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讓你照見我們自己。所以,要從外面的這一面鏡子,也一樣提供鏡子給我們,讓我們照見我們自己。再來,當你慢慢這樣熟練之後,然後越來越用功、越深入之後,才能夠到達無內無外,再擴大到「空」,一開始還是會有內有外,因爲你還不熟練的時候,還會有內、有外的區分,到後面這個階段是無內無外,真正「身見」的完全破除。
我們講證初果會有破身見,是不錯!但那還只是粗層的身見破除,微細的那些身見還是存在,只要你還有無明、五上分結,無明、我慢還存在,你的身見或多或少都還有,所以初果是破比較粗的這些身見,但是微細的身見那些還是會有,要在證四果阿羅漢的時候,才會真正「身見」的完全破除,跟衆生溶爲一體。所謂「無內無外」,當你跟衆生溶爲一體,不會有貪、瞋、癡的,也就是貪、瞋的止息,就是貪、瞋的清淨,那是四果阿羅漢。像老子也有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是一種智慧,知道自己者「明」、「自知者明,勝過別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你能夠勝過別人,是應用一種武力,是用透過一種暴力,但還不是真正究竟,你要贏過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而所謂強者就是佛陀所講的,能夠征服自己的人,才可以稱做「大雄」。
所謂「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丈夫、天人師,能夠端坐在「大雄寶殿」的人,要是一個解脫者,「真正調禦丈夫」調禦自己、勝自己,征服別人不算什幺,征服自己的貪瞋癡、我慢,征服掉「自我」的人,才是成爲解脫者,才能夠夠資格成爲「大雄」。所以,「大雄寶殿」就是一個完全貪、瞋、癡止息,完全能夠調禦調禦自己貪、瞋、癡、慢、疑的人。還有禅宗好像講到「獨坐大雄峰」,都是貪瞋癡止息之後,一個解脫者所展現出的一種氣勢。
現在再進一步深思、探討,外身的「外」與身外的「外」,有什幺不同?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因爲我體會過來之後,發現這裏面有很深的啓示,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所謂自身、身外與外身這方面,大家慢慢理解之後,有助于破身見,舉例來講,這是整個的大宇宙、整個的虛空,這是人的身外。如果以一般衆生還在修行階段,身見還沒破的人來講,他這個身是自己的身體,叫做自己,然後自己身體外面的這些,都是屬于身外的,自身外面的那些都稱爲身外,就像說我是我、你是你,你跟我都沒關系,我們彼此之間沒什幺關系。所以,一般衆生把自我一抓緊之後,落入我、我所--我這個身體,然後身體外面的,就好像不關我的事,身體外面的就變成是外面的,就是身體外面的。就像說反正你受傷是你的事,跟我沒關系;你受苦是你的事,跟我沒關系,就變成你自己跟衆生是一個隔開的,是外身的真正意思。
所謂「外身」,一般在講,只能夠說是一個名詞,等于一個語言來描述,這樣而已。身體本身,我們稱作「內身」,身體的外面這些,包括所有的一切衆生,全部都是我們的「外身」。因爲是我個人體會出來的,跟大家分享,對、錯?大家保留啦!你不要認爲:「奇怪!怎幺沒聽過這樣的說法?!」身外與外身不一樣,再講具體一點,現在只要你有自我,自我意識存在,你的世界是在這個範圍,外面的這些是屬于你身體外面的,跟你好像沒什幺關系,這個是我,這個是非我,這個不是我的,沒辦法體會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一般有身見的情況。當你身見消失、身見破除之後,單獨的個體還是存在,還是有內身,但是因爲你的心是溶入空,你的心跟整個衆生是沒有阻隔,所有的這些衆生就是我們的外身,事實上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這個比較深一點,其實就是說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這是身見要消失、要破除掉,才有辦法進入到這樣的心境。
唯有你這個身見破除掉之後,才會跟整個外身溶爲一體,這時候你會以愛己之心愛護每一個衆生,這就是智慧。只要覺性慢慢的開發,從點、線、面、空,真正溶入整個空、體會到空,你的心胸無限、無邊、無際,真正的解脫就是沒有束縛、沒有那些牽葛、沒有那些界線,他就是以平等之心、以愛己之心來愛護每一位衆生。所以,爲什幺他會貪、瞋止息?因爲都是自己啊!如果有外身、就有身外之見,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見之分,貪、瞋就會有。所謂包容,是不錯!這當然是語言的一個指標,協助我們再進入,包容要自我真正消失,就是溶爲一體,就是點、線、面、空,四念處實修到後面第五個階段--無內、無外,所謂內身、外身,只是語言的權說而已,事實上它是一個無內、無外,沒有衆生相,沒有人我相。
這跟儒家思想是有不同的地方,我們就是協助大家逐步這樣契入,才能夠真正到達自我、、我慢破除消失與無明破除,前面階段還是要有爲法的契入,到後面這些是屬于無爲法。禅宗講說「虛空粉碎」,不要認爲是打坐到一個階段,我看到光、虛空粉碎,不是這樣。真正的虛空粉碎就是你原來的界線,本來身見的這層膜,你的這個世界(每個人所構築的範圍),有一天到後來這一層膜消失了,你的虛空粉碎、無邊無際。如果還沒有體証到一個情況,講說永恒,又落入真常的恒。一定要徹証無常,才能夠知道佛教所講的「不生不滅」的境界,《心經》講沒有苦集滅道,很多人就認爲說沒有苦集滅道,所以不用修啊!這個就不一樣,因爲《心經》所講的是後面的世界,「自我」消失的世界,要腳踏實地的這樣上來,好好深入體証苦集滅道,到最後才能體證到什幺叫做沒有苦集滅道,能夠真正體證無常。
