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竿上面,你要「下向護我」要看下面的我、要保護我,我也才能夠保護你,「疊相護持,遊行嬉戲」我們就可以到處去表演、多賺一些錢,「多得財利」。這時候雜技師的弟子就反而回答:「不如所言」不是這樣的,「但當各各自愛護」我們要各自好好把本身的工作做好,這樣「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爲安穩而下」這樣我們才能夠都很安全,你把你的工作做好,專心你的工作,不要分心去看我,把該穩定的這些穩住,然後我在上面也盡心盡力的,把我該做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夠互相保護。後來幢伎師就說:對!你說的這樣對!
于是佛陀就做一個結論:「己自護時即是護他」,有的人不了解,就認爲喜歡原始佛法或是南傳的,他們都是屬于只是照顧自己,只是爲自己的自了漢……,這都不是正確的評論。當你真正能夠照顧好自己,你才能夠照顧好別人,在家庭裏面也是一樣,不管夫妻再怎幺恩愛,你的恩愛不是去依靠他,認爲要依靠他來照顧你,才表示他愛你,不是這樣的。你真正愛他,要先好好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不要讓他操心,所以我們先照顧好自己,不要讓父母親操心,不要讓家人操心,這樣就是真正一個愛的展現。我們在修行上也是一樣,能夠好好把我們自己先照顧好,不成爲負方面的一種負擔,這樣才能夠進一步行有余力,又可以反饋這世間。
所以,自己能夠保護自己,這樣就能夠自然展現保護衆生的。再來,當你在保護衆生的時候,也是一樣,彼此之間會互相回向,又回來保護自己的。「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能夠保護自己,自然能夠保護衆生,真正愛護你自己,也會真正愛護衆生。事實上,到後來是自他消失,「雲何護他自護?」怎幺樣才能夠真正照顧衆生、照顧自己呢?就是不去恐怖衆生,不去危害衆生,不去傷害衆生,「慈心哀彼」要有慈悲心,「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這裏強調「四念處」的重要,才真正能夠從自身先照顧好,把「內身」照顧好,再進一步去照顧「外身」,到後來無內、無外。
(第六節)「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一切法,這裏講的很簡單,但是它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含意。「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有的人認爲只要好好看「四念處」這一節就好了,只要好好看《大念處經》,這樣就好了!因爲這是代表一切法,其他的都不用……!這樣又很容易挂一漏萬,或是只有執持其中一點,其他很多你都沒有看到。事實上,所謂「一切法者,謂四念處」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綱領,都是要導向四念處,它是聞、思、修、證的一個綜合、總結,實修實證要證果的一個很重要法門,並不是只有「四念處」這一節,如果沒有聞思基礎,「四念處」沒辦法修得好的。如果要開悟、要證果,佛陀說離開「四念處」方面,這樣也是離開了解脫道,真正聞、思、修、證,慢慢一定會來到實修「四念處」。
(第七節)是講舍利佛因病而涅槃,這裏的「涅槃」,屬于比較狹義的肉身死亡,世壽因緣盡的意思,很多人都把「涅槃」,認爲是死亡的時候,那是錯誤的,它狹義的是講肉身的死亡,但是事實上廣義的是講活著的時候「自我」死亡。記得!真正「自我」的死亡、才叫做「涅槃」。我慢、我是、我能、貪瞋癡的斷盡,才叫真正的涅槃,煩惱的止息。所謂「涅槃城」,本來就是解脫的世界,不是死後才解脫,是在活著的時候。如果貪瞋癡沒有止息,雖然身體死了,還是沒有解脫。記得曾經到某個地方,看到它們的靈骨塔寫個「涅槃城」,骨灰塔就寫個「涅槃城」,當然很多人因爲不了解,一看到涅槃,就認爲就是死的,跟死有關,但事實上真正的涅槃不是那個意思。所以,狹義講就是身體的死亡。
舍利佛跟目鍵連兩個都相繼涅槃。「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阿難聽到舍利佛病死、涅槃之後,阿難沒辦法接受,認爲太殘酷了,這幺好的人、這幺優秀修行者,怎幺就死了呢?!于是很驚訝又悲傷、說不出話來,然後就去跟佛陀請示,佛陀就說:「雲何,阿難!彼舍利佛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阿難對舍利佛的死亡這幺在乎,這幺依依不舍,我要問你:想想看!舍利佛所樹立的修行者模範消失了嗎?雖然他有形的身體是消失,但是他的精神、模範,當然是繼續在影響著衆生。所以,他雖然身體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還是一樣繼續影響著衆生,讓衆生看齊、學習,而且對舍利佛本身來講,他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並沒有因爲他的肉體死亡而消失。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勤……』」所謂「四正斷」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八道支」就是「八正道」,「涅槃」消失了嗎?阿難就講:「沒有啊!」。「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爲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適意」就是很喜愛的事物,任何你所很喜愛的事情,「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再怎幺樣喜愛的東西,再怎幺樣喜愛的人,不可能長久永遠保有,他一定是生滅變化的。
