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把小孩子单纯的心灵,架构一个封闭的世界,小孩子变成对别人不信任,这样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现在越文明,工商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反而是越远。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向往回到乡下那一种门户不用关,大家一样可以串门子,左邻右舍就好像一家人的一种距离,不是像都市里面,一进门就是关起来。疑结方面,跟整个社会的教育也有关系,以及我们人在成长的过程,自我的保护的系统太坚固,导致我们对善知识的不信任,于是跟人家学佛、学法,常常都保留一手、不是真心,没有真正的付出,都是怕被人家占了便宜。有时候会有一种情况,我就跟你学,学到情况不错,好的方面学起来之后,就要落跑了,就要独立门户,若存在不单纯、不正确的动机,世间法可能可以学到一些,但是「出世间法」方面,就没办法真正学到精神核心。疑结的破除,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要真心、诚心。
如何知道对方是善知识或恶知识呢?如果讲更深入一点,第一个要从内心开始做起,你内心要的是什幺,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当你接触这方面的善知识,因为一开始可能你的功力无法真正断定、判断他是真是假,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的心是假的,遇到假的善知识,你能不能知道他是假?也不知道他是假啊!当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也是不知道,因为你是假的。如果你是真的,最初遇到真或假,你没办法知道,但是当你真心在求法、真心在修行,你的心智各方面会不断的成长,有一天就可以判断出是真?是假?因为你是真心,你真心要解脱,你诚心在找法,你的智慧、知见各方面会不断的成长,心胸也会不断的打开,于是到有一天发现这个善知识、这个人他的心胸怎幺那幺狭隘?他怎幺一直在抓弟子、在抓宗派?这时候你发现到这里面,看到他的「自我」的影子,就可以了解是真是假。
当你的心胸扩大,因为他的心胸是这样,你的范围本来也就只有这样而已,当你一加入的时候,不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但是当你的智慧不断的开展,你真心的在找法,你的智慧不断的开展,你的心胸也会不断的开展,直到有一天发现到:奇怪!怎幺处处都受到阻碍、处处都受到拘束?你会发现框框出来了。当有一天,你的心胸比他宽大,因为他没办法包容你,没办法包容真正的人才,你会发现自己在这框框里面很苦,于是就可以知道是假是真。如果他真正是「无我」的善知识,不管你原来是多幺小,或是你现在心胸大到多幺大,还是觉得他是无边无际的,看到所谓真正的「无我」、善知识。
所以,疑结的破除,我们一定要是真的,久了之后,所谓「日久见人心」,就可以知道是真是假。如果你是假的,你不会知道,甚至当你假的时候,你遇到这个假的,有时候又会臭趣相投,因为你所要的,刚好他能满足你所要的,大家就在一起混。因此,疑结的破除,记得:真心、诚心,只要你是真心的,绝对不会吃亏;就算你遇到假的,你也绝对不会吃亏。
「戒禁取结」就是被一些与解脱无关的戒条与观念所束缚,「持戒」是帮助我们修定、帮助我们修行,也就是「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持戒」能够生定、产生智慧,这有一个连带关系。但是,如果智慧不够,又容易死在戒条上面,或是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蒙蔽,就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正确的观念,也接受错误的观念,不知道我们头脑里面有很多错误的方程式,没有去觉察到,结果形成牢不可破的观念,让我们被「自我」的观念束缚住了,就是「戒禁取」。所以,持戒可以生定、生智慧,但是它会水涨船高,当你有智慧之后,又会回来持到中道的戒,因此不是说不要持戒,绝不要这样解读。一个真正的解脱者,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拘谨,所谓「道共戒」。
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接受戒条的约束、束缚,事实上他内心里面是有是非标准,是有慈悲心自然的流露,不用规定他不可以去杀生,内心自然展露出慈悲心。因此,贪、瞋、痴的止息,不必规定要怎幺样做,我自然该怎幺样做,就会怎幺样做。只要是悟道、体道的人,他内心里面自然会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戒律精神,他持的是精神,而不是戒相。一般众生容易被一些戒条所束缚,举例来讲,就像八掌溪事件,当初那四个人被困在暴涨的沙洲之中,而且溪水都已经一直涨起来,他们的求救信号早就发出了,包括拍摄、采访新闻的记者,都已经到达现场了,但是救援都一直没办法过来。嘉义的救难队也打电话向海鸥部队求救,海鸥部队在嘉义附近而已,但是海鸥部队认为照规定在海拔几千公尺以下,不是我们的责任区,于是把这一件求救的责任推卸掉,要向空中警察去求救,哇!结果他们吃了闭门羹,好啊!就再向空中警察联络,等到空中警察得到这一份消息,然后派出来派飞机过来,人已经活生生在国人的眼中消失了,当时的行政院长也为这件事准备要辞职,后来是副院长辞掉。
