的戒律精神,他持的是精神,而不是戒相。一般衆生容易被一些戒條所束縛,舉例來講,就像八掌溪事件,當初那四個人被困在暴漲的沙洲之中,而且溪水都已經一直漲起來,他們的求救信號早就發出了,包括拍攝、采訪新聞的記者,都已經到達現場了,但是救援都一直沒辦法過來。嘉義的救難隊也打電話向海鷗部隊求救,海鷗部隊在嘉義附近而已,但是海鷗部隊認爲照規定在海拔幾千公尺以下,不是我們的責任區,于是把這一件求救的責任推卸掉,要向空中警察去求救,哇!結果他們吃了閉門羹,好啊!就再向空中警察聯絡,等到空中警察得到這一份消息,然後派出來派飛機過來,人已經活生生在國人的眼中消失了,當時的行政院長也爲這件事准備要辭職,後來是副院長辭掉。

  從表面上來看,如果照法令規定來講,海鷗部隊長有沒有問題?有沒有違法?照規定是沒有違法,不是我們的責任範圍,但是到後來竟然鬧出這幺大的問題,而且還有幾個高官又要丟掉他們的烏沙帽,包括部隊長、消防署長本身也被撤職了。本來是可以救,但是卻被法令條文拘束住了,就是類似「戒禁取」的意思。事實上,持戒是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幫助我們邁向修行解脫。如果持了戒之後,反而是越拘謹、越保守、越在乎,你的心越是不安,就是要重新檢討。如果戒律變成是一個捆綁,需要重新檢討一下,哪些是不得當的、就要調整,因此要有智慧。「戒禁取結」要破除,就是要有智慧,「戒禁取結」沒有破除,沒辦法證到初果。所以,前面這叁個結,就是證初果的標准。

  如果持「日中一食」方面,精神不錯、很舒服,沒有拉扯就很好;如果持了這樣的一個戒,導致你的身體常常在病痛,在那裏胃痛、不舒服,在那裏拉扯,則這樣一條戒律對你來講未必是好。所以,我們修行不是要修給別人看,修行不是爲別人在修,不是要修出一個模樣、一個模範給別人看;修行是真正要淨化我們自己,各種修行方法,包括說持戒方面,都是用來幫助我們淨化自己,讓我們自己開智慧,然候把我們所體悟的這些法,來跟衆生廣結善緣。所以,大家要掌握住重點核心,其他的你就會知道怎幺有智慧去調整走在中道上。

  所謂「欲貪結」,遇到可意境、喜歡的境界,就貪愛、黏著、抓取。所謂「瞋恚結」,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抗拒。意即遇到順境就要抓、就要追,遇到逆境就要抗拒、就要逃,就在追與逃的過程,形成追不到、逃不了,苦就是這樣形成,即是「貪欲結」與「瞋恚結」。

  包括說「日中一食」,有的人認爲一定要「日中一食」,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才是頭陀行,才是精進用功的。如果沒有「日中一食」,表示精進都不夠,還有問題、還在門外,結果有的人把「日中一食」標榜得很崇高、很神聖,很多人就盡量堅持「日中一食」,爲了適應「日中一食」的情況,結果把身體弄壞了,胃也弄糟糕了。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之下,又要持戒律,常常內心裏面會在那裏拉扯,我到底要不要吃啊?要不要調整啊?如果我吃了、又犯戒,人家認爲我這樣修行就是不精進,我還是勉強要配合戒律……。但是,你苦了自己的身體,身體不舒服,結果又常常影響你的修行。

  (第四節)是講到破身見方面,「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衆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爲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凡世間所見」世間的各種見解,最主要就是種種的紛亂、見诤不斷,以及種種的煩惱、苦海,「或言有我,或說衆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亦即《金剛經》所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真正要解脫,這些都要破除掉,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但是,在還沒有解脫以前,就是被這些相所束縛,主要的核心就是在于有「我、我見、身見」,都是從這個「自我」出發,一切皆以身見爲本。當有「身見」、「自我」意識之後,就會另外規劃出一個身外的、非我的。

  「雲何爲身見?」「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這裏是解釋「身見」,衆生在因緣具足之後,被産生的身相所迷惑住,而沒有如實了悟實相,不知道它是一個緣起現象,然後就抓我、我所,于是變成一個真常的我,有一個實在的我,産生很多的身見。有了身見,所有的是非、煩惱就跟著來。「雲何得無此身見呢?」怎幺樣才能夠破身見呢?「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是講說要破身見,經文當然是滿重要,問題是經文的每個字都看懂,但是意思不懂,至于要怎幺樣去做到呢?又是不容易。用講的很簡單,如果我用聞思要講經說法,很容易啊!但是你要怎幺樣去做到?這就相當重要。

  事實上,這一段是相當重要的經文,如果你把這一段經文每天早晚一直課誦,或是把此當做咒語背誦幾十萬遍,還是不知道怎幺樣破身見。【法義分享】有了「身見」就會引起我、我的、我所、我是、我能、我慢……種種顛倒夢想。要破除身見,有叁大秘訣:(一)多修四無量心,有助于突破與衆生的隔閡。(二)深觀五蘊身心的實相,體悟無常、無我。(叁)深入「地、水、火、風,空、識」的界分別觀,體悟緣起、體空。好!講過了!但是大家怎幺樣破?還是不知道。現在更深入把「無常」與「無我」一起講,因爲這是很深,從聞思的角度理解,跟實際體悟體證方面,會有很多不同。

  包括五蘊方面都一起來講,我們的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九章 十個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