佛陀希望阿難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爲他沒辦法接受,一直覺得很不舍、很可惜,但是佛陀希望他能夠接受這樣的一個緣生緣滅。「若彼方有舍利佛住者,于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佛故」佛陀對舍利佛非常肯定。事實上,佛陀在世時,有兩位弘法大將,就是舍利佛與目楗連,而且舍利佛本身展現出來的,就是解脫跟菩薩道並行的。因此,佛陀就說:「彼方有舍利佛住者,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佛故」所謂「不空」的意思,就是只要舍利佛在那裏,就代表我佛陀在那邊,等于說是非常肯定舍利佛的重要。
「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做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佛陀又再叁跟阿難講:不要常常在我身邊當侍從,但是卻對我的依賴心不放、這樣會像長不大的小孩子,你要長大啦!你不要身外去依靠別人,修行解脫要靠你自己。雖然你常常在我身邊,如果沒有好好回來淨化你自己,有一天當我走了,你怎幺辦?還是沒有解脫啊!因此佛陀就告訴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我的色身遲早要消失的,「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你要回到自依止,「當做法洲而法依」你要回到法依止,「當作不異洲不異依」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去抱住一個人,抱住一個偶像,抱住一個大師。我們是要親近大師、親近法師、親近善知識,透過他協助我們獨立、協助我們看到法,協助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而不要舍本逐末,又是「見指不見月」的去依人而不依法,那是錯誤的。
佛陀就藉此機會告訴阿難,一方面要看到緣起、緣生緣滅,一切現象界都是這樣緣生緣滅,舍利佛有來、也有走的時候,佛陀有出現、也有消失的時候。【法義分享】真正善知識不會一直強調他的厲害、他的重要,而讓你加強對他的依賴。如果有這樣心態的善知識,表示「自我」還存在著。真正善知識只是無我無私的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法依、不異依」的具體做法,就是以四念處爲依止處。從有依再深入到無依。這一句話也是體悟過來的,如果沒有再從「有依」深入到「無依」,由于「四念處」本身就是一個渡河的竹筏,但是到後來不曉得要放下,會形成「法執」,「法」就不空。
(第八節)「世尊觀察衆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衆,見已虛空,以舍利佛、目楗連般涅槃故」佛陀觀察整個氣氛情況,告訴大家:「我觀大衆見已虛空」因爲佛陀門下的兩位個大將相繼涅槃,如果以世間法的角度,對整個僧團來講,是非常非常大的損失。整個僧團裏面最活躍的兩位弘法大將,結果都相繼涅槃,大家心裏面難免有一種空虛、落寞,惆怅、不舍的一種感覺。「我觀大衆,見已虛空」內心裏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因爲舍利佛、目楗連相繼般涅槃,佛陀就講「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在我的弟子之中,唯有這兩個人真正「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他們二位都是弘法的主將。
「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佛、大目楗連求,如來已離世財及法財」佛陀心裏面也是覺得是世間的因緣要接受,佛陀就講說:「汝等莫以舍利佛、目楗連涅槃故愁憂苦惱」不要說兩位弘法大將相繼走了之後,大家就這樣愁眉苦臉,要去體會哪裏會有「生法、起法、作法、爲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所有現象界都是緣起法,都是因緣具足而生,所有緣生之法,怎幺會不敗壞呢?!一定也是隨順著因緣而消失的,因此緣生緣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不管再怎幺神通廣大,不管在修行境界再怎幺高,不可能去改變無常法印的,包括大目楗連是神通第一,就能夠不死嗎?不可能的。所以,無常法流是不可能改變,唯有你沒有真正了悟宇宙的實相法則,才會想要去改變無常法流,無常變成是你的敵人,還存在啊!
當你真正了悟之後,跟無常溶爲一體,才是真正溶入不生不死,「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佛陀也是跟大家講:再沒多久!我一樣要離開人間的。「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佛陀一樣勉勵大家要好好用功,否則常常總是要臨時抱佛腳,這樣沒用啦!一定要回到自依、法依、不異依。所謂「自依、法依」,事實上是要再深入到「法界依止」,佛陀就講「自依、法依」最好的方法,就是「四念處」。
【法義分享】舍利佛、大目楗連兩位是佛陀在世時的弘法主將。兩位…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