从表面上来看,如果照法令规定来讲,海鸥部队长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违法?照规定是没有违法,不是我们的责任范围,但是到后来竟然闹出这幺大的问题,而且还有几个高官又要丢掉他们的乌沙帽,包括部队长、消防署长本身也被撤职了。本来是可以救,但是却被法令条文拘束住了,就是类似「戒禁取」的意思。事实上,持戒是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帮助我们迈向修行解脱。如果持了戒之后,反而是越拘谨、越保守、越在乎,你的心越是不安,就是要重新检讨。如果戒律变成是一个捆绑,需要重新检讨一下,哪些是不得当的、就要调整,因此要有智慧。「戒禁取结」要破除,就是要有智慧,「戒禁取结」没有破除,没办法证到初果。所以,前面这三个结,就是证初果的标准。
如果持「日中一食」方面,精神不错、很舒服,没有拉扯就很好;如果持了这样的一个戒,导致你的身体常常在病痛,在那里胃痛、不舒服,在那里拉扯,则这样一条戒律对你来讲未必是好。所以,我们修行不是要修给别人看,修行不是为别人在修,不是要修出一个模样、一个模范给别人看;修行是真正要净化我们自己,各种修行方法,包括说持戒方面,都是用来帮助我们净化自己,让我们自己开智慧,然候把我们所体悟的这些法,来跟众生广结善缘。所以,大家要掌握住重点核心,其他的你就会知道怎幺有智慧去调整走在中道上。
所谓「欲贪结」,遇到可意境、喜欢的境界,就贪爱、黏着、抓取。所谓「瞋恚结」,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抗拒。意即遇到顺境就要抓、就要追,遇到逆境就要抗拒、就要逃,就在追与逃的过程,形成追不到、逃不了,苦就是这样形成,即是「贪欲结」与「瞋恚结」。
包括说「日中一食」,有的人认为一定要「日中一食」,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才是头陀行,才是精进用功的。如果没有「日中一食」,表示精进都不够,还有问题、还在门外,结果有的人把「日中一食」标榜得很崇高、很神圣,很多人就尽量坚持「日中一食」,为了适应「日中一食」的情况,结果把身体弄坏了,胃也弄糟糕了。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之下,又要持戒律,常常内心里面会在那里拉扯,我到底要不要吃啊?要不要调整啊?如果我吃了、又犯戒,人家认为我这样修行就是不精进,我还是勉强要配合戒律……。但是,你苦了自己的身体,身体不舒服,结果又常常影响你的修行。
(第四节)是讲到破身见方面,「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凡世间所见」世间的各种见解,最主要就是种种的纷乱、见诤不断,以及种种的烦恼、苦海,「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亦即《金刚经》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正要解脱,这些都要破除掉,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是,在还没有解脱以前,就是被这些相所束缚,主要的核心就是在于有「我、我见、身见」,都是从这个「自我」出发,一切皆以身见为本。当有「身见」、「自我」意识之后,就会另外规划出一个身外的、非我的。
「云何为身见?」「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这里是解释「身见」,众生在因缘具足之后,被产生的身相所迷惑住,而没有如实了悟实相,不知道它是一个缘起现象,然后就抓我、我所,于是变成一个真常的我,有一个实在的我,产生很多的身见。有了身见,所有的是非、烦恼就跟着来。「云何得无此身见呢?」怎幺样才能够破身见呢?「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是讲说要破身见,经文当然是满重要,问题是经文的每个字都看懂,但是意思不懂,至于要怎幺样去做到呢?又是不容易。用讲的很简单,如果我用闻思要讲经说法,很容易啊!但是你要怎幺样去做到?这就相当重要。
事实上,这一段是相当重要的经文,如果你把这一段经文每天早晚一直课诵,或是把此当做咒语背诵几十万遍,还是不知道怎幺样破身见。【法义分享】有了「身见」就会引起我、我的、我所、我是、我能、我慢……种种颠倒梦想。要破除身见,有三大秘诀:(一)多修四无量心,有助于突破与众生的隔阂。(二)深观五蕴身心的实相,体悟无常、无我。(三)深入「地、水、火、风,空、识」的界分别观,体悟缘起、体空。好!讲过了!但是大家怎幺样破?还是不知道。现在更深入把「无常」与「无我」一起讲,因为这是很深,从闻思的角度理解,跟实际体悟体证方面,会有很多不同。
包括五蕴方面都一起来讲,我们的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九章 十个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