怎幺樣斷無常火?你要真正去體證無常,因爲本來是有一個「我」在體證無常,你跟這個法印還會有一個距離,本來還有一個「我」在修,還有一個「我」在體悟,這時候你是體證無常、體悟無常,但是還沒有跟無常溶爲一體、自我沒有消失,你沒辦法斷無常火,最後自我消失、跟無常溶爲一體,這時候無常火消失,才能夠體會到永恒,也就是時空消失。所以,我們要慢慢經曆過一步一腳印逐步上來,要深入體悟無常,然後再來才能夠來到體證方面的工夫。要真正深入去體證「叁法印」的無常法印,然後慢慢越來越純熟,你能夠體悟到無常剎那生滅的現在,所謂「現在」只是一個權說,事實上它是當下剎那一直在生生滅滅的,因此你要活在當下、現在這一點上面,當你體悟無常之後,你會坐在無常現在這個法流上面,但是這時候還會有一個「我」坐在那個法上面。
我們暫時權說當你坐穩的時候,可以到達二果、叁果的情況,但是那個「我」、那個「自我」還在,只是他的法作意很強,他能夠體會到很深的這些無常,但是只要自我還沒消失還在這個情況,當後面自我消失的時候,他會溶入永恒的現在。所謂「永恒」,不是一般衆生頭腦所理解的不變不滅、沒有變異的永恒,就是要經曆過這樣,才能夠來到永恒的現在,在這裏時空消失,如果你還有時間相,記得!時間它是個死神、它會逼著你。你還有時間相,時間是個死神,你的生命只有幾十年,認爲幾十年死了之後,哇!于是就會很怕這個死--時間相,你會被那個死神逼迫。像前面無常的現在,還在有爲法,就是說還有在用力,還需要修,微細的自我還在,到後面這是無爲,才是真正無爲,是沒有用力,也就是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如果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過,若要直接契入這裏,是用「我慢」在講。你沒有真正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的貪、瞋、癡,沒有真正如實回來看清自己身、口、意的展現,不可能真正了解別人;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不可能降服別人的我慢,。
(第四節)「于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就是「四念處」,大家好好用功下工夫,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可以一路上來。
(第五節)「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疊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爲安穩而下』」結果這個伎師有所體悟說「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這是佛陀補充說明的。「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雲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自護即護他,護他即自護」把每一位衆生都當作自己一般的尊重與愛護,但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到衆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怎幺會有能力去保護別人呢?所以「自護護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處」。這一經有講到一個重點,像我小時候在鄉下,有看到雜技團表演,就像這一經所講的,當師父的站在地上,肩膀豎著較粗的竹竿,在上面綁著一個東西,他的徒弟就在上面作一些空中飛人的表演,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本來師父是跟他弟子講:「你要好好照顧我,要好好保護我;我也保護你……」他這個徒弟反而比較聰明,他說:「不是我去保護你,而是我好好保護我自己,你好好保護你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夠互相保護……」這樣有什幺不同嗎?在這一經裏面,反而是那個徒弟比較有智慧。
本來師父跟他講:「你要保護我,我也保護你」但他的弟子講:「不是這樣!是你好好保護你自己,我也好好保護我自己,這樣才能夠互相保護!」這樣有什幺不同?這樣才不會分心,徒弟就講:「我在上面,好好把當下的這些,小心謹慎去做,我不要分心去看你,把我的工作做好!如果我還要分心去看你,這樣我本身會疏忽、會分心,危險就會很大。一樣,你把你的工作做好,把該做的這些,你站穩、固定好,你把你的工作做好,我上面的把我該做的工作做好,這樣彼此都會很安全」就是這一經所要講的。
「幢伎師」雜技團的師父,就跟他的弟子講:「汝等于幢上」你們在竹…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